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复盘】“农业特色小镇”如何建?避免四种错误倾向
休闲农业
  
2020-09-22 06:55:34
[ 导读 ]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

农业特色小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农业特色小镇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平台。它是通过整合农业、城镇、科技、文化、创新等要素,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农旅双链协同发展的综合体,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农业产业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根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相对来说更具备培育条件。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以及2017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

在政策导向和支持下,农业特色小镇已成为各地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类别之一。在农业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建设焦点”的形势下,对其进行精准定位,并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建设思路,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吸纳小镇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

镇,原指“博压”,有镇压、镇服之意,后喻“安定、镇定”,即“镇国家,抚百姓”,为镇戍、防御而设,主要行使军事职能。宋代以后,镇逐渐成为县以下的商业交易之所,称为“集镇、市镇”,主要承担经济功能,即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所载,“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可见,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个经济社会单元。镇不同于乡或乡村,它不仅有社会组织功能,也有更强的人口聚集、资源聚集和经济活动功能。因此,镇既是地方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

所谓“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依托于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特色产业或农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的小镇类型。作为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小镇,其服务地方经济活动和联系城乡的纽带作用更为突出,带动农村发展和拉动农民增收的目标也更为明确。因此,农业特色小镇应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第一,地域基于农村。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产业发展载体,通过农业产业发展,起到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农业特色小镇在地域上应基于农村,或辐射范围涵盖农村,这样才能将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农村发展,同时再经转换,反作用于城市。

第二,组织面向农村。培育农业特色小镇涉及到定位农业产业类型、制定发展模式、规划发展前景、控制发展环境等环节,因此组织职能应直接面向农村,以确保培育工作的精准执行。

第三,功能服务农村。农业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乡村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这一平台的核心任务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第四,农业产业聚集的平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升涉农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先导区,因此在培育过程中,更应注重平台功能,使其具备吸引农业相关产业集聚、实现融合发展的环境或条件。

第五,农产品加工和交易的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68%,到 2025年达到 75%,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特色小镇的显著优势,因此在发展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转化升值等方面,农业特色小镇应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

第六,经济文化资源连接城乡的平台。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城乡一体化需要一个能有效连接城乡的平台进行城乡生产要素、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均衡配置。特色小镇由于受到城市与农村的双向辐射,发展具有明显的双向衔接特点,因此作为经济文化资源连接城乡的平台,正是特色小镇担负的重要使命。

二、农业特色小镇的七种类型

不同于军事重镇、矿业小镇、工业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围绕农业做文章。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民俗风情和传统风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相关农业产业等,都是农业小镇独有的特色资源。依托乡村优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特色小镇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一)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的特色小镇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景观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优化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重要资源。以此为依托的农业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和增长的新需求,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增加新渠道。

(二)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特色小镇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存在着质量不高、优质农产品不多等问题,将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特色小镇需要肩负的首要任务。

(三)依托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小镇

依托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小镇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热点。

以“酒都小镇”山西汾阳杏花村镇为例。杏花村镇是中国最早的白酒酿造地,素有“酒都”之美誉。早在 1500 多年前,杏花村酒已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更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佳句。杏花村镇以汾酒品牌知名度为基础,从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质检以及旅游休闲全产业链切入,形成了酒产业为支柱,酒文化为特色,旅游开发为突破口的产业形态,不断拉动全镇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四)依托农产品贸易的特色小镇

斗南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交易品类涵盖了100多个产品大类、1000多个品种,连续20多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并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花卉产业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2016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量突破 60亿枝,交易额高达 47.2亿元。在斗南的带动下,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逾112万亩(2015),从业人数达上百万,花卉种植亩产值少则1万多元、多则数十万元,为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84万亩,其中有机蔬菜65万亩,蔬菜年产量40亿公斤,年产值40亿元,有322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认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2015)。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寿光自2000年开始举办“寿光蔬菜博览会”,在国内外蔬菜及相关产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被认定为国家AAAAA级农业专业展会。2017年,菜博会共展示国内外蔬菜品种2000多个,新增品种302个,先进技术105项,栽培模式87种,吸引了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名客商参展,参观人数达到210.2万人,实现贸易额127亿元。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寿光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20年翻三番。

(五)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的特色小镇

五泉镇是杨凌区实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基地,依托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科教优势,获得了大量科技、经济、政策支撑。五泉镇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镇域主导产业,按照“产学研融合、繁推一体、种加销并重”的总体思路,强化“农科”特色,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现代农庄为引领,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形成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已组建专业合作社63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4家,建成设施大棚8000亩,经济林果和苗木基地1.3万亩,流转土地1.5万亩,实现设施农业、经济林果、苗木、养殖、食用菌五大产业全覆盖。

(六)依托历史风貌的农业特色小镇

甪直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著称。镇内水系纵横,古宅林立、古桥各异,遗迹众多,水乡特色浓郁,历史风貌完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以“水乡”“名镇”为依托,甪直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特色农业,持续提升“水乡第一镇”的特色品牌。

喜洲镇位于大理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南诏古城之一,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之地,保留有自明代以来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群,以及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资源。依托苍山洱海之间的生态格局、独特的白族文化和遗产资源,注重一产与三产联动发展,拓展绿色有机农业、体验生态农业及观光农业,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七)依托民俗风情的农业特色小镇

中华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业民俗多彩丰富,它们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融入到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与遗产宝库。尝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在每年新谷成熟时择日举行,以此庆祝五谷丰登、共享劳动果实。

广西隆林仡佬族的尝新节活动最为隆重,每年都吸引来自各地的仡佬族同胞及其他兄弟民族等上万人参加。尝新节活动不仅演绎了仡佬族风情,弘扬民间文化习俗,也让更多人了解隆林,关注隆林,为当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凯里的西江苗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 99.5%,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保留了苗族宗教信仰、节庆习俗,以及建筑、服饰、银饰、歌舞、饮食等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座露天的苗族文化博物馆。西江以苗寨特色风情为亮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度不断提升。2017年“五一”期间,西江千户苗寨接待游客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1.61亿元,并带动雷山县全县接待游客44.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6亿元。

三、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

所谓“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品质、风格和形式。“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依托小镇的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历史文化的积累等条件。因此,农业特色小镇不能凭空打造,其培育要结合小镇自身的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一)避免四种错误倾向

1. 一哄而上,脱离实际,只求数量

2016年7月三部委联合发文,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初,各省区公布或规划的特色小镇已超过 3000个,而且各地各类特色小镇名单仍在不断增加。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新方向,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其培育需要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特色,进行精准定位和科学决策部署,而不是只求数量却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

2.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历史文化名镇都有着上千年的积淀。如“四大绸都”之一的江苏吴江盛泽镇,所产“吴绫”早在唐代即成贡品,明清发展成著名的“绸市”,“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连袂如一都会焉”,绫罗纱绸运销各地,以“衣被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长期培育,持续发展的过程,非三、五年即可打造成功。要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避免特色小镇陷入“假特色”“无特色”的建设误区。

3. 大包大揽,任务工程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本质上是依托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发展地方经济。应充分发挥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避免政府为了争政策和政绩,单方面热情高涨,将特色小镇建设变成大包大揽的任务工程。

4. 模式趋同,千镇一面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已经出现了“地产化”的错误倾向,针对这一问题,住建部在《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的镇不得推荐。

特色小镇应注重差异化发展,注重内涵培育,而非借助“特色小镇”概念,利用政府在土地、投资、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以房地产思维规划和建设大规模商业和住宅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区域尤其要避免借建设特色小镇之名,造房地产开发盛宴。

(二)建设思路

1.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多地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三部委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浙江在特色小镇新增建设用地方面,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与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陕西给予重点示范镇每年省财政支持1000 万元,文化旅游名镇每年支持500万元。江苏将第一批105个农业特色小镇纳入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领域,在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扶持,并积极争取农业特色小镇申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中央财政项目。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完善的规划计划,因此政府需要在编制规划、产业培育、财政扶持、配套基础设施、保障资源要素、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市场主导,上下联动

农业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更不是政府包揽一切的平台,而是农业产业发展载体,是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社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创新既要符合小镇自身的发展条件,又要顺应外部经济和市场需求,仅靠政府输血是难以长久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将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 因产而特,因产而兴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差异化培育是防止“千镇一面”的有效手段。

例如,牡丹江渤海镇拥有世界惟一生长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的稻米,“响水大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历朝贡米,新中国成立后更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米,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华第一米”,渤海镇也因此成为“中华第一米城”。六安独山镇盛产名茶“六安瓜片”,全镇茶叶面积 7万亩,瓜片年产值超过 3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47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区前列。邵阳廉桥镇中药材历史悠久,自古即有“医不到廉桥不灵,药不过廉桥不香”的盛名,华佗、孙思邈、李时珍都曾到廉桥采药配方。廉桥镇利用传统产业,依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成为中国重要中药材生产基地。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明确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发展重点,推进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目前仅经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全面公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就有3000多种,这些都是发展农业产业和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重要资源。

4. 社会参与,多方支持,融合发展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需要大量资金、科技、文化的支撑,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生产自身很难实现,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多方参与和支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三生”融合为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方面的理论支持、经验借鉴和实践操作。作为当前培育重点和创新建设焦点的农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更要始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自身强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同时避免走入误区,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倾向,使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带动农村发展发挥切实作用。

来源:资金申报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