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运营: 探索创新路径,破解运营难题
乡村振兴
  
2025-02-10 19:22:45
[ 导读 ] 乡村运营在实现农业强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7年至2022年,我国迈入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周期。这期间,全国上下致力于生态修复、人居环境优化、民生福祉增进、精准扶贫等核心任务,集中力量破解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夯实基础设施,回应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诉求。

2023年开始,我国正式步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个五年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定位、使命与期待均跃升至全新高度,呈现出显著的深化与升级趋势。

在这新一轮的五年周期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得到了深度拓展,其核心要义与工作导向发生了深刻变革。如果说第一个五年是立足于基础性、补缺型的“强基固本”阶段,聚焦于生态环境的复育、人居条件的改善、基本民生的保障以及贫困问题的精准攻克,着力填补乡村发展中的硬件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那么第二个五年则标志着我国乡村进入了全面、系统、高质量振兴的新阶段。

乡村运营是一种经济活动,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旨在有效整合、重组和配置乡村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内外部资源。其核心在于经营,服务对象则是乡村。这种方式对于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至关重要,在实现农业强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01

乡村运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赞新路径

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价值构成了其发展的基石,而运营则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和策略挖掘乡村之美,激活山乡资源,将原本宁静的乡村转变为富足、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地。谈到乡村运营,不得不提及浙江临安的村落景区实践。自2017年初起,临安就创新性地提出了“村落景区”概念,并制定了相应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乡村运营的对象和主体。最终,于2021年6月发布了《乡村运营(村庄经营)导则》,成为全国首个乡村运营地方标准,为乡村运营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运营被视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最大优势在于根据各村的独特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村落主题模式,从而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临安、嵩县、淅川等地在乡村运营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出资源、市场出运营、政府出规则、“能人”出智慧、村民出力量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同时,它们还针对性地引入和升级产业,不仅持续投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还延长产业链、拓展新市场,充分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乡村运营的核心在于实现整体化、系统化和协同化。它通过节约集约地利用村庄资源和资产,综合实现乡村的物质资源、生态资产、经济增长和资本价值的有效利用与转化,从而提升乡村的整体价值。

虽然乡村运营在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举例来说,乡村运营过程中容易忽视农民主体的作用。观察各地实践,发现乡村运营主体多集中在县乡层次,导致项目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参与度较低。同时,乡村运营队伍中存在人才缺口,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乡村运营人才,这严重影响了乡村运营的效果和示范作用。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存在着旧有的约束和一定的短板。乡村运营往往容易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同时缺乏现代化思维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导致在绿色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把握能力不足。此外,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不足,市场经营能力也值得重视。

02

三个方面解决乡村运营面临的难题

模式创新方面,应注重由外部的“输血”引导向内部的“造血”培育转变,实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目标。

一方面,从项目驱动为主转变为人才驱动为主,以克服重视输血而轻视造血、过度关注项目而忽略人才的发展制约。

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文、地、景”等运营要素、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制定具有差异性和特色性的策略,发挥运营管理对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风,避免盲目冒进。

机制创新方面,应当从过去对政府主导的依赖转向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运用,以实现政府积极作为、市场有效运作的目标。

政府不再是乡村运营的“主角”,但也不能袖手旁观于专业运营商进村,而是应从“主营”转变为“助营”,明确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积极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各方依规运营,规范运营标准,共同推动乡村运营模式持续发展。

制度健全方面,应当注重巩固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实现企业利益、农民获益和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

乡村运营是多方参与共同创造价值、分享利益的协同合作模式,必须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来保障其稳健发展。我们应坚持以“激活农村资源、增进集体收入、丰富农民生活”为核心,确保农民获益的同时也兼顾企业的盈利。同时,我们还需妥善处理乡村运营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乡村运营团队应以协同治理和运营为核心,准确把握乡村运营的方向,整合多方利益,促进乡村运营与治理的协同发展,推动乡村运营稳健前行,助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03

乡村运营模式需要向乡村经营模式全面转变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由基础性、补缺型的“强基固本”阶段转变为全面、系统、高质量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振兴的主旋律随之变为实现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与可持续繁荣。具体表现为:一是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二是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显著提升,通过创新经营方式与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强化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度融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凸显乡村生态价值;五是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六是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力推进,着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生活富足、精神富有。

换言之,第一个五年重在“除病根、补短板、强根基”,解决乡村发展的燃眉之急与长期制约因素,侧重于外部“输血”与内部“止血”;而第二个五年则转向“健肌体、活血脉、造鲜血”,致力于乡村内生动力的激发与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强调产业兴盛、城乡融合、全民共富的“自我造血”机制构建。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开启乡村全面振兴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可见,在乡村振兴第二个五年期,其使命和要求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阶段原来简单的乡村运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一轮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运营模式必须全面向乡村经营模式转变,这既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要求。

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取得瞩目成就,其关键密码之一在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以此为行动指南,积极引领和塑造新时代的乡村经营观。这一理念倡导的不仅是对乡村环境的整治提升,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与价值挖掘,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实现乡村从单一的建设向建设与经营并举的战略转型。

“乡村经营”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不仅体现在其在乡村整体发展规划中的权重增加,更表现在经营手段的创新、经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经营效益的显著改善。

浙江各地乡村在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下,纷纷探索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如特色农业创孵、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乡村电商等,将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资源、闲置资产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这种深度经营的理念与实践,使得浙江的千万乡村成功实现了由表及里的华丽蜕变,昔日的乡村风貌在整治中得以升华,进而孕育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乡村,释放出强大的美丽经济效应,吸引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全面转变,造就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美好图景,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示范样。

乡村高质量经营和运营,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构建体系、激活多元主体,还要妥善委托社会第三方深度参与,并始终关注防止过度商业化、兼顾各方利益、注重长期效应等关键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价值综合提升,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环境友好、共同富裕。

来源:未来乡村运营、乡建南北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