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农业供给侧改革,你可能不知道的七件大事
干货
神农岛   
2016-10-09 16:34:36
[ 导读 ] 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出来之后,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关心中国经济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聚焦的热点问题。


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出来之后,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关心中国经济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聚焦的热点问题。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需求侧升级了,供给侧没有跟上,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升级不对等,导致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推动供给侧的结构升级。

改革从来都是供给侧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农业的结构调整,而是农业的制度性改革。改革从根本上讲都是供给侧的!

我们首先可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发力,其最典型的举措就是实行“包产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举措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后,中央开始推动城市改革。城市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初的国有企业改革效仿农村改革,实行承包制,但很快发现这种办法有很多弊端。后来,国企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国有企业真正回归于企业的本位,企业不再办成“小社会”,而是专心从事生产。

再后来,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则是在经济增量上做文章。从中央对“傻子瓜子”的认可到乡镇企业的繁荣,从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到中西部地区的迎头赶上,正是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这时才使得中国的物质产品真正丰富起来,才使得中国经济的体量真正壮大起来。

农村“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崛起,应该是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的三件事。这三件事,不管哪一件,都不是从需求侧来解决经济问题,而都是从供给侧解决问题,都是通过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量,都是通过生产更多而使人们消费更多!

改革从来都是供给侧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农业的结构调整,而是农业的制度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七大方面

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对于农业而言,重在补短板。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水土治理,二是三产融合,三是科技植入,四是经营放活,五是生态保育,六是城乡一体,七是迎接新下乡运动。

一、水土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中国长江以南36%的耕地拥有全国81%的淡水资源,北方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缺水问题。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刚过50%,更不要说旱涝保收了。

眼下最当紧的工作就是大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就总体而言,应具体抓好四件大事。1.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2.建设水库,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活用水;3.注重发展节水农业;4.净化水资源,严防污染。

水之外就是土。

首先要保护好土地,耕地的红线绝不能突破。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粮库已经装满了,导致一些人产生了“农业已经过关了,耕地红线不需要再守了”的错误认识。我国与美国相比,人口数量多出10亿,但耕地数量少了将近10亿亩,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同时,每年上千万亩耕地陆续被城市、工业区、开发区蚕食,因此,保住耕地红线任重道远。

其次,要保护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美国农业追求的是劳动力产出最大化,而我们由于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农业追求的目标是土地产出最大化,情况不同,目标、方法、路径、手段等就不同。一些人一直在鼓吹学习美国建设现代化大农场,其实,我国在人少地多地区的农场现代化程度比任何国家都高,如黑龙江农场一万六千亩水田用激光水平仪做成一个平面。

在中西部地区,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即家庭农场的规模要适度。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当地承包农户的10到15倍,即如果一个农户承包10亩,那就是100亩,如果是15亩,那就是150亩,这就是目前我们家庭农场最合适的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大规模农场不适合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

二、三产融合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位学者就已经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第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能融合发展的产业。美国的农民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多,而美国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却占美国总人口的17%-20%,就是一个农民种田后面跟着十多个人为他服务,所以我们的二产、三产,可做文章的地方很多,潜力很大。

当前,农民增收最快捷、最方便、也最能马上见效的就是乡村旅游,因此,可以把它定位为“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

中国农民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则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是离土不离乡,在自己家门口干事,带来了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离土又离乡,挣了些许打工钱,荒废了自己的家乡,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己的田。第三次创业,开发乡村旅游才是自己干,自己做主,建设自己的家乡,并且为子孙万代谋福。如果自己的家乡成为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个福祉。

最宜居的地方还是农村,这是个世界性的潮流。欧盟现在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已经占58%,回到农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25岁到40岁之间,他们在农村居住,到城里工作。英国的乡村旅游是非常发达的,英国民意调查显示,有25%的人每年经常去乡村旅游,50%的人偶尔去乡村旅游,81%的人一年至少到乡村旅游一次以上,这个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调查显示,总人口为六千多万的法国在乡村住过一夜以上的旅游人次是三千多万,就是法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在乡村住过一夜以上。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时间的增多,交通通讯的发达,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2014年底,我国到全国乡村旅游的人次为12亿,到2015年底达到22亿,一年之间增长了10亿人次,所以开发潜力非常大。有关方面预测,到2020年可能将达到65亿-70亿人次。

从消费层次上看,现在三类群体都去乡村寻找自己的游点。首先就是最富的人,“三名”(名山大川、名人故里、名胜古迹)游完了,他们去国外游,但是文化背景不一样,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到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叫好脏、好乱、好快活,因此这些有钱人就到乡村去找景点。其次是中产阶层,他们“三名”看了一部分,一边继续看“三名”,一边也在乡村找点,到生态好的地方去游玩。再者是最穷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也在乡村找地方。以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出去玩一玩还是没问题的,特别是听说附近哪儿有好吃的或者好的土特产品,就约几个人去品尝或购物。这三个层面的人群都去乡村,乡村旅游的前景是非常大。

开发乡村旅游首先激活了闲置的资源。所谓闲置资源就是原来的、没有效能、不产生价值的东西。

一是闲散劳动力,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他们在家里没什么事,但是旅游景点开发后,他们都有事干了,并且从低质、低价的劳动力变成高质、高价的劳动力。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陕西兵马俑,一开发出来,周围村子里的老头、老太太晚上都到村头上,请各种外语老师来教他们学外语,只要学会了一个“money”,就可以跟外国游客讲价。

二是闲散时间。原来村民“一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八个月空闲”,打牌、闲扯、晒太阳,时间都浪费掉了。旅游业一发达,一天到晚忙着挣钱。

三是闲散住房。目前,全国有2亿多农民工,农村至少有几千万套闲置房可以开发利用。农民工与房子的关系被概括成“两只老鼠”,把家里的房子给老鼠住,到城里租住只有老鼠才住的房子。把那些留给老鼠住的房子改造成给老板住的别墅,价值立刻就体现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改造农舍不能用农民的眼光,要用城里人的眼光,外面越古越土越好,里面越现代越好,一句话,要改造成“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

四是闲置风景。一座断桥,一条溪流,一处古宅,一棵老树,都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处风景,都可能留住游客。

五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本地人不以为然,但在游客眼里就很新鲜,正所谓风景都是外地人的风景。

乡村旅游是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因为一是旅游人群不仅仅是去吃,还要在乡村住,同时还要购物,购物就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本来很便宜,通过包装和加工,价值就上升了,可以卖到贵几倍的价钱。二是推进城乡互动。二元制度使城乡之间长期隔离,乡村旅游使城市文明、城市的项目、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三是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里人需要到乡村旅游,乡村则应时而动,提供这种需求,城乡之间顺应市场规律,一拍即合,这是乡村再造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乡村旅游景点的打造,不论哪种类型,一般都应做到“十有”:第一,就是有景可看。第二,叫有线可连。众多景点像一串珍珠闪耀,连成一串才能留住人。第三,叫有路可通。路要修好,不能还有“三跳路”,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上跳,心在肚里跳。第四,是有味可品。农家土菜对城里人来说就很新鲜。第五,就是要有室可居。房子要改造好。第六,要有物可购。第七,就是有网可赏。这个包括两个含义,一个就是网上发布行前信息,把景点拍成照片和文字上传到网上。因为现在的流程,游客一般都是来景点前先点击看看网上介绍,所以要把最美的景点展示出来。另一个是通宽带网络,游客所住的地方要有网线,让其可以与世界连通信息。第八,就是有验可体。能够提供体验种植业、养殖业,体验插秧、收割的场所。第九,有文可化。要有一些民风民俗的表演,让人自然融入那种文化氛围中,了解一些当地的民风民俗,包括一些土话等。第十,叫有情可寄。人们常说寄情山水,就是让游客永远忘不了那个地方,经常怀念那个地方,有亲近感,时时思念,是情感寄托之处。

三、科技植入

科技植入就是现代科技要长驻农业、农村。

智慧农业要走入我们的视野,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今天,我们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农村缺乏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厌农弃农的社会风气使精英远离“三农”。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把农村教育搞好,把孩子培养好。抓好孩子的教育是农民的希望、农村的希望、农业的希望。现代元素能够顺畅注入“三农”的根本就在于有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的接收主体。

四、经营放活

第一,土地要放活。我国目前的土地太零碎,一户十亩承包地分成七八块,甚至十几块,因此要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科学地适度规模化。

第二,产权制度改革。只有产权明晰了,它的保值增值才能实现。产权制度改革要分清谁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谁是社区成员。这个问题在发达地区特别突出。一个在当地待了几十年的人,由于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导致没有权利享受集体经济的财产。而有的集体经营组织成员二三十年前就不在村里了,但他照样享受集体福利,这种“人在权不在,权在人不在”或者“权在人半在、人在权半在”的情况很普遍,矛盾非常复杂。解决的办法就是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第三就是组织化问题。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民的组织化问题,必须放活组织,让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40多万个,但是完全跟不上需求。

外国的农民一定要参加许多社会组织,不然以后没法继续发展。在组织农民问题上,今天要把组织农民变成农民组织。虽然是一个词序的颠倒,但是含义完全不一样。组织农民,农民是被动的,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农民组织则是农民自己起来组织自己,为自己服务,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农民组织要么是龙头企业当领导,要么是退休干部当领导,农民只是被动参与,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五、生态保育

生态保护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叫“国破山河在”,我们今天绝不能让“国在山河破”,特别是有些风景区上亿年才形成,破坏了什么都没了,修复不了。因此,中央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实行古今中外可以说是最严厉的一个政策,即生态终身责任追究制。

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面源污染特别严重。这些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水土污染,种出来的农作物就无法保证质量,恶性循环。还有两个污染一是除草剂,一是农地膜。这两个污染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名言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上下勠力,左右协作,前后照应,万众一心,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六、城乡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两公”问题。所谓“两公”就是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延伸到乡村,特别是教育和卫生。

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不要钱,另一个是就近。目前,不要钱已基本实现,但是不能就近。从实践上来看,不能就近带来的额外负担比要钱还贵,到镇上借读一年至少要多花八千到一万,到县城借读一般要花一万五到两万。

有还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好,所以现在农村看病都想往大城市挤,出现了“四个三”的现象,即奔波三千里,挂号三星期,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看病难、看病贵,由此带来的负担非常重。因此,只有大力将这两个公共服务改善起来,农村的孩子智力和体力才能够强起来。

七、迎接新下乡运动

五十年前,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2000多万知青被送到农村。今天一场新下乡运动又悄然发生。

所不同的是,眼下发生的这场新下乡运动,是主动的、自愿自觉自主的。它涵盖十个群体:一是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二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三是1977、1978、1979这三届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改革开放高考结束之后这三届毕业生有两百多万,这两百多万人里面大概有80%以上都是从农村走出的,他们乡情最浓、乡思最重,这些人很大一部分退休后都想回到家乡去生活。四是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就外出务工,今天城市已经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必须回到乡村去。五是我们的村官,现在全国有20多万,到2020年大概要有40万。六是“三支”人员,即支教、支医、支农“三支”队伍。“三支”队伍是一支力量强大的为农服务队伍。七是扶贫干部。现在全国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扶贫是头等大事,是共产党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目前,全国共派了54万扶贫干部到村帮扶。八是前面说的旅游,到乡村去的游客带来的信息、项目、资金,包括人才方方面面的资源是非常多的,一定要开发利用好。九是华人华侨,我们有6000万华人华侨,许多人都是在国家不景气时出走的,今天国家强大了,他们也年纪大了,总想叶落归根。十是城市离退休人员,这个群体有一亿多,他们受苦于“城市病”,想到乡村生活。目前这十大群体正向乡村运动,或创业或服务或生活。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应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这十大群体的到来。这是前所未有的农村人才大输送,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史无先例的历史大机遇。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应是“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神农岛特约品牌农业专家娄向鹏点评:

供给侧改革企业不要被动,三大升级可以有大作为

供给侧改革能够拯救企业吗?许多企业不乐观。他们认为,供给侧改革一是政府的事,企业无力主导,只能被动接受,二是这场改革,改的是落后企业,现在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是对供给侧改革的严重误判!

我们必须看到,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承接和放大国内已经升级了的市场需求,还可以打开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2015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消费支出高达1940亿美元,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境外代购市场规模达到1000多亿。这说明,中国消费者有相当多的高端消费需求在中国内地无法得到满足。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员,只要不断地创新和调整结构,不仅可以承接和放大国内高端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走出国门,吸引全球的高端消费者。因此。供给侧改革是一盘全球大棋,不仅仅是落后产能的淘汰赛,同时也是进入更广阔市场的竞速赛。

刚刚过去的2015年,农业全面大丰收,也带来了全面大发愁。为什么?一方面各种大宗农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农产品成本高价格高,致使国外农产品大规模涌入,结果农产品更加过剩,占比接近20%,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另一方面,那些过剩的农产品多是过量的化肥农药“催”出来的,不仅长期透支地力,在产品品质和价格上毫无竞争力。普通的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不过进口产品,高端高品质的农产品价格高不过进口产品,比如日本越光高端大米5公斤售价99元。

再看我们的水果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水果品种的专业性还是不足,榨果汁用的专用苹果汁、橙汁一边需要进口,果农这边的水果一边烂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因此,解决中国企业(供给侧)的问题,也就是在全球市场里解决问题。在严重饱和了的中国市场里,供给侧改革促进企业进入了一个升级的更大全球市场。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让企业在全球市场抢饭碗,提升的是中国企业整体也就是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未来,中国企业家们需要以全球品牌的标准要求自已了,在地球已经成为村子的小世界里,只有进入全球市场,做世界级的品牌才能活得更好。

供给侧改革,农业和食品企业做什么?

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已经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具体到农业和食品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产品要升级。要货好价高(实),而不是物不美价低廉;要让消费者喜欢,而不是仅仅实现了安全。

11月18号,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必须下决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去年以来,消费升级的国人仿佛一梦方醒,冲刺般地到日本等国疯狂购买并不是高科技的日用消费品,这让中国本土企业很失颜面,与中国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极不相称,这充分说明,国内产品的品质、创新度和品牌价值距离满足消费者需求差得很远很远。

我观察,中国农业和食品企业多数还处在低层次竞争上,以产品为例,多数产品是比照竞争对手做出来的,比低不比高,在价格和品质上“贴地飞行”,低得不能再低了,谈不到满足消费者需求,仅仅是满足了安全指标而已。这还是有良心的企业。

未来,中国食品业必须由数量上的高速增长转变为内涵式的质的提升。这里包括产品档次和品牌化两方面内容。产品内容和价值要向高品质和高健康升级,追求货真料实,那种热衷于糊弄消费者嗅觉味蕾没有实在营养的产品已经遭到消费者的唾弃。市场显示,具有真实内容物和营养的产品比如椰果果粒饮料、低温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品等产品增长显著。同时,在品牌工作上,对于越是有品质的产品,就越是需要有标识、做品牌。

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已经走在前面了,落后的是农业和食品企业。他们有的是不敢,有的是不会。这方面,领军企业要起好作用,因为他们最有资格和能力引领行业升……这不是做雷锋,获益最大的也将是领军企业。光明乳业出品了一款高端酸奶产品“如实”,没有增稠剂和香料,有的是天然蜂蜜,吃起来味道绝对无与伦比,这款产品在市场上静悄悄地热销。

消费者是识货的,好产品,一定会有消费者喜欢,好产品一定有消费者为之买单。价格从来不是绝对的问题!所谓的问题,许多时候只需要在市场上坚持一下、倡导一下。

二是在产业价值链上升级,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或者全产业链发展。

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决定了获利能力的大小和在全产业链中的地位。产业“微笑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从附加价值角度看产业就像一条微笑嘴型的曲线,中间低,两端高。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附加值最低;左边是研发、设计,属于全球性的竞争,难度最大,是最容易成功垄断的关键环节;右边是品牌和营销,是掌控用户的,是利润的直接源头。

那些埋头干活的粗(初)加工原料型农业和食品企业要注意了,未来市场,终端品牌型农业和食品企业一定会尝试向产业链的上游走,他不想受制于人。原料型农业和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被挤压,要么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开发新型原料,要么向产业链的下游移动,推出终端产品和品牌。包括刘奇先生讲的二三产业融合、新下乡运动,都是产业链下游的增值大文章!

三是走出去,做全球市场,做全球品牌。

中国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增长已经越来越慢了,需要国内外市场打通。虽然不能说打海外市场比本土市场容易,但是,在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环境下,任何品牌的成功最终都需要本土市场和全球市场都要打开。无数品牌实践证明,全球化的程度和品牌的竞争力是成正比的,全球性品牌比区域性品牌更有竞争力。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中国品牌也必将国际化。做品牌,做全球品牌是中国企业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儿。中国食品市场,孕育世界级品牌的土壤。

“品牌建立在国家或区域心智资源之上,才有先天性的强势竞争力。” (杰克• 特劳特)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美食王国,在全世界消费者当中具有先天认知优势。同时,中国美食品类极为丰富,这些具有强大优势认知的品类市场可以孕育出众多中国品牌、世界名牌。在中国市场做大做强的地方特产和美食品牌,一定有机会代表中国率先走向世界,成为第一批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大品牌。

正如加多宝集团运作的王老吉品牌,源自凉茶故里广东。当加多宝凉茶成为中国广为畅销的饮料品牌之后,下一步就可能作为中国草本保健饮品的代表走向全球。亦如当年可口可乐代表美国精神从北美走向全世界一样。未来,加多宝凉茶有望成为中国民族企业创建世界级品牌的经典示范!事实上,老干妈、青岛啤酒、洽洽瓜子、茅台、仲景香菇酱已经跨出国门,走进世界华人圈子。

我多次强调,中国食品市场,最有可能率先孕育创建创建世界级的大品牌!

处在全球最大本土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资源就在你脚下,又恰逢“一带一路”的大好机遇,在中国美食这个潜力无限的大市场里,重新设立自已的目标,遵循“大”的法则,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小公司,要着眼于国外,着眼于全球,向全国、全球市场发展;同时,要往小处做,让自己比对手更加聚焦。未来中国食品市场就是世界大品牌的集中诞生地!

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已经彻底告别高速增长,还想像过去那样在巨大的增量市场里混饭吃已经不可能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必须在改变和升级上做文章。如果你不改变,国家改掉你。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