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培育县域富民产业的主要路径

种植5小时前

[ 导读 ] 培育县域富民产业的主要路径~

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是一个长期系统过程,其发展脱离不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所处的阶段,也脱离不了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要立足县域富民产业的特点,按照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01、分类施策推进,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

我国县域数量多,县情差异大,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是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必然选择。为此,应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县,依托绿色农产品需求增长牵引,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发展壮大特色种养殖业、特色食品等产业,着力建设农业富民强县。对于制造业基础比较强的县,重点结合新型工业化建设,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特色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工业富民大县。对于旅游资源比较独特的县,重点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开发满足游客个性化、深度化要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响旅游富民名县。对于文化资源比较独特的县,重点以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特色技艺为方向,发展戏剧曲艺、传统工艺产业等,打造文化富民强县。一些处于对外开放通道的县,可以利用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机遇,发展壮大外向型富民产业。一些处于交通枢纽节点的县,可以依靠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域富民产业。

02、加强制度供给,构建有利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和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创新的保障作用,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水平。一是推进配套改革。围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打破阻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县域富民产业流动。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有条件的县域布局,支持中西 部县域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加强县域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智能标准厂房等建设支持,促进县域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债券等,加大对县域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融资支持。三是强化县域富民产业要素保障。优化用地保障,探索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强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整治出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重点产业链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开展合作,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周末工程师”“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机制;完善企业引才激励机制,支持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强化县域富民产业链融资供给,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产业链金融业务。四是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进县域市场化法治化建设,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县域优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标准化惠企服务体系,实施民营市场主体服务事项的清单化管理。

03、强化技术赋能,着力提升县域富民产业技术水平

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但过于强调原始创新对多数县域而言并不实际。应找准县域产业技术创新着力点,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支持县域围绕富民产业发展,通过设立“科创飞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知识、人才等科创资源,采取“在外研发+本地制造”模式,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县域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支持有实力的“链主”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转化、产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比如,部分地区探索“开放式共享实验室”模式,通过大企业实验室开放检验,较好地破解了小微食品企业产品出厂检验难问题。三是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县域传统制造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设备更新,引入智能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清洁能源利用等,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四是聚焦富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加大东西部县域之间科技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提高西部地区县域创新能力。

04、提升平台载体质量,引导县域富民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产业平台载体具有创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 应强化县域富民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培育,高质量建设产业功能载体,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集聚化水平。 一是优化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布局。 强化县域统筹,推动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富民产业项目向县城产业园区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项目向县城或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等产业向中心村集中,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二是推动县域产业园区整合升级。促进县域产业平台载体扩能提级,围绕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园区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建立投资全周期一站式服务机制,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建设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依托具备条件的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专业化的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特色 产业园区,创新实行产权分割、限定最高售价、税费资金补助等方式,降低企业入园成本,推动同类型企业集中入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入驻,共建共享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等专业性生产配套,实现集中集聚发展。

05、强化利益联结,增强县域富民产业带动能力和带动效益

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增强县域富民产业就业增收促进效应。一是建设产业联合体。支持建立“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家庭工场”的产业联盟,积极整合产业资源,实现产业抱团发展。 比如,有的县域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共享工厂”,搭建企业资质、设备、市场共享平台,有效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乡村作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支持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农企合股、分红奖励等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是强化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加大对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的激励,进一步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前提条件、龙头企业认定前提条件的“两个挂钩”机制,对积极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信贷担保等的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财政激励或税收优惠,确保联农多受益多、联农紧受益多、联农稳受益多。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