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案例研究
种植
  
2025-03-25 20:03:12
[ 导读 ] 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案例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制度的“四梁八柱”建设,提升农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农业资源保育能力,加强农业产地环境保护能力。

2015年,我国提出农业绿色发展 (AGD) 理念,旨在协同实现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生态友好环境的目标,并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涌现出一批高效利用资源节本增效、推广绿色技术增产增效、打造绿色链条增值增效等先进典型,对地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01

四川蒲江:全域实施“两个替代”促进水果产业量质提增

蒲江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同时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蒲江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集中连片发展柑橘、猕猴桃和茶叶45万亩,全部获批“国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主导产业实现地标全覆盖。

近年来,蒲江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鉴上海崇明区现代绿色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2020年蒲江县启动实施“两个替代”工程,全域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

主要做法:

01、强化技术支撑

建立技术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地方标准化委员会,制定《蒲江县高标准绿色柑橘、猕猴桃、茶叶投入品推荐目录》《蒲江高标准绿色柑橘、猕猴桃、茶叶施肥技术规程》《蒲江柑橘、猕猴桃、茶叶高标准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蒲江土壤改良技术规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域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构建起覆盖种植生产、冷链分选、销售托管等全产业链“两个替代”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产品研发。依托四川卫农、成都新朝阳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生物农药、有机肥、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攻关,为全域实施“两个替代”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现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年产生物农药1850吨、昆虫性诱捕器10万套、捕食螨150亿头。

建立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农业“土专家”“田秀才”主力军作用,共同组建“两个替代”专家顾问团队。积极推广土壤健康、作物营养全程管理,精准筛选绿色投入品,跟踪评估“两个替代”技术应用效果,动态调整“两个替代”技术服务模式,为全域实施“两个替代”提供智力支持。

02、健全市场体系

增加服务供给。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会,创新建立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机物循环利用“5+1”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健康植保、病害防治、养土肥田等服务,创建“两个替代”农业投入品销售示范门店,建成土壤环境数据监测点40个,培育新朝阳健康植保8S服务中心、卫农庄稼医院等服务主体23家。

优化服务模式。创新“点餐式”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五统一”服务标准,提供修枝、喷药、施肥、套袋、采果等服务,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户按需“点餐”、按时验收,有效解决部分农户自己“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问题。

强化市场监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加快构建产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药、肥料、“三无”投入品等为重点产品,以场镇、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针对违法经营禁(限)用农药和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行为,常态化开展农资市场监督检查,持续性开展专项执法活动。

03、着力示范带动

抓好试点示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大力推进“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建设。明确每个基地面积、品种、技术指导人员等基本信息。全县累计建成示范基地92个,达3万余亩。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7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

开展技能培训。深化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合作,联合进行“两个替代”技术培训课程开发,组建“两个替代”培训讲师团8支,讲师、农技员、专家团队全部进村入户、下田进地。全覆盖开展“两个替代”技术培训,群众覆盖面和知晓率进一步提高。

创新实施模式。现已形成水口村“股份制经济联合社+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户”模式、团结村“村‘两委’+农托公司+农户”模式、天华片区“村党委+合作社+示范门店”模式等各具特色的“两个替代”实施模式10余种。

04、加强产销对接

坚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扩大嘉合兴、丑美阿柑等“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全力支持各自有品牌主体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全面提升蒲江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围绕蒲江原产地水果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能级,先后引进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中心、申通(西南)水果电商物流中心等大型企业,配套建设16万吨冷藏物流、气调保鲜库和35条智能水果分选线,实现猕猴桃、柑橘就近就地分选包装运输,年分选包装农产品达65万吨,产地直发干线配送覆盖27个省级区域。

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创新设立“八免四补十大服务”扶持政策,搭建以猕猴桃、柑橘等“两个替代”农产品为主的网上销售渠道,以电商经营催化商品营销,从品牌策划、包装设计等方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主要成效:

农业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全县绿色、有机等认证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24%,产量达16万余吨。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蒲江雀舌”成功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三湖春”杂柑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审,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柑橘平均亩产3600公斤左右,较去年增加5.9%。省农科院开展蒲江县“两个替代”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题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种植的农产品,“两个替代”农产品使用农药种类明显减少,总体品质更佳。其中特色水果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各项营养参数占优,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升。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搭建由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商参与的蒲江县“两个替代”产业联盟2个,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以村(社区)或几个村(社区)组成片区为单位,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开展标准统一的农业产业服务。强化农业投入品行业自律管理,组建蒲江县绿色农资协会,开展蒲江县农资经营示范门店创建活动,已建成示范门店20家。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鹤山街道狮子树村采用“村委会+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推进“两个替代+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建成“两个替代+数字农业”基地1000余亩。成佳镇同心社区以“社会资本+村集体”模式,引进比昂科技集团,签订“两个替代”农业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建成200亩智慧茶园综合管理系统及茶园数字化服务中心。大兴镇水口村搭建起“股份经济联合社+国有公司+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户”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建成4000亩“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全县参与“两个替代”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10万元不等。

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培育有机产品认证企业43家、有机产品66个,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全部入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前40强,综合价值达424.25亿元;“蒲江丑柑”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打造“三湖春”“丑美阿柑”等“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20余个,在成都伊藤举行蒲江柑橘产销对接活动,“两个替代”优质柑橘单价超10元;与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合作供应“两个替代”优质猕猴桃,单价达每斤20元;“两个替代”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传统种植高出30%以上。先后组织“两个替代”优质茶企业参加省茶博会、第四届国际绿茶大会、第17届中国(重庆)国际春季茶产业博览会,成佳茶乡获评“四川十大最美茶乡”,“嘉竹318雀舌”获评“金茶叶奖”。

02

湖北恩施:坚持稳粮增效添绿能,着力打造恩施土豆“靓丽名片”

恩施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独特,绿色底蕴深厚,享有“世界硒都”“南方薯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是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单位。恩施州马铃薯常年种植规模166.5万亩以上,产量160万吨左右,是国家西南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薯优势产区。恩施马铃薯主栽品种独特,黄皮黄肉,薯型椭圆,个体中等,一般单薯重50~100g,以芽眼较多、表皮欠光滑为识别性外在特征,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大于80㎎/kg,淀粉含量13~21.9%,可溶性糖0.6~0.8%,干基硒含量15~150μg/kg,口感软、糯、香、绵,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恩施州最具地标性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按照“既要粮食满仓,也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并进、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将绿色高产优质高效贯穿于马铃薯产业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实现了绿色、优质、增产、增效有机统一。马铃薯产业规模占湖北省“半壁江山”,成为恩施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主要做法:

01、建设绿色农田

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实施质量优先序下的耕地结构性保护,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严守保护红线,持续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管理制度。治理酸化土壤,实施土壤酸化治理工程,广泛开展施用生石灰、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专用配方肥、有益微生物菌剂、秸秆还田及扩大豆科作物种植等,总结推广“微生物-动物-植物生态循环”等高效技术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创新“建设一片高标准农田,发展一片特色产业,流转一片土地规模经营,引进一个市场主体,改善一片周边环境”的“五个一”模式,推行高标准农田代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02、培优绿色品种

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良种繁育三大环节,发展“本地、本季、本来”品种,推进适地适区适种。夯实科研推广体系。以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国家马铃薯改良分中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恩施试验站和华中薯类观测实验站等,培养马铃薯“高精尖”科研推广队伍。培育优良品种。建设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引进、收集全球马铃薯种质资源1413份,建立“湖北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挖掘鉴定抗晚疫病、高淀粉、低还原糖、高聚硒、彩色等种质资源1479份,全力推进新品种选育、审定(登记)。高效繁育推广。打造南方马铃薯良种繁育供种中心,创新马铃薯“原原种-原种-良种”三级脱毒种薯快繁体系,建设种繁基地5.6万亩。

03、提升绿色品质

推进马铃薯生产全程绿色管控,以高品质彰显差异化和独特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抢占标准高地。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原则,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制定发布《绿色食品-恩施土豆生产技术规程》等马铃薯绿色标准6个,其中国家备案标准2个、省州地方标准4个。推进绿色生产。集成推广育芽带薯移栽、深沟高垄覆膜、专用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产技术,集成“薯+玉”间套作、“薯+玉+豆”复合种植等模式。在恩施州挂牌成立湖北省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指挥中心,配套建设108个监测站点和55套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建成全国一流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推进马铃薯化肥农药减量和全域绿色防控。严格质量监管。在湖北省率先出台《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构建农资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保障马铃薯生态、绿色的独特品质。

04、打造绿色产业

按照全产业链建设要求,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绿色低碳马铃薯产业链。推进规模发展。以实施部级马铃薯绿色高效示范项目为契机,优化茬口结构,增加春马铃薯净作面积,挖掘秋马铃薯生产潜力,扩大种植规模,建设专业乡镇、专业村,打造全国一流的特色优质商品薯周年供应基地。壮大市场主体。坚持本土培育和招商引进相结合,培育马铃薯市场主体368家,其中国家级马铃薯主食加工试点企业1家、规上企业36家、精深加工企业15家。培育公用品牌。打造“恩施土豆”州域公用品牌,认证恩施土豆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恩施土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恩施土豆品牌授权使用制度。加强品牌营销。举办两届南方(恩施)马铃薯大会和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连续7年在央视等平台投放恩施土豆广告,持续开展“土豆花儿开”等文旅活动,深入挖掘恩施土豆乡土文化价值。

05、强化绿色支撑

突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政策、财政、金融等要素保障,聚集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健全推进机制。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将马铃薯产业纳入全产业链建设范畴,制定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和链长制,形成“顶层谋划、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相继出台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和种业振兴十条措施,印发《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实施意见》,制定《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方案》《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加大资金支持。州县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十三五”以来累计向马铃薯市场主体投放绿色贷款5.85亿元。

主要成效:

粮田变良田。累计治理酸化土壤297万亩,耕地土壤平均pH值由治理前的5.26上升至治理后的5.92,强酸性耕地土壤基本消除,整体pH值趋于合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0.85万亩,建设绿色示范农田27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排水、节水达标面积124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3.11万亩,新增耕地等级平均增加0.5。耕地质量提升为优质马铃薯生产铺就了“温床”。  

绿色成底色。在历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未发现不合格马铃薯产品。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率稳定在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20.84%、30.40%,连续7年实现负增长。39家恩施土豆品牌授权使用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35.2万亩,居湖北省第一。

科技促粮稳。先后培育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1名、岗位科学家2名、国家马铃薯试验站站长1名、国家马铃薯专委会委员10余名,育成新品类253个,审定(登记)、推广绿色高产优质新品种26个,其中国家主推品种4个,鄂马铃薯16入选国家首批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创新研究的“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入选湖北省九大绿色吨粮模式和2022年全国稳粮保供种植业技术推广典型案例。较2018年相比,2022年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10.83万亩,增幅7.14%;产量增加了2.99万吨,增幅11.02%;亩均产量增加了126.28公斤,增幅7.24%。马铃薯成为恩施州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粮食作物。

土豆变金豆。2022年,马铃薯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人均土豆收入2500元,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4%。2023年,恩施土豆田间收购均价为2.2元/kg,较2015年翻了1倍;市场销售均价为8元/kg,较2015年增长1.7倍。恩施土豆走进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达到18.06亿元,晋升为湖北地标名片、中国土豆精品名片。

03

湖南浏阳:力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浏阳市地处湘赣边界,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3.85万亩,总产量140万吨,总产值13.5亿元,是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浏阳市围绕蔬菜产业下功夫、做文章,在精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主要做法:

01、坚持重统筹、建机制,筑牢农业绿色发展保障

高位推动、组织有力。成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将农业绿色发展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季度讲评范畴。加大投入、夯实基础。通过财政支持,企业(合作社)融资、银行贷款、农民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民资吸纳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02、坚持重质量、强品牌,构建农业绿色发展链条

完善技术规程。健全以质量安全为导向的农业绿色产业标准体系,重点完善蔬菜种植环节绿色蔬菜品种生产标准,完善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5个,注册登记绿色种养地方标准4个。强化质量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监管。注重品牌培育。依托“浏阳市农业品牌运营中心”,积极打造“湘赣红”“农品浏香”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示范带动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

03、坚持重科技、增效益,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一支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团队。加强技术推广应用。集成轻简化栽培、减肥节药生态高效、有机生态基质栽培等新技术,以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技术防治蔬菜病虫草害,提高全市农业种植的稳定性、丰产性、生态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推行绿色生产经营模式,共培训绿色种养技术人员4425人次。

04、坚持重基础、全观测,用好农业绿色发展“家底”

强化实验室分析。对农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土壤、水分、生物等要素进行实验室分析。优化野外观测。在两个万亩蔬菜示范区选定2个辅观测站和9个观测点,科学设置野外观测水面蒸发自动观测站、土壤温湿盐自动观测站、自动气象观测站等,实现野外观测数据的采集、汇总和传输。配备观测试验车。购置“农业绿色发展观测试验车”,全方位掌握农产品生长环境要素基本情况。

主要成效:

品牌示范效果好。全蔬菜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蔬菜品牌。葛家鸡肠子辣椒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天野山”有机蔬菜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保供稳价作用大。绿色生产配合设施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克服了气温、雨水、病虫草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蔬菜稳产、增收、保供稳价发挥了较大作用。目前,浏阳的叶类、瓜果类蔬菜供给总量占本地市场的90%,占长沙市场的60%以上。

技术更新速度快。及时更新引进新品种,充分运用设施栽培,大面积应用黄瓜嫁接南瓜、苦瓜嫁接丝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化肥减量达35%,有机肥替代化肥达20%以上。

04

湖南澧县:创新绿色技术集成、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西岸、澧水中下游,耕地面积111万亩,是粮油生产大县。近年来,澧县坚持“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思路,按照“精、调、改、替、提、带、集”的技术路径,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集成,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走出一条高产高效、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要做法:

01、强化技术推广,以“四推”实现减肥增效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发放施肥建议卡、安装湖南省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等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2万亩。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制定水稻生产配方,遴选肥料生产企业生产水稻和油菜配方肥。

推广绿肥生产。每年投入绿肥生产资金200万元左右,采取免费发放绿肥种子和补贴开沟费等措施,建设绿肥生产示范样板7.46万亩。

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采购商品有机肥约200万元,发放至葡萄、柑桔、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

推广先进集成技术。推广水稻机械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6万亩,推广稻油水旱轮作30万亩以上。

02、强化示范引领,以“百千万”推动绿色生产

开展水稻“百千万”绿色生产技术试点示范。打造好城头山镇、梦溪镇万亩水稻绿色生产示范片和环北民湖万亩绿肥生产示范片,建好大堰当镇、涔南镇、梦溪镇千亩示范片,抓好复兴镇等6个百亩示范片。在每个示范片集成“绿肥+配方肥”“绿肥+配方肥+机械深施肥”“液体粪肥+配方肥+机械深施肥”等2种以上绿色生产技术措施,开展化肥减量措施对比分析,总结成熟技术模式进行复制推广。

03、强化监测统计,以“三会一统”完善台账建设

全县建立181个监测点,推动镇街、村社完善资料,建立健全各类台账。加强重点人群指导,落实“三会”,即会填写表格、会使用APP、会计算施用量。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衔接,落实“一统”,即根据监测点和样本户化肥施用量数据,统计全县亩均施肥实物量及折纯量。

主要成效:

施肥水平有效提高。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量)5.17万吨,较上年减少1565吨,减幅2.94%。

耕地地力有效提升。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使用有机肥积极性提高,商品有机肥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肥面积从6万多亩稳步增加到21万亩,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良,耕地地力有效提升。

种植效益有效增加。示范片早稻亩产达500公斤,增产31公斤,亩均减少化肥用量(实物量)5公斤,节本增效91元;晚稻亩产474公斤,增产30公斤,亩均减少化肥用量5公斤,节本增效90元;一季稻亩产658公斤,增产40公斤,亩均减少化肥用量3.6公斤,节本增效109元。

文章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贵阳贵安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