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多维渗透
金融
  
2021-05-18 22:22:38
[ 导读 ] 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多维渗透。

早在1995年,中国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在实践中经过多次修订。该目录将产业分为鼓励外商投资、允许外商投资、限制外商投资以及禁止外商投资等几大类,其中农、林、牧、副、渔业属于鼓励外商投资类产业。由此,企图控制全球农业产业链的各大跨国农业垄断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希望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分享巨大的红利。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加速了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布局。目前,中国农业产业链在资本、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均面临跨国农业垄断公司的多维渗透。

1.资本渗透

在资本方面,跨国农业垄断公司长期不懈地对中国农业产业链关键领域进行了渗透。如图1所示,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实际资金总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6.7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峰值20.6亿美元;此后由于开始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国对外资进入农业领域进行了限制,投资额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从具体案例来看,早在2002年和2006年,美国著名的农业企业杜邦先锋先后入股山东海登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借此将自己研发的玉米等农作物种子向中国全面推广[12]。2008年,国际著名投行高盛联合德意志银行斥资2亿~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等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全资收购十几家养猪场[13]。2010年,国际私募财团黑石联合多家银行注资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涉足农产品物流环节;同年,凯雷集团投资1.75亿美元收购卜蜂国际(该公司曾是中国最大的禽畜及水产饲料生产商,而水产饲料又是农业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部分)。2013年,长期布局中国种业的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作,成立中种迪卡种子公司,并向其注入研发能力和研发体系。此外,新加坡丰益国际、泰国正大集团开始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从油和饲料向米面和玉米深加工等方向延伸;在食品加工、啤酒酿造、包装食品与肉类等行业,也有法国达能集团、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德国DEG、意大利伊洛瓦等一系列知名公司进入。

跨国农业垄断巨头的资本渗透,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加速农业资本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有研究表明,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4,15]。另一方面,尽管国外资本尚未在中国农业产业链中占据垄断地位,但其布局已经对中国农业产业的某些领域和某些环节产生了威胁,使中国农业产业面临被外部控制的巨大的风险。例如,四大粮商之一的AMD收购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其目的并非为了染指大豆加工行业,而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企业进口大豆的话语权。

2.技术渗透

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往往都掌握了大量农业技术专利。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跨国农业垄断公司纷纷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中国农业进行技术渗透,以占据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制高点。通过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发现,2000—2007年中国涉农专利(IPC分类号为A01,涉及农、林、牧、渔、猎等行业)中,来自海外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一直在25%以上的水平(见图2)。2008年以后,来自海外的涉农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下降到20%以下,但年平均申请量却逐渐突破了1 500件1。总体来看,2000—2015年,中国涉农业专利中的发明专利共计171 120件,其中来自海外的有21 028件,占比达12.29%。

从有效专利数量和比重来看,2000—2007年,中国涉农有效专利总数为4 091件,其中来自海外的有2 625件,比重高达64.17%。2008年以后这一比重也随着申请数量比重下降而走低,但直到2011年才下降到20%以下。2000—2015年,中国涉农有效专利总数为47950件,其中来自海外的有8110件,占比超过15%。对涉农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与有效专利数量的比较可以发现,来自海外的技术专利的有效率更高。

尽管近几年中国国内涉农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都在不断提升,但激烈的技术竞争力更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集中系统掌握度和技术转化效率。检索数据显示,来自海外的涉农发明专利申请中,40%都集中在前20位申请人,这些申请人无一例外是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包括拜尔、巴斯福、先正达、孟山都等。与之相比,国内的前20位申请人几乎全是科研机构和高校,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发布的《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高校专利转化情况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16]。可以说,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对技术体系的把控力度显著高于国内科研单位。

农作物育种和农业转基因技术专利是掌控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指标。检索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禁止转基因生物研发和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研发以前,2000—2011年,中国农作物育种和农业转基因技术有效专利共1 579件,其中来自海外的有522件,占比为34.95%。从申请人来看,孟山都85件,拜尔39件,陶氏32件,杜邦18件,这些公司在农业转基因技术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跨国农业垄断公司涉农技术在中国的研发和推广,在促进中国由粮油消费大国向粮油科技大国转变同时,也加大了中国农户对其技术的依赖。即使一些国际资本与中方合作进行产品研发,中方往往也没有多少话语权。美国杜邦先锋分别与山东登海种业和甘肃敦煌种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后,并未让中方企业过多涉足产品研发,而是让其更多地拓展销售渠道。2006—2014年,美国杜邦先锋的“先玉335”玉米种子种植面积从1.37万公顷扩展到400万公顷,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这一结果与杜邦先锋的研发推广策略不无关系。

3.服务渗透

如果说对中国农业产业链的资本渗透是获得控制权,技术渗透是占领制高点的话,那么对贸易、加工、仓储等服务领域渗透就是实现利润的关键环节。从粮食贸易来看,2014年跨国农业公司占中国粮食市场份额的39.56%,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26.83%和32.22%[17]。法国的路易达孚公司控制了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种业,因而参与了中国20%的大豆进口。同时,该公司还控制了全球的大麦、高粱和酒糟市场,并从越南、泰国等地进口大米,出口到中国。而美国的ADM和嘉吉是中国玉米、油籽、饲料等原料的主要供应商和加工商。日本的企业也不可小觑,丸红公司2013年向中国出口了1200万吨的大豆。在加工方面,早在1994年ADM就与中粮集团、丰益国际在张家港建立了东海粮油工业公司,专门经营菜籽油压榨业务。嘉吉则从最早的大宗农产品采购业务,逐步拓展到加工、运输、销售业务,品种也开始涉及到大豆、玉米、豆粕等多种产品[18]。丰益国际于2009年在黑龙江建立了大米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从加工产业渗透到种植领域[19]。

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具有先进的投资理念和管理理念,善于把握机遇和使用相应策略来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有效控制。2004年,中国出现大豆危机,使得国内70%的油脂压榨企业面临停产。ABCD四大粮商和丰益国际抓住机会,低价抄底收购了大量即将倒闭的油脂压榨企业,同时迅速利用先进技术扩大产能,几乎将国内油脂压榨企业“赶尽杀绝”。对加工环节的操控,使跨国农业垄断公司形成了对原料供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所谓“市场势力”[20]。中国自2008年实施大豆临时收储制度以来,政府拍卖临储大豆的价格多次低于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然而,即使出现如2012年4月24日的拍卖价格低于进口转基因大豆400多元的情况,其成交比例仍然很低[21]。究其原因,在于跨国农业垄断公司为了控制原料,采用了偏向使用进口大豆而不是国产大豆的策略,一些企业甚至别有用心采取高价收购大豆、低价卖油脂的策略,其目的就是不希望国产油脂的市场占有率提高。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