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及案例研究
乡村振兴
  
2024-01-11 16:22:35
[ 导读 ] 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及案例研究~

在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以前,中国的乡村发展主要以解决人口贫困、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为主,缺少乡村发展的长远计划和谋划。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明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更加重视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乡村振兴发展逐渐从以单个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初级形态向以市县镇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更高级形态转变。

01.乡村振兴发展初级形态——以单个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初期,全国各省市县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产业振兴”为核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

(一)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及成功案例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至今,以单个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种:

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以袁家村为代表,袁家村发展主要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以泰山村为代表,泰山村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引入千稼集项目,依托深厚的黄帝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综合发展模式:以中郝峪为代表,中郝峪村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外部资金撬动模式:以竹泉村为代表,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确定“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田园综合体模式:以鲁家村为代表,浙北灵峰旅游和鲁家村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

(二)存在问题

以单个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绝大多数都是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或者文化底蕴深厚,适合发展旅游业的乡村,但是中国传统乡村空间广阔,绝大部分乡村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条件或区位优势,因此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单个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不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在此背景之下,从中国乡村现状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广大乡村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的更高形态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02.乡村振兴发展的高级形态——以市县镇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效应特点突出,因此多个村庄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打造品牌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和各省市在多个乡村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做出多方面探索。

(一)以市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盘锦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

盘锦市以建设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园为突破口,把建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五步实现生态农业产业闭环发展。第一步,依托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水稻、河蟹、棚菜、鸭子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步,按照“打生态牌、走精品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打造生态品牌;第三步,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和生态品牌优势,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第四步,借助5G+AI精准种植养殖、5G+无人机植保、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造高效农业。

“盘锦模式”的成功在于以市级为主体,多个村庄抱团发展,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中发展水稻、河蟹、棚菜、鸭子四大优势产业,把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两个优势品牌做大做强,目前,盘锦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河蟹专业市场。

(二)以县级单元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崇州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崇州市围绕水稻种植优化、水稻精深加工、水稻文化旅游等方向,打造“水稻+”全产业链,构建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产业链上游重点围绕水稻种植优化,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育种,通过培训、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产业链中游围绕水稻精深加工,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产业链下游打造一体化田园综合体,立足“稻田+”农创体验,建设集国际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创集聚区等项目。

崇州市“水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功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稻种植腹地广阔,2023年崇州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17.5万吨;二是积极发挥规模效应,以县级单位为主体,多个村庄联合发展,全产业链塑造大米品牌;三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崇州市距离成都市车行距离仅半个小时,乡村旅游市场广阔,容易吸引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人才集聚。

(三)以镇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模式

2018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选择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模式:山西省新绛县阳王镇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近3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60%以上。阳王镇发展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速度,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加工+市场+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新格局。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模式:辽宁省庄河市石城乡,充分发挥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水产制品,开创即食海参先河,被授予“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品堂大连海参产业化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海参产业化基地。

创响乡村特色品牌,为优质农产品赋能模式: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建设销售平台,组建营销团队,邀请知名主播,推广蔓越莓鲜果产品,全年进行市场推广,成为抚远市农业大镇、特色强镇、商旅名镇。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于镇域范围有限,上联县城、下接乡村,以镇为基础单元的乡村振兴,主要以“一镇一业”小而精的产业为核心,以一个绝对优势农业产业为基础,或者做大种植业基础产业,或者做特加工产业,或者做优品牌推广,通过一村连数村、村村连成镇,最终形成小而特、精而美的特色小镇。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