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侠会:三农领域产业社群(资源对接、案例分享、线上课程、线下活动)
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兴县。在吕梁山中,黄河边上的兴县,则是中国杂粮之乡。兴县素有山西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之称,是一座富饶的农业县城。
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米在农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片有着几千年农耕史的广袤土地上,金灿灿的小米正在创造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千年传承 焕发新生
兴县,位于山西省黄河流域中游腹地,吕梁市北端。该县辖15个乡镇,人口约30万,国土面积316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国土面积第一县。兴县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多家大型企业相继入驻兴县,承载了煤电铝等大项目,使得兴县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前列,成为资源富区和发展新区。同时,兴县也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保存着100多处革命遗址,是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红色文化旅游区。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兴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杂粮产业发展的重大部署,依托兴县独特的生态气候优势,循着杂粮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开启探索并坚持走出一条兴县小米产业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
兴县小米久负盛名,是国家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山西杂粮王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始建于北齐的兴县,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四季分明,温差大、日照多、降水少、无霜期长,与谷子喜温、抗旱、怕涝、耐贫瘠的习性浑然契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兴县自古就是谷子的理想种植区。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兴县小米就由山西会馆带入京城,以其色泽金黄、米汁香稠、营养丰富的品质,誉满京城而名声在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兴县小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兴县人,不仅成为兴县人每天必吃的“金豆子”,还是那光辉岁月中革命战争的红色记忆。据《兴县志》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晋绥边区首府的兴县人民,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以小米支持着革命战争”,使得“小米加步枪”的晋绥精神名扬天下。
建国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更是提出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兴县小米在种子改良过程中先后引进选用的谷种多达69种,经过几十年的自然进化、更新换代、培育改良,“兴县小米”的品质节节攀高。
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兴县小米又一次成为主力军。兴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兴县杂粮产业,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的产业体系,使兴县小米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确保了高产稳产、质量安全、绿色有机的高品质。经检测,兴县小米富硒、高锌、低脂、高蛋白,尤其锌的含量高出普通小米50%,具有补血、健脑、增强免疫力、保护夜间视力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上佳的药食同源食品。
“一碗小米粥,赛过人参汤”。兴县小米在勤劳的兴县人手里焕发着新生,曾经是艰难岁月的三餐温饱,现在成为兴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和自信。
乡村振兴 产业助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打造“精品杂粮”的目标,把发展以小米为主的杂粮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建设绿色谷子基地。制定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设绿色、有机谷子旱作基地15万亩,近三年县政府累计投入1亿余元,为种植户提供优种、肥料和播种机具补贴,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扶持。
推广有机旱作新技术。采用谷子专用播种机抢墒播种、镇压保墒等旱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谷子产量和品质。
创建种子繁育基地,加快培育制种企业。积极落实制种企业奖补政策,鼓励创新,促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对接联姻,建成谷子育种基地1500亩。
打造种业创新平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与中国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成立晋绥杂粮研究院、杂粮专家工作站等种业创新平台,培育杂粮新品种,推广杂粮新技术,研发杂粮新产品,开展育种联合攻关,为兴县小米产业发展赋能加分。
品牌兴业 增收富民
兴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上游向种业基地延伸,下游向食品深加工挺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建立育种、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持续巩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就业机会更多留给农民,把产业增值更多留在农村,形成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目前,兴县以谷子为主的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加工体系已初具规模,“山花烂漫”、“晋绥农林”、“晋绥黄河湾”等一批杂粮加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步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其中,吕梁山花烂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山花烂漫”牌小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荣获2015年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食品、2021年第七届中国农产品金奖,2022年首批入选山西“晋品”品牌,2023年通过“圳品”认证,荣获14届、18届、19届中国国际粮油交易会金奖等多项荣誉,产品供不应求。
兴县县委县政府还聚焦市场,有序开展品牌化建设,精心培育“兴县小米”等一大批区域杂粮品牌,全面实施“兴字号杂粮”品牌营销战略。积极创建杂粮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旅游+电商”等新渠道新业态,在央视频道,北京、太原和离石公交车、高速路、高铁、飞机场开展“兴县小米”品牌宣传,叫亮打响“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公共品牌,持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9月5日,2023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杂粮产业博览会在兴县举行,持续巩固拓展“兴县小米”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融合发展 振兴兴县
兴县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逐步推进小米生产大县向谷子种业制种大县转型,并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等产业,打开了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格局。
同时利用兴县革命老区特色资源,深入推进与中国农科院、京粮集团合作,打造杂粮种业基地、扩大杂粮种植面积,延伸杂粮产业链条,建立晋绥杂粮研究院和专家工作站,筹建中国杂粮博物馆、晋西北农产品交易市场、兴县杂粮示范园和特色小镇。以实现小杂粮种业培育、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农旅融合全产业链为目标,倾力创建“农业硅谷”,既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产量6000万斤以上,辐射带动全县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润物无声,积厚成势。兴县小米,在岁月的变迁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到如今又登上了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大舞台,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深度研究!“三位一体”:从单一合作到综合合作..
【畜牧行业】数字化赋能养殖,开启“智慧畜牧”..
【预制菜】2025年预制菜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预测..
从“中国蔬菜之乡”到“数字沃土”:寿光新农人..
政策青睐!科技小院:乡村振兴新引擎,加速农业科..
硬核引领:长效科技加靶向精准技术,云大科技开..
赤峰老张靠诙谐日常走红快手,真实记录乡村生活..
农业农村部启动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
【数字乡村】全国人大代表刘宏志:深化数字技术..
【智慧养殖】水禽智能化养殖面临的困难与发展建..
浅析!智慧农业9大赚钱模式,哪一个更牛..
普通人搞乡村振兴:不需要当大老板,可以尝试做..
【农村电商】深度拆解!农村电商的困境、原因与..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
农场运营:小农场持续盈利的5个技巧..
惊不惊喜!数字农业黑科技盘点:给奶牛戴眼镜、..
当300万粉丝遇上3000棵果树,“鑫鑫爱生活”在快..
乡村振兴如何低成本创业,不卖产品也能年入20万..
【农业供应链】2025年牛羊肉供应链现状、挑战与..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AI赋能农业发展向“新”提“质”,中国移动助推..
农资行业商业模式揭秘:不靠卖农资产品,靠会员..
【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创业:20+条创新商业模式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