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大佬分享】刘年艳:关于乡村共同富裕几个问题的思考
乡村振兴
  
2021-12-08 20:27:19
[ 导读 ] 如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

刘年艳: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摘要:本文围绕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重点研究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认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做好乡村的共同积累;二是建设好新时代的乡村积累的分配机制基础;三是要创建可持续的乡村共同富裕的增长机制。

关键词:乡村共同富裕 积累基础 分配机制 可持续性增长

一、准确理解与把握乡村共同富裕

富裕是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与生活幸福的状态。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标志。共同富裕是指全社会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实现劳动者财富的共同享有,按劳动贡献分享劳动成果的社会及其生活状态。它是美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全面发展的良好愿景,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追求社会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的乡村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体现“共同”。共同富裕,反映的是整体富裕,全社会成员的富裕。共同性,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共同性。主要包括城乡共同,村村共同,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二是社会共同性。表现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共同富裕。三是产业与行业共同性。反映城乡之间及乡村内部不同产业与行业之间农民的共同富裕。其次,体现“富裕”。狭义的“富裕”是指物质富有。物质富有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对性。物质条件相对一个家庭生活物质需要的物质满足。二是单一性。表现为以物质的形式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程度。三是历史性。每个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物质财富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其富裕的标准不一样。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富裕”。第三,体现“富足”。这是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特点,也是狭义“富裕”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富足”的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物质内容极大丰富,民众经济宽裕。二是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精神体验更加美好。三是反映广大乡村民众的真正期盼,乡村民众具有较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体现未来新乡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乡村共同富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共同富裕是指乡村积累相对乡村民众对美好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狭义的共同富裕是指乡村共同积累与农户收入相对农户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最集中体现在“四性”:一是政治性。共同富裕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中心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共产党领导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二是经济性。共同富裕以广大乡村民众共同的劳动创造财富为条件,不断推动财富可持续性增长,在此基础上,创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同时又是一个劳动、资源配置与积累分配的过程,是生产、积累、消费与分配的最终结果。三是群众性。共同富裕问题的群众性,最集中反映在共同富裕的社会性方面。共同富裕关链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呈现乡村民众劳动的最终分配成果,体现人类发展的目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其他活动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乡村共同富裕是广大乡村民众的期盼与向往,影响乡村社会发展的群众基础,从而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四是时代性。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从2021年开始,将开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将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社会主义新乡村将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与巩固好党在乡村的组织基础;二是坚持发展与壮大新集体经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发展好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发展好组织与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群众基础。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也是三大基础的基石。

乡村共同富裕,从本质上看,是乡村均衡发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乡村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协调发展。区域、城乡、村村,各自从自身发展的优势出发,选择发展路径,发挥各自的社会与区域功能。各自的发展成为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要统筹发展。明确统筹发展的目的是共同富裕。通过运用行政经济等综合性手段,配置发展资源,以达到实现区域、产业、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三要充分发展。各类发展主体充满活力,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乡村发展呈现积极性竞相迸发,劳动生活热情高涨,财富极大涌现的发展态势。四要高质量发展。乡村发展是有效劳动的价值实现,乡村劳动是有效劳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劳动与闲暇休闲成为乡村民众重要的生活内容。

准确理解乡村共同富裕,需要厘清以下几个“不等于”: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平调财富;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步富有。

总体来看,乡村财富的积累与分配是乡村价值创造历史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共同的财富积累与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一方面,财富积累量由劳动能力、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社会资本及其组织方式来决定。乡村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不一样,乡村价值的创造能力也不一样。由此,乡村财富积累能力不一样。不同的村庄,由于其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历史文化资源不同,其乡村价值的创造能力各不一样。另一方面,乡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生理状况,劳动技能存在差异,乡村劳动成果的积累与分配因劳动能力差异而不同。乡村劳动者在集体经济里面,其分配主要依据人的劳动及其能力,通过多次分配来实现。这是我们准确全面理解乡村共同富裕,区别与其他富裕不同的根本依据之所在。

二、创造乡村共同富裕的条件

乡村共同富裕的条件是乡村的价值创造与乡村的共同积累。乡村共同富裕是乡村民众依据分配原则,参与有效劳动成果分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民众有效劳动的积累是乡村民众共同富裕的条件。没有乡村财富的可持续性积累,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源之水。

从乡村发展来看,乡村财富的积累及其增长主要有四个主体渠道:一是国家主导的乡村积累;二是乡村共同积累;三是农户劳动收入积累;四是乡村交换积累。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公益道德性捐赠。

首先,扩大国家的乡村积累。国家的乡村积累是乡村财富积累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通过财政、税收、实施重大项目及公共基础性设施建设等来实现。依据的是乡村发展所具有的综合性的价值。所表现的是全社会发展对乡村的综合性、战略性、基础性功能的时代需要。要把握国家的乡村积累,需要把握乡村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及战略性供给。从总体上看,乡村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体现:一是乡村及其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乡村生态对宏观生态支撑作用;三是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是能够提供新时代的乡村社会服务;五是满足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战略需要。

其次,拓宽乡村的共同积累。从乡村民众的角度来看,乡村民众财富的积累主要表现为乡村共同积累与农户收入的总和,根本上,来源于乡村民众的价值创造。从总体上看,乡村民众财富的积累主要有四个渠道:

一是集体经济主导的农民劳动成果分配。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作为产业劳动者收入分配。它是由农民劳动成果数量与质量来决定。其次,集体经济的公共积累,将通过多次分配,实现乡村再发展,推动村庄公共产品建设,乡村民众直接与间接受益。第三,乡村民众依据劳动贡献大小参与集体积累的分红。

二是创新社会资本主导的农民劳动分配。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主要有“社会资本+农民+土地流转、社会资本+农民、社会资本+土地流转、社会资本+农户”四种主要方式。乡村农户劳动成果主要通过四种渠道参与自身劳动成果的分配。其一,劳动报酬。它是由劳动力市场价格所决定。农民劳动报酬收入受社会资本利润率及乡村劳力市场变化的影响。其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或者为乡村发展提供赞助。乡村农民成为间接受益者。其三,社会资本+农户经营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资本雇佣乡村农民劳动力的另外一种形式。农民劳动报酬将以实物报酬的形式来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的收益将取决于社会资本的投资收益及其收益比例。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社会资本通过压低乡村产品价格,减少劳动力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四,土地流转补偿收益。本质上是其他产业农民劳动成果通过地租形式的分配。当然,农民外出就业及短工劳动收入也是重要性的致富手段,在这里暂且不论。

比较以上各种积累方式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乡村农民真正的财富积累来源于乡村民众产业劳动收入及其集体积累的再分配收益。乡村积累与农户积累是由农户生产与经营的组织形态决定的。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必须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前提,以集体经济主导的乡村产业组织形式为乡村共同富裕的组织基础与产业组织形式。第二,乡村财富积累的是乡村民众的有效劳动价值。乡村民众的有效劳动价值通过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的使用价值有效交换来实现。没有乡村交换,就不可能积累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交换是推动乡村积累的关键环节。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积累与分配结构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乡村各自积累的增长,由财富的创造、积累、分配依据及其比例来决定。乡村共同积累与农户劳动积累的比例成为乡村民众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

第四,创新乡村的交换积累。乡村价值成功交换实现乡村积累,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首先,要打造乡村特色。创建特色产业,制造特色产品,创新乡村特色服务。其次,构建乡村特色产地市场。以乡村市场为平台,推动产品与服务在区域之间的有效交换。第三,实现交换等价。工业品,乡村产品的价值核算以有效劳动时间及乡村特有价值为依据,实现工农、城乡、农民与非农业劳动的同价同酬。第四,发展“创造--交换--再创造--再交换”的乡村产业与乡村服务交换模式。创造是创造有用产品,提供有效服务。交换是推动有效劳动的价值实现,为再创造创造条件。通过这个循环,实现乡村财富的积累与增长。

三、构建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

构建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础需要把握好积累的渠道、分配机制与乡村价值社会交换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首先,巩固与发展乡村积累的渠道基础。渠道,是乡村积累的路径。渠道的要素建构方式成为生产方式的基础。不同的生产方式构成不同的乡村新经济形态。所以,乡村积累的渠道基础是乡村新经济形态的内存结构。要巩固与发展乡村积累的渠道基础,需要创建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乡村发展的经济形态。

从积累渠道与乡村经济形态关系看,乡村积累渠道是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巩固与发展乡村积累渠道构成,要反映乡村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主导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坚持村集体经济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多元要素进入乡村,组建成村集体经济主导的新乡村经济综合体。二是集体主导积累与多元多渠道积累相结合。形成“一主多元”积累格局。主导性的积累依靠集体经济成份的收益功能来实现。拓展渠道的积累,通过社会资本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形式的分配来体现。三是农民劳动分配与乡村共同积累的多次分配相结合。农民积累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最终积累。一是劳动收入;二是按劳动数量与质量参与分红;三是集体积累的再发展与村公共产品建设的间接受益。

好的积累渠道,以发挥渠道功能为前提。渠道功能应以产业创新为载体,通过乡村产业创新来实现。乡村产业创新推动乡村价值创造,又为积累渠道开辟新道路。乡村产业创新拓展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创造新形态。其主线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新乡村产业的转型。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资源规模化建设,实现企业化经营,走标准化、品牌化与集群化发展之路。二是创造新业态。发挥现代农业与乡村的多元功能,以融合为手段,创建科技型、休闲型、健康型等新型乡村产业。三是创建新产业。依据乡村由传统农村向现代新乡村发展的历史转型的战略需要,创建乡村新型服务产业,如乡村养老、乡村生活服务产业等。

其次,巩固与创新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基础。乡村分配是确保乡村积累,实施乡村共同富裕的手段。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财富分配机制的基础性功能主要表现在:分配是农民劳动成果收益的最直接体现;分配是激发农民价值再创造根本动力。分配得好,财富积累快,共同致富快,否则,难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从本质上看,乡村财富的分配机制由以下方面构成:一是分配源泉。也就是分什么。乡村财富的分配是对乡村农民劳动成果的分配。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分配。二是分配资格权的确认。主要是指参与分配的资格。如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的收益权、农民劳动权的收益、国家税费。三是分配结构。也就是经济组织的分配权重。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其分配权重的决定与比例各不相同。四是分配方式。将依据分配权的性质,确定不同的分配方式。有报酬、分红、再分配收益。农民分配形式主要有价值形式、实物形式与公共受益三类。具体由经济组织的性质所创建的经济形态来决定。不同分配权决定其财富的可持续性增长。

从总体来看,乡村分配将在三个层面来展现:

其一,乡村内部的乡村分配。是对乡村农民劳动价值的分配。依据农民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乡村内部分配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村集体经济主导的经济组织的分配。集体经济主导的经济组织,以生产资料村民共同所有形式为基础,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村集体通过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农民成果,以积累乡村共同财富。农民通过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而收入,集体积累及其多次分配与农民按劳分配相结合,促进共同富裕。二是社会资本主导的经济组织的分配。社会资本或者外来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主导的乡村经济组织,由于其生产资料是企业投资所有,农民所创造的财富将以企业投资回报与农民劳工报酬的形式参与分配。目前,企业在乡村里面的分配采取的是一次分配。从乡村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富的积累与村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单一分配方式难以确保乡村民众的共同富裕。三是“社会资本+农户”经济组织的分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农民的生产,从本质上看,是自产自销方式。它并不是产业分工的结果,其成果,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商品,不存在本质上的价值交换。企业与农户,从价值分配的角度看,其实是原始的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劳工报酬的一种。所以,这个 产业组织即不能产生财富积累,也不可能实现乡村产业扩大的再生产。农民通过这种方式,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共同富裕。

其二,社会性的乡村分配。社会性的乡村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与乡村之间进行的分配活动。乡村与社会的分配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范围广泛。主要通过城乡、工农、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之间的价值交换来实现。第二,乡村产品及乡村服务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是分配的前提。乡村产品与服务与社会产品的等价交换,必须要以乡村产品和乡村服务的“使用价值”为前提,通过使用价值的交换,实现价值分配。第三,交换是价值实现的手段。交换的对象是乡村产品和乡村服务。第四,价格波动成为不等价交换的原因。乡村市场交易往往远离乡村,造成乡村产品与服务交易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主动权缺失现象,由此,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交易存在不对称交易行为。第五,乡村与社会的分配不均衡,其路径是乡村与社会不等价交换。第六,农产品计价的依据是直接的生产成本。单一性成本计算致使乡村产品及乡村服务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乡村价值。价值长期偏离往往成为城乡、工农产品剪刀差交换直接成因。

要推动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价值交换等价,就必须准确全面把握新时代的乡村新功能。乡村新功能是相对新时代社会对乡村的新需求而发挥的作用。新时代新乡村的功能,大致可以归纳成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乡村新产品制造与供给。乡村提供优质的乡村好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对乡村的新需求。二是乡村是生态优化与生态文明乡村实践载体。现代农业及其所形成的现代乡村产业,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支撑宏观生态不断优化的微观生态基础。广大乡村积极践行乡村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社会形态,广阔乡村大地要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乡村基础。三是乡村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乡村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舞台。保护传统文化与创新传承需要乡村实践。传承好传统的乡村文化,推动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乡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大舞台。四是乡村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是服务社会新需要,推动新经济与新产业发展的空间延展,成为新产业融合创新的空间与产业链支撑。乡村是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其三,国家层面的乡村分配。国家对乡村发展价值的分配,主要通过创新税收政策,采取财政手段,支持乡村发展。其分配手段及其分配能力主要基于国家对乡村三个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整体性发展的需要,由乡村发挥的功能大小来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文化延续功能。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农耕文明。乡村功能的创新与发展,支撑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二是国家整体发展的支撑功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的发展与安全的需要,乡村是有机的发展整体。实现公共产品的整体性建设,如道路、安全、网络、生态发展的建设,是国家发展全局与发展整体性的战略需要。乡村发展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基础性平台。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战略需要。公平与正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先富帮后富,以组织社会资源开展乡村帮扶活动。通过国家权利,制定合理的支持有利乡村发展的税收、财政政策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共同发展。还通过组织社会开展乡村发展道德捐赠,乡村救助等方式来推动乡村建设。

第三,建立乡村价值社会交换基础。乡村价值社会交换基础的主要内容是新乡村功能交易化发展机制的创建。乡村功能交易化,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交易是发现与开发乡村公共价值的现代工具。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对社会发展具有公共性,长远性,基础性的作用。这些功能,主要通过功能的价值交易来实现。其二,交易为人们认识乡村现代价值开辟新视野。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掩盖着人们对乡村功能的认识。乡村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并由此承担难以挽回的发展后果。其三,交易是唤醒人们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价值的实践行为。社会资本及现代科技的结合,进一步推动“拜物”运动,对财富的狂热追逐,已经成为损害人与自然和谐,危害社会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生活的推手。关爱地球,关爱自然,关爱乡村,关爱他人,已经成为人们道德的稀有良知,需要补充社会责任元素,促进人们和谐相处。新乡村功能交易化就是引导社会对乡村价值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认知,重塑乡村社会责任价值的重要机制。

推进乡村功能交易化需要把握以下方面:首先,内容上,重点围绕人们关心的公共价值,突出四个领域。一是乡村的生态价值。二是乡村的文化价值。三是乡村的优质食品供给价值。四是乡村的社会闲暇休闲养生空间服务价值。其次,方式上,价值需要量化,方式需要创新。从实践的层面,需要创新三种方式。一是量化购买。如碳交易。二是产业化产品计价,列入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成本。如原产地,绿色食品等需要超额计费。三是国家与社会补偿。第三,交易将在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国家层面。主要基于乡村的基础性地位,民族的文化传承,国民经济的宏观市场价值等。交易形式通过国家力量,运用经济与行政手段建设乡村。二是区域层面。主要基于乡村是一个区域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区域产业延伸,新型产业培育的重要空间延展,也是区域综合能力与新经济增长点重要支撑力量。负责区域发展的地方政府将以投资方式,配置乡村发展资源,推动乡村建设。三是社会层面。社会交易乡村价值的路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乡村发展专项捐赠,建立社会资本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方式,促进乡村共同积累,促进乡村发展。

四、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可持续性增长

乡村共同富裕可持续性增长向乡村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可持续性的增长,是乡村共同富裕的保证,也是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一方面,乡村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得以不断创造,并作为乡村财富进行积累;另一方面,乡村价值创造具有长期的可增长性,所创造的价值在数量与质量上,能不断满足广大乡村民众不断增长的共同富裕的需要。

首先,提升乡村价值创造能力。乡村共同富裕实现增长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乡村价值创造能力。扩大乡村财富规模,主要通过提升存量,拓展渠道,优化结构与实现有效生产来实现。一是提高存量水平。提高乡村积累的存量,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有效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科学文化与管理素质、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的应用水平、现代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再组织化程度。其衡量标准是节省产品成本,提高产值与产品品质,增加乡村价值量。二是拓展积累渠道。积累渠道的拓展的方法是,加大集体资产、村集体资源向社会开放,变单一渠道为多元渠道,变单一成份为多元成份,创新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乡村经济组织形态。其路径是“集体经济+社会资本”。三是创新优化乡村积累分配结构。保证农民消费水平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同时,加快提升村集体积累向村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积累的比例,积极探索社会资本通过“乡村可持续发展基金”向村集体提供积累的渠道与方式。四是实现有效生产。根本的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创建市场导向的现代乡村产业。创建特色优势资源,走资源园区化、经营企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之路。提高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价值的有效性。做到有效生产与生产有效,产品能销售,服务有价值。

其次,开发乡村“剩余”。在广大乡村,普遍存在“闲暇、资源、劳动力、低端产品”“剩余”。开发乡村“剩余”,是充分利用乡村现有存量资源,创造乡村价值的有效途径。乡村“剩余”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乡村生产方式特殊性,以及乡村元素市场发育不充分性所引起的相对过剩。在相当时期内,是我国乡村存在的普遍现象。乡村“剩余”开发应该分清类别与资源性质,把握资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方案。首先,要做好乡村闲暇的开发利用。一是产业吸纳。针对乡村劳动季节性短缺与过剩,可以通过乡村产业多形态与多业态的创新,发展多元常年用工性乡村产业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二是培训占用。利用时间“剩余”,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发展新产业的技能,变闲暇剩余为技能提升。三是活动组织。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培育起民众热爱集体,贡献集体,建设集体,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新风。其次,要做好乡村“剩余”资源的开发。一是村集体要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对规模小,功能单一,难以发挥产业价值的闲置资源,由村逐一管理,村集体统一收回经营,化小为大,化零为整,变碎片资源为成片整体性产业资源。二是功能创新,融合发展。对新型资源与多功能性资源,通过创新乡村产业,推动新型资源向新型产业资源转型。三是创新乡村产业,盘活沉积资产。对乡村沉积资源,要做好归类整理,依据资源性质与乡村新型产业创新相结合,提升乡村“剩余”资源的整体价值。第四,要做好劳动力“剩余”资源开发。先期做好劳动力“剩余”的分析,分清整体性、季节性、能力性、家庭型、个体性劳动力“剩余”的成因,提出开发方案。创建乡村劳动就业与创业服务市场,组织开展产业化技能的培训,使乡村劳动力成为乡村价值的创造之源。第五,要做好乡村低端产品“剩余”消化。低端产品过剩与高质量产品的相对短缺是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表现为供大于求与求大于供共生的乡村产业市场。低端产品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乡村产业是生产导向性的传统产业。同质化低层次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产业常态。消化低端产品“剩余”,要结合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细化需求市场,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以满足多元需求为前提,创办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原产地化现代乡村产业。

第三,推动乡村多元基础性功能的价值实现。乡村多元基础性功能的价值是乡村特有的资源形态。在未来乡村发展中,推动乡村价值持续实现,是乡村共同富裕可持续性增长的基础性保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够,工具缺乏,经验不多。从总体来看,乡村多元基础性功能的价值实现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做好乡村多元基础性功能的价值交易,需要做好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乡村战略价值交易向纵深发展。要站在乡村发展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支撑多向作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的当代价值。在继续加大转移支付或者重大财政专项重点建设的同时,推动消费责任交易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责任补偿。二是提高乡村综合价值在乡村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成份。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的有效价值,不仅由直接的农民劳动量决定,同时,良好的生态,景观化的乡村,文化体验化的新乡村,决定产品原产地价值,从而成为乡村产品与乡村服务的有效价值。三是开展乡村价值宣传与社会传播。启发不同人群对乡村功能的认知,组织发起乡村可持续发展公益援助活动。

第四,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保证可持续的增长,需要做好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关系、农民教育多层面的规划与实施。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是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域一体与城乡协调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动均衡发展,需要构建新乡村关系。一是构建新城乡关系。以推进区域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功能分工协调、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支撑力量的新城乡关系。二是构建新工农关系。以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工农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农产业形态向乡村产业形态,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构建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三是构建国民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功能向生态、文化、康养等多功能化拓展,使乡村产业现代化成为宏观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创建现代乡村产业新基础性功能,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划分功能边界,规划调节范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探索“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双清单管理体制。五是构建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通过构建乡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小农组织化形式,推动农民自我性劳动向社会性产业劳动的价值转换,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民乡村产业性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等价互换,真正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

均衡发展需要做好五大新基础建设。一是新道路。满足新型交通工具运行,适应未来农业机械化需要,提升道路的综合功能。二是新网络。适应智能化乡村产业与智慧乡村生活的需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新安全。保障乡村民众生活健康与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业病虫害防止及防灾救灾安全网络。四是新资源。按照乡村农民居民化发展的需要,配置乡村发展的教育、医疗、创新创业等社会服务资源。五是新治理。按照区域化原则以及乡村发展新格局要求,构建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基础。

第五,科学处理三大关系。一是要处理好集体主导与外来社会资本的关系。集体经济主导体现在集体经济乡村积累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动摇。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建乡村价值创造综合体,推动乡村向社会开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与乡村服务,又快又好的提升乡村价值创造。还可通过推进社会资本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责任分配机制建设,使社会资源成为促进乡村积累的强劲动力。二是要处理好乡村积累、农民收入与消费、乡村积累多次分配的关系。做大做强乡村积累是乡村共同富裕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保证农民收入与消费积累的可持续增长是乡村价值再创造的动力。做好乡村积累的多次分配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三是处理好乡村内部积累与外部援助的关系。在充分发展乡村价值内部的基础上,应该发挥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在乡村价值积累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各方面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支援乡村建设。

第六,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开放。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产业融合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改革促进乡村综合经济组织创新,高效配置社会资源;通过改革实现产权归属明晰,发挥产权在创建乡村经济组织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改革健全乡村现代服务体系,促进乡村经济组织发挥功能。

乡村可持续的价值创造需要实现四大开放。一要做好市场开放;二要做好产业开放;三要做好区域开放;四做好城乡开放。推动“人、财、物、商”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共同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推动区域一体。做好三个跳出。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乡村新型特色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重建未来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大军。

第七,开展农民教育。开展新时代农民教育,要把握一条主线,突出集体观念,弘扬勤劳致富,崇尚传统美德,力行勤俭节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社会思潮、凝聚乡村社会共识。创新教育模式,实现组织、服务、教育“三位一体”。以集体经济主导的产业组织农民,以切实的服务链接农民心灵,在服务农民中教育农民。

来源:财富金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平台

作者:刘年艳/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