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小米商业模式,看褚橙、小罐茶、壹号土猪如何玩新商业
01
如果长期的收入预期改变,就不存在报复性消费
新京报:与2003年非典相比,你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冯卫东:不管是影响的广泛程度还是严峻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新冠肺炎疫情都比SARS要严重得多。
其实SARS是一个非常局部的预警,并没有改变全国人民、更没改变全世界的经济预期,但这一次大家的经济预期都受到严重影响。
新京报:你预期疫情大概什么时候结束,以及疫情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会持续多久?
冯卫东:疫情何时结束还不好说,因为它已经扩散到全世界,造成全球流行,这会导致可能处于持续长期防御的紧张状态。
由于存在输入性病例,疫情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其实,已经复工的企业也碰到一些困难,因为上下左右的合作伙伴可能没有同步复工。
而且即使复工了,彼此的经济预期产生分歧,过去正常的商业合作,因为预期的改变也需要重新考虑,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新京报:原来担心复工情况不理想,现在反而担心可能失业率提升。
冯卫东:是的。
复工以后,全球的产业供应链的预期没有恢复,单一的复工,实际上并不能有效运转,全球经济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这会导致大量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但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是需要时间的。
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是小冲击,要素重新配置消化会很快;但如果需要重新配置的要素太多,消化的时间就会非常长。
新京报:因此,最初市场预期的“报复性消费”可能并不会出现?
冯卫东:对。
2003年的“非典”没有对经济预期产生影响,大家对未来收入是比较乐观的,那么压抑的需求会报复性反弹,集中释放,就像双11提前释放一样;
但是如果长期的收入预期改变,就不存在这种报复性的消费。弗里德曼最有名的学说是终生收入假设,简单说就是我们当前的消费实际上不是受当前的收入决定,而是由终生收入预期决定。
如果终生收入预期乐观,大家就敢于负债消费,比如贷款买房;但如果终身收入预期不乐观,贷款买房和还本付息的经济预期受到打压,你就不敢随意消费了。
新京报:疫情结束后,你认为消费领域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
冯卫东:疫情期间,用户对线上的消费更熟悉了,这克服了一些获客和交易成本,例如在线教育、电商等行业会有所发展。
另外,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些东西,比如日常对健康的重视,因此跟大健康相关的品类都会得到发展,包括保健品、健康管理等。这些领域也是天图所看重的,属于消费升级的大方向。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有些领域消费的增长比收入更快,美国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这样成熟的消费市场里,只有两个领域的消费是快于GDP增长的,一是健康,二是教育。这种情况未来在中国也会得到同样的验证。
02
切入市场的成本降低,不意味着市场的情况变好
新京报:天图在新零售、新消费领域有大量的布局,这次疫情对这些被投公司是否影响?
冯卫东:线下收入为主的公司肯定受到一些打击,但天图也有很多被投企业是偏互联网消费的,例如在线教育的作业帮、生鲜电商的食行生鲜,它们实际上在疫情期间实现了数据的大幅增长。还有社区生鲜,像百果园,受疫情影响比较小。
卖水果的比卖蔬菜的受影响要小一些,这跟供应链的特点有关系,也跟企业的运营实力有关系,比如说一些夫妻店关门了,因为没供应链的支持。
疫情期间,物流费用大幅上升,对蔬菜这类需要高频补货的线下店比较不利,但对于货架期长的水果是有利的,这段时间水果的需求量也没下降。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美国一年人均消费280杯咖啡,但中国可能永远不会消费那么多的咖啡,这种差异在新消费领域里是常见吗?
冯卫东:非常常见。
新消费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省用户的时间,这是全世界普适的,如彩电、冰箱、洗衣机在美国家庭的渗透率有多高,未来在中国也一定会达到同样的高度,这是共通的。
另一类是跟生活方式相关的,如餐饮、饮料,即使中美有再大的差距可能都不会弥合。像咖啡这样重要的饮料品类,但在中国却有茶这样强大的替代选择,长期看茶还会占据较大的比例。
对于年轻人来说,咖啡的渗透率有可能继续提高,但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说,咖啡这种对胃有刺激性的东西需求反而会下降。
我问过三位30岁以上的用户,他们认为茶可以喝一整天,但一天不能喝很多杯咖啡,不然胃会难受,这跟生活方式、传统消费习惯挂钩。
新京报:近年来餐饮行业的热点变化很快,前一段时间可能是小龙虾,最近可能是牛蛙,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来说,是否应该追逐热点?
冯卫东:餐饮行业的规模是极其巨大的,热点变化很快,但投资机构是不能过于去追求热点。
比如说奈雪的茶,为什么它不会是昙花一现?这背后是投资机构怎么去看待判断它的趋势。
茶是持久的,烘焙面包也是持久的,这些品类都是通过无数的时间考验的;用户对社交和空间的需求,也是持久的,几百年前中国人就需要在茶馆打发时间,现在我们要找个地方谈事,星巴克就证明了这样的需求。
如果能将这些生命周期长久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它也会成为比较有生命力的品类。当然有时候突然流行一个新的食材,今天流行牛蛙,明天流行螺蛳粉,这些品类就不一定值得投资,它们有可能只是一个小众的品类,流行一阵子就不流行了。
新京报: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被广泛应用,假如无人零售在此时才出现,是否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冯卫东:历史不能假设,但从成本的角度分析,无人零售出现在合适的时间点,肯定会出现更好切入市场的机会。
现在如果有一些在线的项目冒出来,用户尝试的成本会低得多,因为疫情期间别无选择,迫使用户去尝试在线,这样就给企业更多机会完成早期的市场切入。
但切入市场的成本降低,不意味着市场的情况变好。项目能不能在市场里沉下来,还要看长期有没有成本优势。
疫情能够帮助初创项目克服原来较高的切换成本和学习成本,但是这是不是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或者工具?
像自动售货机这样比较简单的无人零售已经被证明了,但无人零售在更大一点的场景和模式上还没有被证明。
新京报: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的渗透率跟复购率非常高,但疫情结束后留存率是否会出现下降?
冯卫东:是的,因为这段时间让生鲜电商的获客成本出现阶段性的改变,一旦疫情过去后,这些生鲜电商就必须在不同的路径之间去PK综合社会成本。
像天图投的食行生鲜,在生鲜电商里它的履约成本是最低的,因为它们通过在社区铺设生鲜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当然用户需要承担一点下楼的成本,但他们的时间是有弹性的,本身一天都要下好几次楼,可以路过顺便取,这样的履约成本比上门的低一半。
03
今年资本会继续趋冷,协同办公总体上是巨头的市场
新京报:这次疫情是否会对今年投资行业造成新一轮的洗牌?
冯卫东:肯定会。
其实这次疫情来的时间窗口特别糟糕,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从2018年下半年进入所谓的资本寒冬,加上资管新规的出台,导致2019年仍然是资本寒冬的延续,今年估计还会进一步趋冷。
同样是预期问题,比如有些项目仍处于战略亏损期,投资者就会考虑,如果我给了项目资金以后,经济环境一直没好转,那我就要等着别人来救。
这样大家都会变得保守,未来的投资难融资难,投资者也会变得谨慎。这自然会导致投资机构的洗牌。
那些在资本寒冬里拿不到钱的投资机构,基本上要冬眠或者转行。
同时,这也对创业领域产生洗牌,过去资本市场繁荣的时候,很多高歌猛进的初创企业,尤其是通过烧钱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企业也会受到抑制。
但从好的方面想,疫情可能会逼出来更多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创业者变得更理性,公司不那么烧钱。这个时候也是有一些机会偏爱这些优秀的创业者,即使是这样的时候也还能找到融资。
新京报:你有什么建议给当下的创业者吗?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帮扶他们?
冯卫东:要从最坏的情况来考虑生存,生存是第一位的,缩减成本是优先要考虑的。
从长远来看,这次疫情都给大家进行了一次风险教育,未来每个企业都可能需要让公司的成本更具有弹性,更多的业务可能需要外包,外包也会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近期政府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政策肯定是有帮助的,从短期来看这是输血的工作,但从长期来看造血更重要。
当然,政府本身不是生产部门,但它可以提升效率,降低制度费用,像电子政务已经有很大的改进。
另外,我们的税收结构可以更合理一些,持续性的减税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的开支没有减少,赤字怎么办?
从长期看,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关键是要简政放权和提升效率,大幅优化企业用于非生产性事务的时间。
新京报:今年会不会出现一波并购潮?并购者跟创业公司应该怎么样把握这样的机会?
冯卫东:像出现这样的行业大洗牌的,一般说来并购的案例数会增加。
其实不光是并购项目的供给方增加,需求方也认为这时候并购比较便宜,能够低成本地获得一些资源、人才和商业创新,所以疫情应该会促进并购的发展。
新京报:今年天图的投资计划有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
冯卫东:天图的投资理念和策略还是比较成熟的,我们可能在投资节奏上慢一些,但是我们专注的领域和投资的方法不会有太大变化。
今年天图将继续专注在大消费上,同时更加去留意一些创新的元素,比如消费升级、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新技术的利用。
新京报:你如何看现在这种to b端类型的创业企业?或者是最近特别火热的企业办公类的这种软件,它可能会在针对b端的这种企业来做一些工具上和效率上的提升。
冯卫东:疫情期间企业级市场异常地繁荣,企业被迫去学习和熟悉远程办公的软件。
当然,阿里(钉钉)和腾讯(企业微信)是最大的两家协同办公工具,但还是有一些新的企业诞生,我认为总体上这会是巨头的市场。
新京报: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里,巨头往往是难以绕开的,创业者选择赛道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冯卫东:其实再大的企业,它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它对单个领域的投入是不够的,这就相当于派一个将军去打仗,将军需要随时向中央请命,这样灵活性和创新力是不足的。
当然,巨头有一些必争之地,它们不追求效率,花钱也要追,这些领域是创业者需要适当回避的。
其实我们回顾过去10年,可以看到有新的巨头冒出来,这好比在腾讯的流量封锁下,没有想到今日头条的崛起。
新京报:所以在互联网的创业里,资本并无法决定一切,还需要创业者自身的创新能力?
冯卫东:这里面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面说,有哪些领域是能干得过在位的巨头的?有哪些领域是巨头干不过创新企业的?
这种创新是巨头再有钱也没办法对付的。
新京报: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考虑的是后者?
冯卫东:这要考虑巨头的必经之路,投资者要适当回避,但也可能跟巨头做竞争。
我们过去也有这样的项目,确实是在巨头的必经之路上,某一个阶段还做得不错,但是巨头短期内不需要挣钱,它就是必须要占住这个位置,最终项目也得卖给巨头。
来源:新京报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链路径如何创新?(附路径)..
【世界农业案例】新西兰农业成功秘诀是什么..
【农业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的三大模式及运营案例..
【数字农业】2025年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储备指南来..
【预制菜行业】孟祥忍:预制菜加工要聚焦大单品..
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绿色发展新路径..
钵施然引领智能农机科技新纪元:共揭“中乌智能..
综艺助农守正创新 《快乐的田野》书写有机旱作特..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融资?(附资金对接路径)..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满满的高科技!博创联动闪耀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方法分析..
产业集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喜茶以订单农业“自主”把控桑葚品质,酷黑莓桑..
意大利展团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成员单位招募】欢迎加入数农俱乐部,一起赋能..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11月4日报名..
罗必良: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如何落地?..
第二十二届中国温室产业大会即将在兰州隆重揭幕..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特色农业:隐藏的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之路..
北斗导航助力 开启春耕新气象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中信农业下属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精彩亮相2024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