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向|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席卷而来,这十大群体最积极!
其他
   陈立耀
2017-05-10 10:51:22
[ 导读 ] 这几年,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席卷而来了。

五十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2000多万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五十年后的今天,一场波澜不惊的新下乡运动正悄然发生。所不同的是,五十年前的那场运动,下乡者是被动的,靠的是政治动员和行政干预;而今天这场新下乡运动,下乡者是主动的,是自愿选择的结果。眼下发生的这场运动,主要包含十大群体。


一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一些农民工之所以不再愿意回城,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城市用工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不少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有些人就开始想着自己“当老板”。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达600多万。

二是第一代农民工

       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体力、技术等原因最终不得不返回农村,都有着种田的经历,至今还保留着种田的记忆和技能。随着年龄的渐长,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无处立身,家中至少还有土地承包权,回家务农重操旧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三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据人社部测算,“十二五”期末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达到1%,“十三五”这一比例将达到3%。大学生返乡创业领域越来越宽,广泛涵盖农村一二三产业。


四是“新三届”的大中专毕业生


“新三届”即77、78、79级的大中专学生。这个群体人数约在200多万,他们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这三届大中专毕业生80%来自农村,他们的乡愁最浓,乡情最厚,“告老还乡”发挥余热成为“新乡贤”,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愿望。


五是城市离退休老人


中国城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亿多,城市病的加剧带来紧张、压抑甚至恐惧情绪,尤其是年纪大的老人越发敏感,他们渴望逃离恶劣环境的心情十分迫切,到亲近自然的乡村生活已成首选。


六是归国华人华侨


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已达6000多万,这个群体被称为“海外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当年大多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今天他们回归故土,一是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二是祖国的崛起;三是看准了中国农村农业这个巨大投资市场潜力。


七是到乡村旅游的群体


2014年中国到乡村旅游的是12亿人次,到2015年底已猛增到22亿人次。这是一个主动给农民农村送钱的庞大消费群体,它的形成主要是人们收入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通讯的发达,城市病的加剧,盛世乡愁的呼唤。


八是大学生村官


自2008年全国统一选派大学生村官始,到2015年全国已约20万名大学生在岗村官,到2020年约达40万人。他们在农村身先士卒、带头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取得了喜人成果。


九是“三支”人才


从2006年起全国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工作,目前这一计划各省都在不断加强。截至2015年,全国累计选派27.6万人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这一制度安排培养了一批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


十是驻村扶贫干部


各地大力推行以“驻村”为主要形式的扶贫开发帮扶措施,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全国目前已派驻村帮扶干部54万人。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重农思想”贯穿中国历朝历代,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是在以农养政、以农养国、以农养城背景下的安邦之策。但是,历朝历代重农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重业而不重人,农民反而成为被剥夺最重的对象。这种重业不重人的积弊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才算真正结束。今天我们要加长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关键就在于重业更要重人,重业必先重人。没有经营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起来,再先进的技术、设备,再一流的理念、管理,没有现代化的承接主体进行操作,都毫无价值。

“新下乡运动”中的十大群体,都分别承载着推进三农发展的各类资源。农业需要现代化职业农民,首先需要在农村培育产生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氛围和土壤,各类为农服务人才的开发利用便首当其冲。

“新下乡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资源大输送,各类人才集聚农村,各方力量发力农业,各种方式致富农民,其规模之浩大,涵盖之广泛,行动之自觉,史无前例,世无先例。可以预言,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再造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应是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