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靠“精致农业”逆袭?给农业老板带来6点启示
休闲农业
  
2020-08-13 06:44:02
[ 导读 ] 台湾经验对内地农业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导语我国台湾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已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精致农业区域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健全、功能多样、科技水平较高,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台湾农业的领先优势

我国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然而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台湾地区山高且广、耕地稀少、河流短急、遇雨即汛、雨少则旱,地震、台风、暴雨、泥石流等常常发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十分优越。

我国台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地区总人口2300万的19%。由于人多地少、耕地零散,也是走小型家庭农庄发展道路,每户农民平均耕地面积只在15亩左右。2014年底,以400多万的农业人口,创造的农业总产业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837亿元人民币),占台湾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3.3%,农业人口人均产值高达10万元新台币。

目前,“精致农业”使台湾农业综合实力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渐提升:

台湾农民种植的番茄,亩纯收入接近2万元;台湾农民种植的草莓,亩收入可达到20万元;台湾地区的兰花种植,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热带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我们可以从台湾的精致农业学到什么?

台湾地区和内地不少地方纬度相同,地理条件和东南沿海类似,人文历史条件和内地一脉相承。台湾经验对内地农业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1、精品农业,以农业为本,以精品农产品为本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精品有哪些?主要指台湾的茗茶、特色产品、农村美酒、经典好米、竹制精品、金钻水产、优质畜产,结合农业精品整合营销机制打造出来的特色品牌。

当地的农场主注重质量、口碑甚于市场宣传,经过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育和打磨,已经并且一直生产出优质的、市场反馈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欢迎。

(1)台湾地区在农业上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GDP达到3%,其中农业科技投入占总投入12.2%,2000年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特别是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台湾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精准的设施农业。台湾地区的精致农业,最初是从农田的处方作业即精准配方施肥施药开始的,但露天分散的大田生产很难做到精准配方,于是引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大棚等设施,并很快发展为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渔业,生产由露天逐步走向工厂化。

在工厂化育苗,设施园艺和网箱养鱼3大方面,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的实用性成效显著。以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为重点,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3)台湾地区卓越农业的核心能力,就是育种。台湾作出的战略选择相当正确:专攻精致农产品的多样化种苗培育,抓住产业链的上游端转型,并转型成功。

台湾“亚蔬中心”建于1973年,集聚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精英,库藏植物种子达4.1万种,库存蔬菜种源多达5.6万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银行。如台湾蝴蝶兰苗产业几乎等同于蝴蝶兰产业年外销产值;台湾石斑鱼和观赏鱼的优势也是在于选育种的特长;种植业和种畜禽产业则完全着重在种苗。

所以,台湾精致农业以农为本,这个基础是牢固的。

精品农业,以农业为本,以精品农产品为本!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设施农业、重视育种。台湾抓的,是产业链的高端。

2、健康农业,以土壤为本

19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台湾农业也曾一度面临着污染严重、食品安全的问题。1965年以后,耕地减少,农产品(尤其是高级水果与非季节性蔬菜等)价格高涨,农民滥施化肥、农药,农田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市场上不合格农产品的比例一度高达30%以上。

1980年代以后,台湾积极倡导健康农业,土壤改良和合理化施肥。政府财政对发展精致农业的政策下,提供真金白银的扶持。推动吉园圃安全蔬果、CAS优良农产品、产销履历、有机农业,健康农业,从农场到餐桌做好安全把关。合作社和许多民间组织则陆续推动推动三减一省(减水、减化肥、减农药,省资源),推动有机农业,期望降低滥用化肥的毒害问题。目前,台湾用肥总量在减少,化学肥料平均施用量呈递减趋势。用肥趋向复合化和回归有机化。

经过多年努力,一系列数据表明,总体上台湾地区农产品在安全农业、健康农业、有机农业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台湾精致农业的基础。

健康农业,以土壤为本。不注重土壤,就没有可持续农业与优质产品。

3、重视深加工产业发展

食品工业是台湾地区的传统产业,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比重就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产品出口占60%。目前台湾共有各类食品企业4700多家,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超过9000亿元新台币,农产品加工产值平均约是农林渔牧业总产值的3.6~4.0倍。

在台湾,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农产品被加工成多种小食品、衍生品以及包装精致的礼盒,丰富了花色品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附加值。

台湾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食品科学院或食品工业系,科研实力强厚,为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中华美食文化特色,开发中式食品及传统药膳食品;发展农村水果酿酒产业,建立本土化酿酒技术;推动优良食品认证制度(台湾CAS认证的产品已达15大类3000多项);利用当地农、水、畜原料开发新食品,包括推动产地进行果蔬加工,辅导农民和农民团体强化品质安全检测及从事小型食品加工等。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使产、加、销一体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成长,带动了农业发展和转型,可谓一举多得。

4、产品的分级、包装和营销,打造品牌战略

精致农业不仅要求初级产品精致,还要求加工、配送和物流环节精致。在农产品收获后,要进行分级包装,以便利配送和物流环节,适应市场需求。

1985年以来,台湾推行果、菜、肉食品、渔业食品的分级包装技术,促进了生鲜果蔬的保鲜处理,也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台湾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上农庄主的创意和行动,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了在岛内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在提升农业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方面,什么最简单,也会很快见效?两个,产品的分级、包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精致农业的生命力,这个我们最方便学。

5、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产业融合,重视本土文化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琳琅满目而又生机勃勃,兼具农业生产、生活休闲、生态保护的特点,集吃、住、行、游、购、娱多功能于一体,独具规模特色。而且,农庄主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高大上的设施建设上,而是注重以创意和设计来打造特色项目、加深游客体验。硬件投入和花费,并不大。

另外,台湾的休闲庄主们,注重本土文化。突破种养的范畴,能发掘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实现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境消费”的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眼球。

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台湾已经成长起了不少在海内外闻名的休闲农场和园区,如“台一”、清境农场、永龄农场、桃米生态村等地,山清水秀、风光明媚,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功能,还实现了产业融合。2014年底,台湾已发展休闲农场1244家,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为社会广泛认知认同,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来源:千喜鹤助农,农业行业观察整理编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