助力行业绿色低碳!2024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养殖2024-12-12

[ 导读 ] 2024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的召开,为深入探寻新质生产力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良策,推动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和高效的新未来~

近日,2024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会议由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荷兰农业协会支持,中国投资协会生态产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动物福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亚洲研究与参与(ARE)协办,北京出尘别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会议以“绿色低碳畜牧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相关部门领导、行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以及来自各省(市、县)的农牧技术推广与管理人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养殖企业代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设施装备企业、有机肥生产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等。会议分别由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中国联络人周尊国和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中国联络人邬小红主持。

会议伊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处长贾亚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食品药品稽查专员毕玉安,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食物与自然资源项目主任、可持续投融资项目主任付晓天,北京低碳农业协会会长刁其玉分别致开幕致辞。

贾亚雄表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的热点话题,也是人们面对的重要挑战。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一是可以深入讨论如何用经济载体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并在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都比较严峻的状态下实现“逆风飞行”;二是推动畜牧业绿色和低碳的深入融合,形成高效率、高品质、高转化,从而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国际和国内科研队伍的深度融合与交流,蹚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毕玉安指出,只有可靠的食品原料,才能生产出好的食品,也才能让畜牧产品获得更广阔的销路,正向激发畜牧业发展。他从食品原料角度出发,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必须走标准化的路子,三是要用新科技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赋能,四是完善产业链管理,提升畜牧业效益。

在付晓天看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食物安全、气候和环境可持续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同时,畜牧业低碳转型面临着巨大机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有很多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非常期待和大家携手合作,通过创新和变革,推动畜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非常愿意搭建平台,向全球分享中国的成功案例和实践。”

“目前,我国面临着牛羊养殖业效益不佳的局面”,刁其玉表示,“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措施的改变,可以实现减排与高效同步发展,同时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体现。”他介绍,北京低碳农业协会的宗旨是积极开展规模农场调研、推广绿色低碳生态技术、示范绿色低碳的循环模式、制定绿色低碳农业标准、探索农业碳汇交易规则、帮助农企减员增惠增效等,通过汇集先进的低碳减排经验与方法向周边辐射,实现碳中和。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低碳可持续转型”。在此议题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王全辉带来了《生态低碳、绿色韧性、稳农增收、农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在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系统不断适应与调整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以充足的肉蛋奶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构建幸福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可持续的农事转型,就是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形成的气候智慧型、生态低碳的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新方式”,王全辉指出,“目标是实现农食产业低磷碳排放,形成农食产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这一转型,有利于增强农食产业的韧性,让各个主导产业实现互融互通,形成健康多元的循环生态。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低碳农业协会秘书长马文林发表了《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畜禽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与实践》的主旨演讲,详细介绍了碳排放核算体系如何构建与实践,并指出其为绿色采购提供了基础。他以具体案例入手,讲述了与企业进行合作的目的,以及合作的范围和边界,“根据我们的核算,可以知道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哪个途径,以此制定减排策略,让温室气体排放量更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增加。”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唐进带来了题为《国内碳减排政策进展与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的发言。他介绍了国内的碳减排政策和碳市场的基本类型,中国自愿减排机制(CCER)发展历程、交易现状和交易行情等,并对农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具体分析,把其技术路径分为能源替代、固碳、非二氧化碳减排三种,对每一种路径都做了详细阐述。

在题为《中国农食系统绿色低碳发展:指标、评估与转型方案》的演讲中,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婷指出,畜牧业可持续转型方案应考虑供给转型和消费转型两部分,前者应进一步加强重点环节监管和产业链动态监测,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并通过技术和模式试点和推广、相关支持政策倾斜,鼓励支持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生态低碳可持续生产供给与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后者则需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如合理调减肉类消费量,尤其是红肉的消费(禽肉和水产品或植物基产品替代),有利于减少饲料粮的缺口,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促进居民膳食均衡和营养健康。

会议的第二个议题为“畜牧企业ESG策略”。亚洲研究与参与中国事务主任贾晓华在《畜牧业ESG行动:产业价值链与可持续》的发言中,对畜牧业的ESG框架指标进行了介绍,尤其对E(环境)中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零毁林和S(社会)中的产品责任、动物福利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最终行动倡议:“推动蛋白质转型,引领可持续未来”。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绿色金融研究处处长李新祯在《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助力畜牧业践行ESG理念》的演讲中,从国际、国家、企业三个视角分享了ESG理念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农业银行大力推动ESG落地实施的具体举措,及其支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担任的“三重角色”。“绿色金融支持畜牧业践行ESG理念要打通三个路径”,李新祯表示,“一是要创新专属服务、打通精准对接路径,二是要强化科技赋能、打通创新发展路径,三是要加强专项合作、打通同频共振路径。”

奥特奇亚洲市场总监张璐带来了题为《全球可持续农业ESG与可持续案例分享》的发言。她指出,未来有关农食领域的ESG关注度会越来越高,监管也会越来越严格。同时,她以与奥特奇合作的麦当劳等企业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减碳和其他可持续成果如有机肥使用、动物健康等。“如果我们在整个农食领域中的可持续投入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那么一切可持续投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在会议的第三个议题“再生农业与农场动物福利”环节,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会长、东北农业大学原校长包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家庭农场与畜牧业转型发展》的精彩演讲。包会长主要围绕集约化动物生产带来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转型发展和家庭农场模式改善动物福利、促进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整体健康进行了深入探讨。

包会长首先详细阐述了集约化动物生产的特点,包括养殖的规模化大群体、高密度、环境刺激贫瘠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动物福利问题,如异常行为、生理改变、免疫改变等。随后,他提出通过无抗养殖、可持续转型生产、环境丰富化等解决方案来改善动物福利,并强调了“同一健康”和“同一福利”理念的重要性。最后,包会长还着重介绍了家庭农场在改善动物福利、确保粮食安全、消除贫穷和饥饿、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到了联合国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和相关战略框架。包会长通过详细论述和案例分析,为动物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食品行业经理周钰彬做了有关“《农场动物福利商业基准》动物福利的商业投资价值”的分享。他先是详细介绍了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的工作范畴及积极影响,并对《世界农场动物福利行业基准》(BBFAW---Business Benchmark on Farm Animal Welfare)中农场动物福利管理、政策承诺和绩效披露的全球领先指标进行了解读,指出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农场动物的福利。“我们不应该把养殖动物当作机器来对待,它们应该享受正常的生活并可以表达自然天性。保护传统(更自然的)养殖方式,也是在保护我们的饮食文化。”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喻其林在《免疫调节多肽的绿色制造及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中专业地阐述了养殖业合成生物技术的几个应用方向,如种植-养殖全链条健康监测与调控体系,抗病、免疫调节重要化合物的绿色制造与应用,养殖合生元plus制剂等;并最后指出,合成生物技术将为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提供巨大助力,种植-养殖全链条健康监测与调控体系是未来发展方向,免疫调节多肽生物绿色制造将赋能养殖业减抗与免疫调控,而养殖合生元plus制剂在抗病、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继美国和巴西之后,肉牛养殖和牛肉生产的世界第三大养殖生产国。”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梁克红在《牛肉品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肉牛品种约有30个,其中国外引进品种约20多个,而肉牛的品种对肉牛生产性能和牛肉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优质牛肉通常具有鲜艳的色泽、细腻的质地、丰富的风味和良好的多汁性。”此外,她还论述了加工对牛肉品质的影响以及肉牛动物福利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追求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要深入推广普及动物福利理念,加强动物福利措施的科学合理应用。”

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德方项目组组长Henrik Delfs进行了题为《再生畜牧业在德国的发展以及畜牧业转型进展》的发言。他介绍了中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以及德方项目参与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对德国动物福利现状进行了阐述,如猪业生产中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使用限位栏,牛和犊牛饲养中从2024年起禁止针对6月龄以内的犊牛使用混凝土漏缝地板,以及到2033年停止拴养等。

会议的第四个议题为“无抗生素畜产品生产及养殖技术”。来自科普利信的Dr.Armaud BUCHET以视频的形式分享了他的演讲:《无抗猪肉产品:从农场到餐桌》。针对目前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他指出,选择合适的农场进行无抗生素生产至关重要。要做到“无抗生素生产”,就要采取相应有力措施,如对接受过治疗的动物进行分类、确保其可追溯性,激励农户申报治疗情况,对所有猪(无论是否接受过治疗)给予更多收益等。

浙江大学教授周伟华同样以视频形式,带来了《数据驱动下的水产品供应链抗生素残留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发言。他介绍,这一研究旨在通过数据驱动方法,对水产品供应中抗生素采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有效的管理举措。研究构建了精准模型,采用类似神经网络等方法来辅助准确判断安全风险和传播途径。针对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他建议加强数据平台和预警平台的建设,并希望未来这一研究可以应用到除食品安全外的更多领域。

浙江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金藏玉在《动物源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风险及其跨区域健康影响》的演讲中,以分析动物源食物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切入,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备、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跨域流通食品安全监管困难等问题,介绍了抗生素残留跨区域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缺口,呈现了我国各省份动物源食品中检出抗生素残留的平均浓度、动物源食品供应链抗生素残留风险的流向、动物源食品抗生素残留风险导致的食物损失和健康损失等研究结果。

此外,2024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还安排了调研参观行程,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创新亮点。12月5日,部分与会专家、学者来到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先后参观了京瓦中心大厅、苏陀科技、平谷“生态桥”、京瓦中心奶业示范园等。

在京瓦中心大厅,与会专家、学者首先深入了解农业中关村及京瓦中心的发展脉络、功能布局、当前产业态势及未来蓝图,并观赏专题宣传片。随后前往园区替代蛋白行业的领军企业苏陀科技。苏陀科技拥有先进的蛋白结构重塑技术,聚焦植物蛋白结构创新和微生物蛋白新食品原料开发。未来,企业将继续致力于创造高效、可持续的蛋白生产解决方案,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

平谷“生态桥”是农业生态循环园工程建设试点。在这里,果园农业废弃物和养殖业废弃物通过生态环保技术加工制成有机肥料还田,变废为宝、改良土壤,不仅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还推动了种养结合,践行农业生态低碳循环发展。

在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奶业低碳发展方面,京瓦奶业示范园不断前行,以“八大系统”打造未来牧场:“鸿蒙”底座物联网,转盘挤奶+机器人挤奶,自动化体况评分(BCS)系统,大数据监控,粪肥环保,温室气体检测,动物行为与福利。目前,示范园正建立奶业发展创新计划,提升奶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提供丰富动物源食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牵涉到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同时伴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探讨如何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转型与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前紧迫的课题。2024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的召开,为深入探寻新质生产力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良策,推动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和高效的新未来。

相关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