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大路径和十大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
  
2024-08-07 20:09:10
[ 导读 ] 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大路径和十大典型案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提效增质,通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

六大路径

“千万工程”指引浙江乡村发生了精彩蝶变,探索走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

路径一:重生态、整体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20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着手,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经过20年的努力,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全省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尽显整体大美、江南韵味、浙江气质。

路径二:重规划、深度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龙头工程”,牵住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20年来,我们牢牢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物流、金融网点等建设,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努力实现城乡制度无差别、发展有差异的融合发展、特质发展,让浙江成为富裕程度最高、发展均衡性最好的省份之一。

2022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1268元、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75%,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城乡同质饮水率先基本实现,5G、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现在浙江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农业和农村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民就地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

路径三:重产业、活力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农村现代产业为基础;要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实力和农民增收的能力。

20年来,我们把美村与富村结合起来,打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深入实施“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计划,创新发展农村电商、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等新业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进一步厚植浙江乡村经济兴、市场活、百姓富的优势。

浙江全省累计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83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491家、农创客超4.7万名、建成“共富工坊”6226家。如今,“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已经成为浙江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路径四:重民生、福祉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质提高,进而改变农村落后社区的状况,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20年来,我们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向乡村延伸,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浙江全省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中心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农村幼儿园等级率98.8%、农村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3.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

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浙江农村的巨大变化、自身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说得最多的就是“‘千万工程’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享受了好福气”。

路径五:重共治,效能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重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浓厚基层民主法治氛围,畅通社情民意渠道,疏导理顺群众情绪。同时,他还亲自倡导践行“浦江经验”,大力推广和创新“枫桥经验”,推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20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推动浙江成为治理效能最高、人民群众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路径五:重党建、合力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形成了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基层组织的建设;要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0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抓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高标准落实农村党建“浙江二十条”,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有力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

2022年,浙江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1/1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形成了集体经济实力强、基层领导班子强、推进“千万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合力强的生动局面,涌现出淳安县下姜村、安吉县余村村、东阳市花园村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每到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把关定向、指路引航,深刻展示了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同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伟大创造相互激荡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全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牢牢掌握主动,不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胜利、走向新辉煌。

十大典型案例

“千万工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做了充分探索,为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了一套逻辑清晰、结构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对各地乡村振兴工作开新局、创新路具有实际意义。

01

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共富乡村”经验做法

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考察了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并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作为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源起地、首批省级“未来乡村”建设试点、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创建地,梅林村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数字乡村”“绿色发展”为支撑,全力擘画“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一体的乡村新图景,成为萧山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缩影。梅林村的“共富乡村”模式,不止于生活的富足、智慧的应用,更有公共服务和新型业态的均衡和共享,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在数字化发展成果中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01、基本情况图片

梅林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东部,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0公里,全村共有1.88平方公里,农户629户,常住人口3587人。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考察了梅林村,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村庄:新式住宅、中心公园,连片绿地沿村道铺设,水、电、煤气等配套一样不少。习近平同志看后深有感触,提出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半年后,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云”上共建,建设智慧管理系统

一是构建集成平台。按照“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模式,围绕“6+8+1+X”体系(即6大功能模块、8大场景导航栏、1个共富指标评价体系和X个数字场景),构建“镇、村、户”三级一体化的“沥家园”数字基层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一网统管”重大集成应用。二是下沉应用场景。通过区级赋能、依托“沥家园”基层治理体系,以数字基建、数字服务、数字生活、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为主要内容,在梅林村以美好生活中心为载体,率先推进成熟场景、赋能场景、创新场景共50个数字应用场景的落地,特别加强对水、电、气、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数字化集成,推动民生“七优享”延伸至村社“神经末梢”。目前打造了如实现就医行为分析、居民健康画像等功能的“智慧医疗”场景;通过上传烟感、气感、睡眠呼吸监护等数据,云端协同管护的“智慧养老”场景;将低碳技术植入日常生活的“未来民居”等应用场景,下阶段将陆续在全域范围内推广。

图2.梅林村智慧养老场景应用

(二)“云”上共治,打造智慧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共富指标。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共同富裕,以“数字社会”建设为依据,按照“5+25+X”的组织架构(即五大维度来评价、25个指标项、X个梅林特色指标项),于2021年8月发布全省首个村级共富指标体系。目前共梳理出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科普活动四有机制体现率、安居守护覆盖人数、鸿雁归萧人数等29个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特色指标项,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梅林共富的全面态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二是探索低碳发展。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发展现实需求和生态理念,目前已接入双碳能源平台,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四个维度进行比对,为村域低碳发展提供新指导。如在美好生活中心和部分农户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在实现自给自足之余,多余电量通过并入国网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节能和增收富民双赢;在公园主步道中穿插生态小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固化土”和环保的水洗石;建成垃圾分类监管中心平台,详细记录各住户垃圾投放、评价等情况,实现全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3.梅林村未来乡村双碳能源平台

(三)“云”上共享,收获智慧管理成果

一是共享服务。“沥家园”服务端已上线“家头条”“公益+”“邻里帮”“文E家”等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数字化服务,目前已实现农户注册全覆盖,真正贴近了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提升群众对数字化生活认可度。村民可以通过“沥家园”积分兑换处,将手机端赚取的积分在“沥MALL”中兑换商品,大幅提升村民在智慧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建立数字公交站,在公交站台中实时查看天气情况、车辆到站情况和公交路线等信息;搭建数字跑道,通过人脸识别、空间模型算法等智能技术,获得实时的运动数据等,让村民们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和幸福生活。二是共享业态。注入丰富的智慧业态,打造多元且全面的未来智慧生活。通过智慧鲜市、无人便利店、无人健身房、无人书店等业态的发展和引进,从生活所需到健康运动,建立友好村庄和品质家庭的无缝连接和融合,如智慧鲜市,结合“沥家园”数字平台,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掌握菜价行情,并通过沥家园积分进行支付。数字书房,涵盖“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多功能集成”“24小时开放”三大特点,依靠身份证、市民卡等门禁自助系统,平均每日人流量达到300余人次,成为服务本地及周边村庄学习、交流和体验的公共文化空间。

图4.梅林村数字书房

03、取得成效图片

2022年,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729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98%、518.8%,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为持续放大梅林村的综合效应,带动周边村联动发展,瓜沥镇成立了“1+4”大梅林共富联合体(以梅林村核心,辐射周边4村),规划面积8.9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面积8100亩,涵盖人口2万余人。

(一)共富指标“跑出圈”

基于省级共同富裕指标和梅林发展导向,梳理提炼出50项指标,形成全省首个村级共同富裕评价体系,打造全省首个村级共富展示馆等八个“全省第一”。

(二)强村富民“走在前”

用好村集体可用资金,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募集善款近37万元,2021年村民享受分红100余万元,促进福利向“鳏寡孤独废疾者”倾斜。

(三)精神富足“齐步进”

依托24小时乡村书房、村级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和排舞队等6个村民社团,开展乡邻节、主题晚会、游园会等文化活动,推出乡村运营实训、原居民新村民教育等教培模式。

02

丽水庆元县以甜橘柚产业探索山区共富路径经验做法

2003年8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庆元县黄坛村调研块状经济发展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产品,才能做大规模、做大产业”。丽水市庆元县通过规划先行、模式创新、机制改革、数字赋能等举措,培育了一个农业产业的“黄金果”--甜橘柚,带出了一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黄坛村,带动了一方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01、基本情况图片

庆元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北与龙泉市、景宁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是瓯江、闽江、赛江的三江之源,享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城、中国廊桥之乡、革命老区等美誉。全县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万人,常住人口14万人,距丽水185公里,距杭州488公里。

2003年8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庆元县黄坛村调研块状经济发展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产品,才能做大规模、做大产业”。庆元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跑道,直面城乡发展差距、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难题,在“双业双强”政策推动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专心发展甜橘柚特色产业,真正践行“两山”理论,带动了区域共同富裕。目前,全县累计种植甜橘柚1.74万亩,年产量1.38万吨,年产值1.66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橘柚产区。

图1.庆元县甜橘柚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做好全县甜橘柚产业规划

通过策划规划,建设甜橘柚产业园、甜橘柚精深加工园、浙闽边界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全国最大的甜橘柚交易中心,庆元甜桔柚产业规划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将甜桔柚产业打造成带动辐射百亿级的产业。

图2.丽水市庆元县甜橘柚产业园

(二)实施“千千万万助农增收”行动计划

实施“千名农技干部联系千家新型农业主体,带动万家农户增收万元”行动计划,扩大甜橘柚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通过专家技术培训,以科技推广解决贫困种植户的技术瓶颈,培养果农科学种植、高质量发展理念。立足机制、模式、科技三大创新领域,推行水肥一体、以䓍防䓍、生态种植、完熟栽培等关键技术,提高了甜橘柚产品质量;推行“校企地”科研合作模式,提升苗木培育和产品研发能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推动甜橘柚提质扩面;推进农技干部和甜橘柚种植户“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深化技能型乡政府建设。

图3.千千万万助农增收行动计划——专家技术指导

(三)以数字科技赋能甜橘柚智慧果园

加大数字科技投入力度,为果农配备轨道车、水肥一体机、杀虫灯、土壤墒情温湿度智能监控系统、喷滴灌、植保无人机、无损分选等现代化设施,谋划实施溯源系统、数字标签、数字孪生、冷链仓储覆盖育苗、生产、贮藏、销售全过程数字化改造,逐步建设智慧果园。

图4.丽水市庆元县智慧果园场景应用

03、取得成效图片

庆元甜橘柚连续17年获省农博会金奖,2019年庆元甜橘柚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20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庆元县黄坛村2018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2021年蝉联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庆元县竹口镇2019年、2020年接连入选省级、国家级农业特色强镇。总之,甜桔柚产业不但是庆元县的“黄金果”,也是山区农民的“致富果”,让更多农民看到致富的希望,更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农业产业的“金名片”。

(一)培育了一个农业产业的“黄金果”——甜橘柚

经过多年的培育,庆元甜橘柚一个果可以卖到10元,一棵树产值3500元,一亩地最高产值达7万元。甜橘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果”。

(二)带出了一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黄坛村

甜橘柚产出前,黄坛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54元;甜橘柚产出后,2021年黄坛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3:1),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720倍。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三)带动了一方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目前,庆元县以黄坛村为核心的甜橘柚种植户200余户,农业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30余家,家庭农场7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辐射带动4万多人就业增收。全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甜橘柚已成为庆元百姓公认的“摇钱树”。

03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众人事情由众人商量”经验做法

2005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后,针对小古城村的现状,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小古城村在农村党建、生态保护、民主法治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依靠“党建+治理”,建成文明村、生态村、文化村、安全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01、基本情况图片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地处杭州西郊,全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22个村民小组,农户997户,人口3429人,其中党员132人,村民代表69人。村庄中心建成区43户165人,总面积450亩,绿地300亩,庭院绿化率34 %,休闲绿地18亩。

近10年来,小古城村紧紧依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民主协商“法宝”,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产业”。目前,小古城村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图1.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建立健全协商机制,乡村治理定标准小古城村形成基层治理民主协商“四议六步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众人

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民主协商为法宝的共同富裕建设新路子。通过“提、议、决、干、督、评”六步,建立全过程民主协商体系,切实落实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在协商实践中,一是把握工作主动权,确保协商“不偏航向”。坚持党建贯穿基层民主协商始终,牢牢把握村党委工作主动权、掌控力,强化网格支部主体作用发挥,每个环节都把牢方向、拉好纤绳,让协商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二是一个调子干到底,确保协商“大家满意”。坚持把工作做在日常,把感情系在经常,知民情、解民忧,站在群众角度把事情议透、把思想议通,打消群众顾虑,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工作落地。三是制度闭环重实效,确保协商“长效运转”。遵循大事大议、急事急议、小事小议的原则,通过建立一套事前准备、事中组织、事后运用的工作制度,形成闭环完善的协商流程,从而让协商民主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增强执行生命力。

统计显示,近年来,小古城村通过民主协商议事879起,问题解决率达98%,满意度达100%。

图2.小古城村众人议事厅大数据管理平台

(二)广泛落实民主协商,古城风貌换新颜

在小古城村美丽乡村核心区块建设中,降低庭院围墙事宜通过户主会议协商议事方式,让户主和代表谈想法、提建议,村干部出对策、释疑惑,及时消除和解决村民的顾虑。得益于充分有效的沟通协商,仅用83天时间,完成了庭院围墙从高墙到矮墙的改造,由此,打破村民之间、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有形藩篱,展现出小古城村开放、包容、和谐的乡村风貌。

图3.小古城村众人议事

(三)市场经营专业管理,乡村产业展活力

小古城村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三乡人的作用,合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019年,成立小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开发古灵精乐园、苕溪营地、农事研学、红色精品教育线路等村属公司自营项目,引进茗竹生态、慢谷休闲之窗、冉梦文化等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小古城村农文旅运营品牌。

2022年,全村农文旅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村属旅游开发公司实现营收突破300万元。

(四)片区组团齐心发力,村村携手奔共富

为有效聚合五方力量,小古城村联合周边四村一社区,成立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召开联合支部会议,协商讨论四村一社区域内旅游、产业、招商三本资源账,建立资源清单。梳理出共有资源区块玻璃虹桥、苕溪沿线、泥弯头、古城绿道等10余处,并由径山镇共富办牵头,四村一社区协商通过成立乡村新社区强村公司,负责域内项目开发、资源统筹、产业壮大。

2023年以新社区域内基础环境管理为切口,落地运营强村公司,预计营收突破400万。

03、取得成效图片

2022年,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27.6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007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379元增加到2022年的5.2万元。小古城村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为法宝,持续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加快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新格局,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让共同富裕变得真实可感。

余杭区径山镇通过“三全”协商,真正推动由“干部干群众看”变“干部群众一起干”,由“政府主动、百姓被动”变“政府引导、百姓主动”,由“要我商量”变“我要商量”,实现社会美、环境美、产业美。2021年,径山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打造“三三三”共富治理体系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社会治理先行示范领域最佳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相关经验与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点赞。

(一)社会美不断彰显

建成启用民主协商展示馆,建立“1+3+N”三级联动“矛调中心”,挂牌成立“共享法庭”。近三年无一起安全伤亡事故,2021年信访量同比下降60%,万人成讼率55件/万人,村级事务全过程民主协商参与率,村级重要决策法律顾问参与率均达100%,群众“烦心事”办结率达98.9%,群众满意率达99.1%,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荣誉。

(二)环境美不断擦亮

建成省级最美绿道,景区村庄全覆盖,全域水质稳定在三类及以上,获得国家级生态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园林城镇、省级美丽绿道、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美丽浙江十佳特色体验地”“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等荣誉。

(三)产业美不断升级

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引导径山商会成立“共富发展基金会”,扶持小微企业、青年创客;成立“村企共富联盟”,与华立集团、泰康健康等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径山青年创客社区和径山乡创(人才)基地,推出乡创旅游产业(人才)奖励政策,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5A级旅游景区镇等荣誉。

04

嘉兴桐乡乌镇以全域旅游带动共富增收经验做法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调研古镇发展之路。提出“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桐乡市以乌镇全域旅游为依托,充分利用乌镇本地资源禀赋开发旅游业,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成为推动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乌镇模式项目10个。该模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

01、基本情况图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全镇总面积71.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9万人,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截至2022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3亿元。年末全镇户籍人口84642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6元,较上年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较上年增长6.4%;目前,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戏剧节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依托重大活动的溢出效应,乌镇不断挖掘景区内涵,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国际性、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文化小镇地位持续加强,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旅小镇标杆,是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一张世界名片。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调研古镇发展之路。在二期保护工程现场,他戴着草帽、冒着酷暑,整整一上午,详细了解了工程建设、资金来源等情况,汗水浸透了衣背。这个时候,乌镇西栅的开发正遇到不少困难,而资金的困境更让一些人对乌镇的保护开发工作心存疑虑。乌镇“以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的理念一波三折,开始阻力很大。有的人觉得所谓历史遗产是落后的东西,是陈旧观念,保护没意义。有的人认为,在保护中开发旅游,把原先平整的水泥路重新变成了石板路,平桥变成了拱桥,影响出行起居,不少人抵制。在这次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肯定了乌镇的保护方式和理念。临走时,习近平同志鼓励大家坚持“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创新旅游资源多元开放新模式

全国首创“管线地埋”等景区高标准建设保护开发模式,实行旅游资源整体产权开发,发挥核心景点的带动效应,西栅(乌村)培育高端业态,与东栅中端业态错位发展,并将互联网、红色、戏剧等新元素融入旅游。西栅景区直接吸纳就业人员超4500人,景区内的船工基本为原先附近渔业村村民,月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景区民宿房东优先考虑本地居民,吸纳经营者500余人,一家由夫妻经营的民宿年收入可达35万元左右。在东栅景区内设置商业长廊供原居民免费经营,解决了原东栅150个家庭的就业问题。

图2.西栅景区游船

(二)拓宽配套产业带动就业新渠道

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实施“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全域智慧化”,累计投入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80亿元,实现5G网络全覆盖,“乌镇管家”长效服务走深走实,水乡风情和城镇功能实现完美融合。住宿、餐饮等富民行业快速发展,以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成功打造“乌镇人家”民宿品牌,现有民宿床位2万余张,餐饮酒店500余家,阿丽拉、希尔顿等高端酒店入驻乌镇,辐射带动周边南浔、练市、吴江等地劳动力进入乌镇就业。

(三)探索全域旅游城乡融合新路径

增强对周边乡村游的带动效应,如横港村、陈庄村抱团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挖掘竹编、蓝印花布等非遗资源,“水乡寻梦研学路”有声有色,“竹芸工房”每年参与竹编研学体验的人数达15000人次,带动每户竹编村民增收2.5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河鲜、果蔬等农业生产销售,乌镇旅游每年从周边农户购入食材超2亿元,培育形成了董家茭白等7大农业产业,有效拓宽农户致富渠道。

图4.“竹芸工房”竹编研学体验

03、取得成效图片

桐乡市以全域旅游富民增收的“乌镇模式”,有效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机会,成为推动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目前,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乌镇模式项目10个。“乌镇模式”已在北京、贵州、山东等地复制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向全国推广“乌镇模式”。

(一)创建了民宿经济的“五心标准”

创新民宿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新机制,提升品质度假经济的就业带动力。成立“乌镇人家”民宿协会,引导和培育特色精品民宿去同质化、宾馆化,融入乌镇文化特色,推行放心、安心、舒心、开心、省心等“五心”和“十有”标准,以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

(二)形成了“互联网+”文旅融合新模式

充分把握乌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互联网+”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循序实现“浙北聚居小镇—江南枕水古镇—世界互联网小镇”的转型蜕变和跃迁升级。同时,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融入文化元素,创办乌镇国际戏剧节,开发茅盾等红色旅游资源,推出非遗游等特色文旅产品,将就业领域延伸至文化、教育市场。依托旅游带动和大会红利溢出,建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5G云上农业,拓宽多业兴旅促就业渠道。

(三)建立了“人地钱”全要素保障机制

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在人才、土地、财 政、金融等要素保障上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把文旅体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计划,将旅游业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年度用地计划,设立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项目、经营饭店、品牌民宿给予不同层次奖励,探索利用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以及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贷款,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05

湖州安吉县“竹林碳汇改革推动低碳共富”经营做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近20年来,安吉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县域87万亩毛竹林资源,把碳汇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结合,找准生态产品定位,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竹林碳汇改革,推进农民组织方式、经营服务流程、收益分配机制重塑,数字赋能大规模推动碳汇产业化,逐步构建起“资源收储—经营服务—效益增值—平台交易—收益分配”的高效服务体系,带动全县119个行政村、4.9万农户和17.15万林农取得长久性收益,促进竹林生态和经济正向可持续循环,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01、基本情况图片

安吉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毛竹生物产业基地”“全国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全县拥有101.1万亩竹林,其中毛竹林87万亩,蓄积量1.8亿支,县内年采伐量近3000万支,年消耗量1.5亿支。安吉的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值、竹制品年出口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五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2021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190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安吉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业总产值。

图1.安吉竹林实景图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推动资源集聚,强化经营服务

安吉县深化竹林“三权分置”制度,遵循所有权、承包权不变,放活经营权。全国首创“两山合作社”,通过深化林地经营权制度改革,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竹林经营权流转至对应村专业合作社,再由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至县“两山合作社”,统一进行竹林碳汇市场交易管理,从而推动全县竹林经营权向集约化转变,实现了竹林碳汇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流转竹林84万亩。按0.39吨/亩的固碳能力测算,年碳汇量可达33万吨。通过增强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安吉竹林的增汇潜力显著,固碳能力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0.6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52万吨;在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0.8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70万吨。据估算,安吉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未来30年的远期收益可达20亿元,村合作社年均增收100万元。

图2.2022年毛竹林流转专班在核对毛竹林流转合同

(二)推动效益增值,放大生态增收

一是成立“两山银行”。构建县属国企+合作社+金融的生态价值转化平台,实施百万碳汇、百亿融资、百村振兴、百姓共富“四百工程”,通过绿色金融助力和代理服务,推动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变共富股本金。“两山银行”全称“安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安吉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为浙江首个“两山银行”示范基地,统筹安吉县域包括竹林在内的生态资源的整合提升工作。

“两山银行”主要定位——生态资源招商平台、生态修复平台、产业融合平台、交易平台、融资担保平台、生态资源管理平台。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3.安吉“两山银行”运营模式总体设计框架图

目前,安吉“两山银行”已成功转化文旅融合、闲置资源盘活等项目2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余万元,解决群众就业2100余个;推进文旅融合、闲置资源盘活、循环经济等项目18个,预计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度营收超3亿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600万元,解决群众就业1800余个。

二是建立竹林碳汇收储平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构建了资源管理、资源收储、经营服务、产品追踪、效益增值、收益分配等6大应用场景,形成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开发体系。安吉探索开展了县内交易和市内跨县交易,累计有21家企业(机构)购买竹林碳汇2.5万吨,交易额172万元,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竹林碳汇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安吉充分利用金融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碳汇惠企贷、碳汇收储贷、碳汇共富贷、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对购碳企业实行金融让利,对固碳林农实行保险托底,促进竹林碳汇供给方、消费方良性循环。例如,安吉农商银行发放竹林碳汇系列贷款50笔,金额共计2.4亿元,其中面向村集体发放的“碳汇共富贷”47笔,金额1.9亿元;近期,安吉县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115亿元的竹产业改造升级碳汇能力提升项目,预计将产生4.0%的年化收益率,经济效益显著。

图4.2021年12月举办安吉碳汇惠企贷签约仪式

(三)深化利益联结,实现强村富民

建立“运营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平台公司将经营利润70%反哺给合作社,农民可以获得竹林保底收益、效益增值的60%分红及参与项目建设的工资收益,实现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村集体可以获得效益增值的40%分红,并对全体村民和困难群体进行二次分配或投入村民生工程,实现最大限度提高农民获得感,扩大受惠面,推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一是农户将竹林经营权流转至村专业合作社,获取租金;二是村专业合作社将林权流转金用于共富产业园、共富乡宿等具有稳定收益经营性项目的入股投资,获取股份收入;三是引导农户就近参与竹林生产和经营管理,获取薪金。例如,山川乡大里村68岁的村民池根法将自家23亩毛竹林流转给了村集体,除“售卖空气”外,村里还组织在林下种植竹荪、黄精、大球盖菇等经济作物,修建延伸林道,使毛竹林经济效益有所增加,每年每人平均分到1500元,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除此之外,池根法还实现了在村就业,成为一名“毛竹采伐员”,通过帮助村里砍伐毛竹又获得一笔工资性收入。

03、取得成效图片

2022年,安吉先后被列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浙江省首批林业增汇试点县、竹林碳汇交易试点县、第二批低碳试点县、首批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开发试点、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一)形成了生态资源收储新模式

上线竹林碳汇数智应用,通过资源收储、经营服务功能,校核11.6万条权属信息,材料模块化生成22项,人脸识别签约4.75万户入股119个专业合作社,归集84万亩竹林资源推向市场,集中统一收储,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达100%,可提供就业岗位3600余个,实现每年人均可挣薪金6万余元,促进竹林生态和经济正向可持续循环。

(二)探索了生态效益增值新路径

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绿色金融助力推动资源量化变现超百亿元,投向共富产业园、共富公寓等可增值、有收益的经营性项目,可以获得保底年化率5%收益,全面提升竹材分解点100个、林道2000公里、索道800公里,实施竹林增汇工程70万亩,实现经营生产成本降低15%,产品价格提升6%—15%,发放共富贷3600万元、惠企贷1.2亿元,交易碳汇2.5万吨169.1万元。

(三)构建了生态收益分配新机制

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益,直接受益人群达4.9万户农户、17.15万林农,占县域农户75%,预计每年可为村均集体增收100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真正实现“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共富可持续发展之路。

06

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未来乡村”经验做法

南浔区旧馆街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全域土地整治+”系统性思维,启动港廊未来乡村共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建设的新格局和新基地,探索出一条通过“人居环境重塑、公共服务导入、产业转型升级、集体经济壮大”,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01、基本情况图片

旧馆镇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总面积31.35平方公里,总人口21448人。

旧馆街道是旧馆镇未来乡村的示范街道,致力于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打造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2019年,旧馆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成为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该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农户总户数4644户,共打造5个社区,计划建造乡墅2996套,套房993套,已完成乡墅分房1761套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复垦面积586亩,垦造耕地面积372亩,耕地功能恢复面积3233亩,耕地集中连片面积9753亩,帮助实现粮油产品的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机械化和数字化提升。

图1.旧馆街道实景图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打造共富联合体

旧馆街道做好农村宅基地整治、农用地整治以及生态修复工作,整合农村相关土地指标,建设高标准农田,盘活闲置资产,构建涵盖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强村公司,导入招商运营资源。通过对港胡村、新兴港村、光明村、大洋社区等四个村9.08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腾退效益不佳小微企业,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利用,实行土地统一流转,现已呈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景象。四村联建涉及农户共1332户,总人口4959人。该区域规划建设新房总数1250套,其中乡墅860套,套房414套。规划建设用地复垦面积586亩,垦造耕地面积372亩,耕地功能恢复面积3233 亩,耕地集中连片面积 9753亩。截至当前,街道11个行政村、2878户农户参与搬迁。

通过强村引领,构建港胡村、新兴港村、光明村、大洋社区等“四村联建”共富共享新格局,以港胡村、新兴港村为核心,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打造“2+2”的“港廊未来乡村共富联合体”。

图2.旧馆街道港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以整村运营为引领,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旧馆街道以整村运营为引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聘请民营企业两山集团,负责旧馆街道策划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二是引入文旅专业运营团队及社会资本,将废弃的老民宅房改造成集淘宝平面拍摄和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摄影基地,对基地庭院、停车场、管道等基础配套进行全面改造,打造旧馆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三是加强社区联动建设,进一步夯实共富基石。当地13个行政村(社区)共同注资成立了强村公司,抱团发展。通过全域拆旧腾退,发挥低效用地再开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优势,盘活了成片成规模的土地资源,引育富民产业,丰富文旅业态,打造形成粮食功能生产区、田园风光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湿地休闲观光区等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带动村集体共同发展的同时,也让部分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图3.旧馆街道农文旅融合发展基地

(三)以古村复兴为灵魂,建设港廊未来乡村

凭借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设基础,依托港胡、新兴港村古建筑群落,传承港廊文化,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2022年8月,荣获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示范村。同时,全力打造港廊未来乡村,积极推动“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旧馆未来乡村。

图4.旧馆街道古村落实景图

(四)以星光模式为示范,全面进军数字农业

培大育强星光农业、浙北农业、杰力惠、本道等明星企业,结合旧馆自身文化底蕴和旅游业的助力,打造旧馆农业各类金名片。以星光农业为平台,构建数智大田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星光”共富模式;通过浙北农业“泮水庄园”、锦鲤育种及景观项目,建立旧馆西北部大型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务会客、亲子活动一体项目,打造浙北“星星港”农文旅金名片;杰力惠依托院校合作资源,围绕省级经济作物育种类项目现场会,打造旧馆农业科技金名片;本道农业作为湖州“菜篮子”工程和网络销售的明星企业,着重打造“浔味本道”APP金名片。

图5.星光农业数智大田平台

03、取得成效图片

(一)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

打造农文旅融合之路,形成全天候、多元化的旅游路线,摆脱传统旅游业“靠天吃饭”的限制,侧面推动农文旅产业及相关配套设施发展。旧馆街道深挖古村落旅游资源,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并擦亮旧馆文旅品牌。

(二)优化设施,打造宜居乡村

融入各种时尚元素,以环境宜居为出发点,立足各村村情,同步开展环境整治,充分利用村零散空间,优化绿地布局,升级硬件设施精心打造小景观、小公园等供群众休憩的空间,让一块块零星地重新焕发生机;以专业化策划运营水平提升增添乡村底色,展现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一幅幅乡村山水田园美丽画卷。

(三)赋能产业,打造富裕乡村

旧馆街道通过“微改造”实现“大变化”。大到村里招商引资,老宅、古街等变身为“乡村风景”;小到帮助每家每户的围墙进行整改,统一设计标识牌等。通过一处处“微改造”,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个人乃至村集体的收入,也让旧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节假日休闲旅游的目的地。2021年共实施6个示范点10个项目的改造提升,已累计投资3440万元。

07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中国数字乡村第一村”经验做法

德清县莫干山镇阜溪街道五四村利用大数据构建乡村智治新模式。以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治理,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基于“城市大脑”平台支撑,在全省率先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以“一图感知五四”“大数据碰撞分析和电子围栏”等技术应用,实时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变化态势,创建乡村智治新模式,有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01、基本情况图片

五四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山麓、地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村域面积约5.61平方千米,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3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党员57名。近年来,五四村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以数字赋能撬动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五四村通过构建数字乡村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四大”体系,建立业务协同模型,构建覆盖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乡村治理五大领域的“数字乡村一张图”以及数字生活服务平台和治理决策中枢。运用图像识别、北斗定位、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技术,搭建农业农村通用组件,构建应用支撑体系,建立乡村大数据资源体系,推进物联网、农业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终端应用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图1.五四村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架构图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以数字优村庄规划,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向

建立以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的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自然资源、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文旅、民政等部门的17个图层232类数据,建成数字化乡村模型,构建五四数字乡村底图,直观呈现五四自然风貌和村庄变迁,实现基础设施的可视化管理和维护、人与人交互信息的有效留存和可再现。统筹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联动分析,制订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为载体,围绕“花开五四、未来乡村”定位,以花卉苗木、茶叶笋竹产业为主导,形成“一心一轴一环两片”整体布局,即综合服务与文化体验中心、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轴、环村休闲景观线、北部田园休闲片和南部山地度假片,主要以红色基因为传承、以农旅融合为重点,打造集生态农业、红色教育、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利用三维实景地图,把涉及的规划数据叠加在图层上,全村山水林田湖一目了然,无论是产业项目落地、土地整治还是村民建房管理,都变得更加直观精准。

图2.一图感知五四

(二)以数字促产业融合,高质量推动强村富民

立足地处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门户的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04年实现村3000多亩耕地100%流转,不断完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村级平台,健全农村产权网上交易运行机制。先后引进红枫、“中国红”玫瑰、优质葡萄等九大生态种植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亿丰花卉、垚淼生态园等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统筹现代农业项目和19家别具一格民宿发展,组成了体验观光采摘、高端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2019年开始,五四村加快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将田园休闲游同红色研学游、智慧乡村游、康体运动游等产业有机结合,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率先引入创客中心、众创空间等项目,实现“两进两回”,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动力。2019年,村集体各类经济收入51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万元。通过平台能清楚了解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组成,村里引进的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开办的乡村民宿等经营主体的分布、经营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带动本村劳动力就业等情况,为精准服务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手资料。

(三)以数字强乡村治理,高标准提升管理效能

融合历年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布设的视频监控、污水监测、智能窨井盖、智能垃圾桶、智能灯杆、交通设施等6大类534个感知设备,形成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实现对“村庄环境的全天候监测、村民生活的多维度记录”。梳理乡村治理业务及流程,制定数据归集目录,通过政务数据接入、现场数据采集和物联感知设备推送等渠道归集数据,包括水质量、空气质量、垃圾分类、交通出行等282类数据。依托“城市大脑”,推进全县各信息系统与平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时空信息、基层治理四平台、智慧交通、污水处理等13个系统数据。通过对感知设备、村民活动等共享数据的精准分析、异动管理,实时处置村内紧急情况、基础设施故障等问题,提升乡村医疗、养老、助残、垃圾分类等“最后一公里”便民服务实效等,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挖掘沉睡的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自9月上线以来,已有效处理环境污染、邻里纠纷、合同管理等问题180余个,平均用时从以往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小时,从而有效提升了村级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通过融合历年来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布设的各类感知设备,动态收集水、空气、垃圾分类等数据,实现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管理。比如对每日易腐垃圾的收集监测,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有效地引导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居住环境。

图4.五四村大数据管理平台

(四)以数字助管理决策,高效率打造智能服务

开展“最多跑一次”向乡村社区延伸,以“浙里办”为载体,大力推广网上办、掌上办等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就业信息、签约医生上门问诊、居家养老等服务。按照“人人都是网格员,小事不出村”的理念,平台有效连接基层治理四平台,实时呈现村民反映事件及分类处理反馈情况。利用大数据碰撞分析和电子围栏技术,对村域人群来源、驻留时长、人流趋势等进行分析,实现人流过密预警、人群疏散预警等。对入村渣土车抛洒滴漏、村民骑行电动车未戴头盔等行为进行视频智能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在遭遇台风天等突发事件时,运用智能化预警监测,向全村人群迅速群发避灾信息,提高应急救灾能力。

03、取得成效图片

2022年,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5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5万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一)念好“土地经”,实现“借地生财”

五四村人少地多,但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度耕地抛荒高达40%。2000年孙国文当选书记后,抓住土地整理的契机,推动土地100%流转,相继引入7个生态种植项目,成立湖州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447户人家,家家承包地入股。全村1000多亩地,仅由7个人经营,使昔日低头耕作的村民,可净赚三笔钱:土地出让金、合作社分红、农忙时基地务农收入。

(二)算好“美丽账”,将“美丽”变“金钱”

二是算好“美丽账”,发展农村田园旅游,“将美丽变成金钱”。随着红枫、葡萄、玫瑰等生态种植基地相继落户,五四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于是,村里买了观光车,修了观光道,吸引城里人来玩。目前,五四村已成为3A级旅游景区,村子里30多家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达7、8万人次,节假日时,一床难求,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5万元。

(三)建成5G基站,打造中国数字乡村第一村

建成首座村级5G基站塔,试行5G无人驾驶微公交,成为全省第一个5G智慧出行未来乡村示范点。走进村委,墙面5G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村里各位网格员发来的信息,只需动动鼠标,就能“一图全面感知”村里的生产、生活、生态变化。还创办了木芽乡村青年创客空间,吸引青年才俊,绘制明日更美的发展蓝图。

08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整村运营发展民宿产业”经验做法

莫干山镇仙潭村,从“民宿村”到“共富村”,主要聚焦数字化改革,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紧紧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理念,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未来乡村,初步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全民受益、全民共享”的共富新路子,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01、基本情况图片

仙潭村是莫干山民宿第一村,位于莫干山北麓,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总户数572户、人口5766人。仙潭村以“国企+镇+村集体”的新模式,投入2000万元,共同组建莫干山仙之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闲置村集体资源资产的集中收储、统一打包,打造仙潭民宿集旅游综合体。近年来,仙潭村从原先的10家民宿,发展到现在的166家;从原先的80元包吃住,到现在单个房间卖出千元一宿,村民妇女在民宿里上班年薪超5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5万元,游客12万人次,直接经济收益达5000万元。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以美丽乡村推动“一间房子”向“一个公司”转变

依托多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仙潭村凭借绝佳的生态环境,先后建成166家民宿,吸引3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联合南路、四合两个行政村,以“国企+镇+村集体”的新模式,投入2000万元,共同组建莫干山仙之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闲置村集体资源资产的集中收储、统一打包,落地大仙潭宿集旅游综合体、大地艺术装置等一批新业态,带来更多返乡人、新乡人。

图1.仙潭村民宿

(二)以数字乡村推动“一图呈现”向“一图联动”转变

打造莫干山镇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通过在“数字乡村一张图”中探索植入幸福指数应用,用数据共享、影像抓取、巡逻拍照等数字技术,从村风民俗、平安稳定、美丽庭院、垃圾分类、诚实守信等方面,对村民开展考评。集成“微改造精提升”政策包、“百寿宴”以及“红黑榜”“曝光台”等,量化考核、公正透明,推动原乡人、新乡人、返乡人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仙潭的建设治理,村庄环境和村民幸福感都得到极大提升。

图2.莫干山镇(度假区)综合治理智慧平台

(三)以现代社区推动“一个中心”向“一套服务”转变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义,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一方面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建成幸福邻里中心、幼儿园、健康小屋等配套。另一方面采用“政府补贴一点、民宿业主赞助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模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聚焦“一老一小”,根据“需求清单”制定“服务清单”,实现优质服务的常态化供给。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理发、保洁、体检等服务;让小孩在村里上托育班、幼儿园,参加兴趣课、体验课、亲子课,完善的服务让村民“想回家”“盼回家”。同时,传承创新,打造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产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名作家、编剧入驻,在仙潭、庙前等两个村开设了“编剧村”“作家村”。依托文化礼堂、图书馆等文化配套设施,每年开展“百寿宴”、书画艺术节、集福节、自然稻礼等活动,不断弘扬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动“村的美”向“人的美”升级,提振乡村“精气神”。

图3.仙潭村书画艺术展

03、取得成效图片

2022年,仙潭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77万元,同年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先后荣获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县级“基层党组织”、县级“科普示范村”、县级“现代家庭工业先进示范村”、县级“平安村”、县级“和美家园”精品村、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推动建设运营景区化

紧紧围绕“护美绿水青山,输出金山银山”的目标,先行先试“大仙潭”片区组团经营模式,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高标准建设沐溪湾玉石馆、禾丰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实现从“叶子”到“票子”的高水平转化。

(二)推动数字改革进活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到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迭代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数字化场景,打通了数字服务和数字治理的最后“一纳米”。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定向推送民宿裸心游、体育赛事游等主题产品,让未来乡村的游客留得住、待得久。

(三)推动未来乡村焕新颜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指引下,仙潭村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目标,重点建设低碳生态、低碳生活等工程,有效保护了莫干山北部地区的绿水青山,改善了村庄环境,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和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

(四)推动利益联结最大化

仙潭村紧扣“守好红色根脉”主题主线,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建设,构建支部领航、群众参与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联结机制,昔日的脏乱村、贫穷村、落后村变成了今日的桃花源、富裕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09

杭州市拱墅区瓜山“未来社区”经验做法



瓜山“未来社区”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大城北核心区,是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之一,也是唯一的原建筑保留整治改造项目。2019年以来,拱墅区上塘街道紧抓“未来社区”创建契机,选定拱墅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保留区块瓜山农居点为试点,按照“政府统筹、专业运营、百姓受益”理念,探索实践“系统化改造+插花式改建”创建模式,加速推进项目主体建设,布局人才公寓、精品民宿、创意办公及商业街区等多元业态,并瞄准青年人才服务“一件事”小切口,打通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构建高效复合型社区服务圈,打造未来社区生态体系。

01、基本情况图片

瓜山“未来社区”是全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之一,共有农居270幢、小高层15幢。该项目位于上塘路延伸段以东、管家漾河以南、俞家桥路以西、石祥路以北,用地面积约45.26公顷,涉及未拆迁农户539户,房屋总建筑面积约23万㎡,公建配套面积约3万㎡。

瓜山“未来社区”创新拓展城中村改造模式,由运营企业将农民房从农民手中统一租赁下来,再运用“系统化改造、插花式改建”的方式,将原来的农民房打造成了电竞、工业、中国风等特色组团和共享空间的首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是目前杭州市未来社区试点进展最快的社区。

图1.杭州瓜山未来社区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坚持高标定位,做优做强顶层设计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根据国家“租赁”相关政策和全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三化九场景”、全市“城中村改造”等要求,明确“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通过创新“系统化改造+插花式改建”模式,即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插花式改建”,社区整体开展“系统化改造”模式的思路,在对瓜山保留农居点实施整治提升的基础上,试点推进含共享公共空间和电竞、宠物、动漫等18个组团运营特色在内的新型“未来社区”建设,努力打造集历史风貌区、人才居住区、创业集聚区、生活生态区“四区融合”的全国城中村改造样板和全省“未来社区”示范区。

二是精心制定方案。考虑到瓜山为保留农居点,方案编制期间,上塘街道会同区各职能部门、中国联合工程等多次实地踏勘现场,并针对区块内人口概况、特征及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等展开民意调查。同时,联动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对区块周边科创人才、高校学生及原居民代表等不同类型人群展开“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大调研;聘请浙工大设计集团、能翔、中国联合工程共同探讨,召集设计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会审,最终形成定稿,力求达到最优设计效果。      

三是统筹整合力量。作为项目建设主体,上塘街道紧紧抓住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契机,整合力量、借力发力,于2019年6月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相关科室、第三方企业人员等组成的项目攻坚组,组织建设方、总包方、施工方及村民代表等开展每月进度评比,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区相关支持,强化与发改、住建及数据资源等部门联动协同,攻克新苑停车楼打桩等难题,全力跑出项目加速度。为更好开展运营管理,2020年11月专门成立拱墅区瓜山未来社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产业发展部、资产管理部及公共事业部等一办三部,负责协调政企关系,统筹后期开发、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管理服务,营造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图2.瓜山未来社区整体规划图

(二)实施三大工程,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实施“惠民工程”。破解试点“资金短缺、常态化运营”难题。整治前期,上塘街道先后10余次召开会议商讨征迁具体事项,明确经合社、社区及相关科室职责,细化多项保障措施,仅用12天实现原瓜山北苑、新苑及东苑539户农户全部腾房,为后续启动试点奠定基础。综合考虑资金、指标及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街道采用整治代替拆迁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引入第三方企业,按照“政府统筹、专业运营、百姓受益”思路,即政府出资开展房屋外部综合整治,第三方专业企业负责内部装修、统一整租运营的模式推进试点创建,累计节约政府改造资金支出近45亿元,农户租金收入从平均每年18万元增至38万元,实现“政府负担减轻、居民收益大幅提升、原有房屋保值增值”的初定目标。

二是实施“生态工程”。破解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管理”难题。与中联合、浙工大设计集团合作,通过重新梳理瓜山原建筑空间关系,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带、拱墅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围墙、连廊将原结构松散的瓜山北苑北、南,瓜山新苑、东苑4个区块农居房重组成以“春夏秋冬”四色为主题,拥有独特庭院景观和组团化“大开放+小封闭”(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空间格局,进一步留住乡愁记忆、增添生活趣味。并结合“‘迎亚运’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工作,在保证项目外立面整治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建设超低能耗的绿建中心、1万余方的下沉式星空广场、3公里的环形夜光跑道、滨水码头休闲带及智能立体停车库等设施,并对水电管网、市政配套及景观绿化、生态廊道等改造提升,累计完成面积达26万平方米,既改善脏乱差的环境旧貌,有效解决原居民对外散租带来的治安和消防安全隐患,又植入低碳等特色场景,运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健康空气及智慧运维交互体系,并配备无人清扫机,探索构建未来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实施“梦想工程”。破解青年人才“创业困难、租金高昂”难题。该项目南临浙大城市学院等高端

教育资源,北接大运河新城,位于大运河新城与主城连接的门户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专注于国际人才居住需求,结合“运河英才计划”“青创七条”政策等,在瓜山未来社区落地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拱墅分中心,为拱墅高端人才和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的海外专家以及周边智慧网谷小镇、北部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企业白领等提供专属房源,享受优惠折扣,同步配套拎包入住、公交接驳专线、专业管家等服务,定期组织创业沙龙、文化分享等专属活动,打造运河畔全球青年人才的“快乐星球”。另一方面,聚焦青年人才创客梦想,建设完成1万余方青创中心,同步配置会议室、路演交流区等共享功能空间,并创新“以人才为中心”的供给模式,引入大疆创新、新视听、猎聘、旭航、碧橙数字和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众多企业、高校资源,成立未来创客学院,在产业人才培育、初创项目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大城北创新创业生态链,不仅解决青年人才、白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目前,已引进企业58家,入驻央广云数新媒体学院、滴滴出行城北服务中心、360未来社区数据研发部等重点企业。

图3.瓜山未来社区创客空间实景图

(三)聚焦青年需求,智造未来理想生活

一是实行数字化治理,激活社区细胞。积极探索青年人才服务“一件事”综合应用场景,提升社区整体智治水平。通过打通街道数字驾驶舱、企业运营后台、未来社区青年服务专属APP三大应用端口,整合9400余套智能物联设备、社区居民(租客)人房数据以及企业开放共享数据,迭代升级上塘CPU数字化治理系统应用,打造“瓜山未来视界”数字化治理平台,开设“社区画像、事件中心、指挥调度、居住梦想、成长梦想、生活梦想”六大模块,整合人、房、企、事、物五大要素,集成九大场景210余项核心数据,联动“城市大脑”“城市眼·云共治”“基层治理四平台”“浙里办”等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由“孤立”向“协同”转变。同时,打造浙江省首个未来社区青年服务专属APP,该O2O平台涵盖政府服务、生活休闲、圈子话题、诗友闲置、热门社群、数字出行等30余项功能,用户可以直接享受线上看房、预定5G智能体育健身场馆、管家服务以及餐饮配送等便利功能,实现租客“线上”点单、企业人员“线下”服务的良性互动。目前,APP实现租客(诗友)的签约激活率达95%以上、用户活跃度达80%以上。

二是推行组团化管理,解锁潮流生活。始终将未来社区打造作为青年人对美好生活探索的载体,构建以第三方企业为主导的组团化运营模式。以8至12栋房子为一个区域开设组团,每个组团确定一个兴趣主题,由年轻人自主挑选入住,企业工作人员担任组团内社区管家,实行酒店式管理,比如租客是女性,可以选择“女神”组团等。同时,深化线下社交场景,组团间搭配有共享厨房、共享餐厅、公共客厅及健身房等共享空间,鼓励青年人走出房间参与社区生活,增强租客居住粘性;组团外建设省内首个未来社区青年清廉馆、杭州书房等配套,筑造青年人的青春思想库和潮思汇流地。打造4条商业街区,引进92家休闲餐饮、生活配套及超市便利等多元业态,构建高效复合型社区服务圈,为集聚的千余名青年人才提供生活、工作及休闲一体化的社区服务。项目自运营以来,已相继开放电竞、宠物、女神、烘焙等18个组团、5900余间房。累计已举办文创夜市直播带货、仲夏之夜音乐节、跳蚤市场等大小活动90余场,场场人气火爆。

三是提供多元化服务,提升居住温度。在未来社区数智体验馆引入智慧政务服务一体机,植入百度AI技术,集成办事所需的一系列打印机、身份证读卡器、高拍仪等专业设备,具备智能导办、人证核验、材料智审、视频咨询、材料打印、自助交件等10项核心功能,为租客办事提供“一站式”“24小时”的智能化服务。同时,依托晒福研究院建成未来社区青年社会化心理发展项目实践基地,打造“未来青年吧”,设有动空间、静空间、互动区和咨询区4个空间,配置有“倾诉电话亭”、互动游戏区等,为入住青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和一对一私密的心理咨询等,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和心理咨询热线来预约心理咨询服务。社区还针对独居青年群体,精准描绘人群画像,线上设立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标签,线下打造组团联盟、兴趣社团,扩大青年社交圈,打造活力社区,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服务总体满意度从2020年的80%提升至91%。

图4.瓜山未来社区女神主题公区实景图

03、取得成效图片

自2019年10月运营以来,瓜山“未来社区”已吸引7900余人入住,其中80%以上为“90后”,超过95%的租客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租客占70%以上;企业白领占70%以上,青年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及学生占30%左右。瓜山正在成为一个集聚活力和未来的青年社区。截至当前,入驻企业超60家,服务范围覆盖新浪、顺丰等周边企业人员、青年创客10万余人。运营成效累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及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及网站刊发或转载报道150余篇次,接待全国各地210余批次、5500余名领导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考察调研,进一步打开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帮助青年实现“宜居梦想”

以打造“有温度的青年之家”为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依托,建立浙江首个未来社区团工委,实现多重覆盖、高效动员和智能服务,让青年找得到、信得过、留得住,为杭州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提供“拱墅样板”。着眼青年工作、生活便利性,配备智能政务服务一体机,连接浙里办,集成社保、医保、户籍、企业开办等10余项办理功能,配套打造“5分钟生活圈”“空中课堂”“共享办公空间”等服务项目,为青年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聚焦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探索青年发展最关键、高频次的应用场景,推动青年服务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努力让青年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更多数字红利。

(二)帮助青年实现“成长梦想”

在青年入住时调研掌握创业就业意向,通过精准推送创业政策、就业信息、办公场所和共享教育资源,全方位满足青年创业就业需求。落地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拱墅分中心,建成1万平方米青创中心,打造就业“云聘台”,汇总周边企业最新招聘需求,为青年提供就业资源。

(三)帮助青年实现“生活梦想”

充分发挥团工委“自转”功能,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作为补充力量,有效运用“数字大脑”分析结果,打造瓜山“吃瓜青年部落”系列活动品牌。按需定制“1+X”活动项目清单,在未来社区App上由青年投票决定活动内容,以多元化的兴趣社团和生活服务提高青年归属感认同感。

10

衢州常山县“两山银行”助力富民增收经验做法

常山“两山银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效打开了农村低效资源高效转化的便捷通道。自运营以来,通过数字化赋能、开辟增值通道、创新共享模式,激活了县域资源资产经济效益,带动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形成了新的共富模式。

01、基本情况图片

常山县,为浙江省衢州市下辖县,总面积1099.07平方公里、总人口32.48万。2021年,常山县城乡居民收入比1.73:1,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全体居民收入增长12.8%,增速排名全市第3;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6.4%,位列浙江省山区26县第4。

常山“两山银行”,主要包括六大银行功能。即以“农业产业投资银行、生态资源储蓄银行、有效资源招商银行、文化资源开发银行、有偿权项变现银行、生态安全保障银行”为功能定位,推出17类产品。其中,农业产业投资银行对应以“常山三宝”(胡柚、油茶、猴头菇)为主的新品种推广、行业公共服务、知名品牌培育、小微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等,提高县域特色农产品品质、产能和品牌价值;生态资源储蓄银行对应包括闲置(低效)开发资源、砂石矿产资源在内的各类有效资源存储和开发,形成资源库;有效资源招商银行对应闲置资源招商、已开发资源二次提升二类招商,通过创意设计、包装策划、基础配套和整合提升,实现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文化资源开发银行对应古镇(古村、古街)、无形资产开发(常山胡柚地理标注品牌)和文化大IP(胡柚娃、鲜辣文化、宋诗之河等),促进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和农业资源文化赋能;有偿权项变现银行对应“生态贷”“收益贷”,通过“两山银行”为相关主体增信,创新“林权贷、胡柚贷、奇石贷、苗木贷、民宿贷、养殖贷、财信贷、门票贷”等,有效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生态安全保障银行对应森林等生态资源保护、碳配额竞争性交易(碳汇定向交易)、遗留问题矿山保护性收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

图1.常山县两山银行

02、具体做法图片

(一)数字赋能,让分散的资源聚起来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城乡共同富裕为目标,借鉴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逻辑,打造了一个“资源整合、定价交易、价值转换”的生态价值实现新平台,为建设共同富裕县域典范提供强大助力。

图2.生态资源云脑示意图

一是面向散户存资源。依托数字化技术,在“浙里办”平台上线“常山生态云脑”应用,打通12个部门中的869项数据,实现散户手机端便捷存储、管理端一图感知、使用端一键可控。按照相对连片的农房5栋以上、宅基地5000平方米以上、经济林100亩以上等标准,以租赁、流转、入股等形式集中统一收储生态资源,并将数据及时上传,并实时更新。2021年,存入“山水林田矿房旅”等各类生态资源1585项,总价值17.6亿元。

二是提升价值整功能。散户的生态资源统一归集后,“两山银行”根据开发方向、开发方式、使用功能等进行整合连片、系统优化、配套升级,提升规模优势和可开发价值。根据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和区域整体布局对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出台一系列配套的人才、创新、金融等政策提升招商吸引力。如,收储辉埠片区废弃矿地、闲置用地近3000亩,通过道路配套、生态整治,吸引正大集团等头部企业前来洽谈对接。

三是对接市场联主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统一管理的土地进行平整作业,修复灌溉水系、田间操作道等基础设施,引进高产优质品种,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完成农业生产机械翻耕、播种、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收成等各环节,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每亩大约节省200多元。同时保障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农业生产收入,2021年7个试点村代收代种的1200余亩土地,水稻平均亩产达1000斤,总产达120万斤。

(二)挖潜增效,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

一是给增信,打通融资贷款堵点。通过提供担保、承诺收购、受让返租等方式,为难确权、难抵押的生态资源增信赋能,进行盘活。目前,已与县域内14家金融机构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一行一品”金融支持“两山银行”操作手册,在“林权贷”“胡柚贷”“奇石贷”等基础上,迭代推出“两山贷”“共富贷”“经营权质押贷”等13款金融创新类产品,并不断优化抵质押担保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大增信范围,惠及更多融资困难的生态经营主体。截至目前,“两山银行”已为全县778家主体授信3.86亿元。如,“两山银行”在柚乡谷经营困难时,以2500万元收购30万株香柚树并返租,为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二是重配套,补齐产业链条短板。针对农业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整体水平差的现状,“两山银行”通过与高等院所合作研发、培育本土品牌、引进下游公司等方式,快速突破产业支撑力低、产品竞争力弱等瓶颈制约,以产业增效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如着眼“两柚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检验检测、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两山银行”投资建成国家级标准农产品检验中心、2.5万m³冷链仓储中心和3条智能分选生产线,解决了广大中小经营主体“想干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难题,为果农服务,为产业添力。

三是育品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两山银行”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投资银行作用,通过股权投资、品牌运作等方式,培育本土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比如,培育了“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经营主体无偿使用,提升标准化和辨识度。打开了盒马鲜生、山姆会员等高端市场,带动“柚见80+”胡柚鲜果由10元/袋向10元/个“蜕变”。注重与知名品牌合作,联合胡庆余堂、江中制药等知名企业开发胡柚膏、猴头菇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三)抱团经营,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

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推动共同富裕为落脚点,激发各方经营潜力,创新了一套“产业植入、管理导入、利益融入”的生态价值共享新模式。

一是打造共富果园,做给农民看。农业是“看样经济”。“两山银行”抓点做样,集中连片收储农户胡柚园、油茶林,以专业种植、低碳U码实现精准管控,以统一收购、基地认领形成销售闭环,以增值收益、流转费一次分配给予农民保底收益,以专业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提升品质和价值,以增值收益、二次分红反哺农户,走出了一条“两山银行+农户”的共富果园新路子。今年,常山将不断扩大规模,继续打造共富果园3万亩,带动“两柚一茶”产值增长50%以上。

二是牵手强村公司,帮着村里干。“两山银行”与强村公司开展经营合作,导入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乡村产业运营水平,做强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与同弓乡8个村合作推进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导入观光农业、主题民宿、田园综合体等产业项目15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59万元;与新昌乡10个村联合成立共富公司,依托山海协作机制,借力浙能集团、慈溪市、拱墅区,推销农副产品,发展生态种养、乡村旅游、研学培训产业。去年9月以来经营收入突破9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73万元。

三是招引龙头企业,带领大家富。引入社会资本联合开发乡村旅游,盘活闲置农房,实现“九个统一”,即规划、设计、品牌、标准、管理、采购、营销、业态、引流的相统一,带动农户“财产性、劳务性、经营性”三项收入增长。金源村引进衢州腾云旅游公司,开发床位355个,去年导流1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翻两番,村民增收1000万元,该模式入选省“文旅助力共富最佳实践案例”。

03、取得成效图片

自2020年常山成立“两山银行”以来,已收储土地17272亩,废弃厂房9.8万平方米,香柚树苗木30万株,胡柚2500吨,砂石资源19.44万吨,工程性矿产资源156.5万吨,水库水面经营权5个,胡柚基地50亩,民房22幢,3A景区1个,闲置校舍1个,民宿1个;为全县299户主体授信20549万元,发放生态贷款20393万元;收储资源总额达3.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9.6亿元。“两山银行”通过参股分红、导入业态、参与资源处置、运作扶贫资金等共享机制,反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176个村增收消薄,推动农民和村集体增收1492.34万元,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 

(一)拓宽了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常山“两山银行”以总行+乡镇支行的架构,将“两山”转化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末梢,构建了“两山银行”、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等多方共赢模式,盘活了零散、闲置和低效开发的生态资源,目前已存储资源的73%已实施开发,从无人问津的闲置抛荒资源成为田园综合体、民宿集群、矿山公园、旅游景区和农业基地。

(二)激活了资源资产金融潜力

通过各类增信方式,让难以估价、难以融资的观赏石、胡柚林、香柚苗等成为资产和资本,激活了蕴含的金融潜力。目前已助力411家经营主体获得生态贷款2.25亿元,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创业动力。

(三)带动了产业壮大群众增收

以金融赋能、品牌打造、配套帮扶等举措推动胡柚、香柚、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联合强村公司创新合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带动区域周边的整体发展,推动利益再分配,形成共富新模式。

来源:中陆必得旅游规划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