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一个家庭农场的生态农业“微循环”
农场
  
2020-03-10 10:06:56
[ 导读 ] 家庭农场如何做生态农业?

记者 吕 玲 通讯员 范冰洁

在海盐县通元镇联新村,有一名归隐田园的企业家,名叫张跨海。农村出身的他,怀揣着对土地的情怀,退休后在村里承包了106亩土地,建起了一座家庭农场,取名“天地和农场”。而这座农场的特别之处,正如其中蕴含的“天地中和,农业和谐”核心理念,在于尊重农业自然法则,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走进天地和农场,只见农场四周植树,形成保护林带,田间操作道分布合理,灌溉渠系配套。农场以优质水稻种植与湖羊养殖为主业,配套种植小麦、杜瓜、蔬菜,养殖鸡、鸭、鹅与鳖等。农场主张跨海告诉记者,这样的生产系统并非随意布局,而是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构建起综合性立体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理顺了农业物种与土地、时空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兼容、互补互利、相得益彰,形成了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张跨海说。

在这座农场中,最主要的生态循环来自水稻种植与湖羊养殖的农牧种养结合制度。为实现种养业“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不喂饲料”的“三不”理念,张跨海养殖了300头湖羊,利用湖羊产出的粪便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再还田,而水稻收割后产生的稻草秸秆又能作为湖羊的饲料,从而形成了“秸秆喂羊,羊粪还田”的循环模式。“3头羊的粪便可为一亩地提供全年的有机肥,也就是说100亩地只要养300头羊,就能达到种养平衡。”张跨海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106亩土地上,我探索的是生态农业的小循环乃至微循环,尽管小,但至少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循环利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农场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在张跨海看来,只要家庭农场的小循环做好了,产业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农业污染治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天地和农场里,这样的生态循环链比比皆是,农牧结合、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稻田养殖等农作制度创新随处可见。在稻田里养鸭,沟渠拓宽加深后养鳖,利用荒滩养鹅,利用荒地养鸡,利用岸渠种杜瓜,瓜棚下空间养禽,最后在农场的边边角角上种植黑麦草等植物养羊喂鹅,使农场土地、空间、时差资源全部得到利用。

在如此环环相扣的规划下,农业资源实现了高效流动和循环利用,把农业上一级产生的废弃物,变成了下一级可利用的资源,将废弃物全部锁进循环链的笼子里,不让其溢出污染。水稻秸秆湖羊消纳,羊粪还田替代化肥,稻田养鸭耘田除虫,稻田放鳖松土肥田,农田养蛙利用天敌除虫,农田放鹅代替人工除草……不仅如此,张跨海还在田埂两侧种植蕨类植物,吸引天敌昆虫栖息繁衍,以虫治虫,通过生物多样性原则控制作物害虫,实现了农作物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的生态种植理念。

“这种方式最直观的效果是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不只是生产资源成本,还有人工成本。”张跨海告诉记者,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他省下了不少工时、工资,去年需要5个长期工打理的土地,今年通过完善循环链,只需3名工人就能完成。“当然,最大的效益还是来自于生态循环模式带来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因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喂饲料,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了农场经济效益。”张跨海告诉记者,农场自2014年起步以来,仅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去年总产值约44.3万元。张跨海还为自己的农产品注册了“田养”商标,准备走品牌化营销之路。他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恢复农产品原有的口感和风味,让消费者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在全社会崇尚绿色健康消费的潮流中,天地和农场的美好前景可以预见。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