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胜利: 为规模化牧场健康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养殖
  
2019-07-31 10:11:47
[ 导读 ] 规模化是世界奶牛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奶业发展客观规律。

  在我国奶业产业链中,牧场效益低下、发展滞后都是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产能不足、效率不高等挑战。“提高全产业链管理水平,增产提效,尤其对于大规模养殖企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利润率是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李胜利分析认为,牧场要引入更多的高科技,以促进健康发展。

  李胜利认为,规模化是世界奶牛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奶业发展客观规律。近日发布的中国奶业白皮书中提到,2018年我国奶牛混合群存栏1037.7万头,约是1949年奶牛存栏12万头的86倍;2008年以来,我国标准化规模养殖进展很快。截至2018年年底,依法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共有15870个,是2008年的7.6倍。其中,规模化牧场的比例大幅提升。据统计,2008年规模化牧场比例仅为19.5%,2018年则已上升到62.0%。

1564453478526282.png

  “大牧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其生鲜乳供应比重也越来越大。”据李胜利介绍,近10年,我国奶牛的单产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全国生鲜乳的总产量保持稳定。2008年—2018年,生鲜乳的总产量维持在3000万—3100万吨。但是由于近些年环保问题和养殖效益差,导致奶牛存栏量下降,原奶供应目前已经处于紧平衡。“今年上半年,国内已经出现进口奶牛数量和价格上涨的势头。”李胜利说。

  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规模化牧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李胜利认为,“规模牧场无论多大,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多少土地养多少牛,以地定牛、就地就近解决粗饲料供给,就地就近实现粪肥资源的还田利用或者生产有机肥,实现循环农业;二是要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和牛奶质量;三是开展多种经营模式,比如奶牛场肉用资源和特色奶的开发,实现持续盈利;四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以上是我国规模化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要素。”

降低成本 提高盈利

  盈利能力是牧场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生鲜乳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人士。据了解,2010年—2018年,我国生鲜乳成本持续上涨,2019年1月—5月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克3.29元。“与欧盟相比,我国每千克生鲜乳成本至少高出1元钱。”李胜利说。

  我国粗饲料成本,尤其是苜蓿成本比较高,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苜蓿草单价每吨上涨了700元—1000元,上涨幅度达到30%左右,极大增加了国内牧场的生产成本。

  为此,李胜利建议,应该发展本土化粗饲料,同时提高本土化粗饲料的质量以及饲料转化效率。另外他还提出,要强化管理,以平衡上下半年奶量差;增加复合盈利模式,实现多渠道盈利。

种养结合 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牧场普遍面临的挑战还有环保问题,如何解决和处理粪污成为限制牧场发展的瓶颈。据了解,自1979年我国对环境保护进行立法起,环保的口子收得越来越紧:2006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项目,重点内容是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2014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畜禽养殖的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奶牛场粪污处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出台。同年,原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项目,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支持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可见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和对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而就规模化牧场而言,做好粪污处理,最基本原则就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李胜利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从源头上减量,优选优化饲料,节水减排。其次以土地规模来定奶牛养殖规模。“目前土地已成为规模化牧场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欧洲很多国家都是种养型的,即自己生产粗饲料、自己养牛,然后粪肥还田。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土地的规模决定了排放量。据了解,目前在荷兰、新西兰等国家,一公顷土地上只饲养着不到3头牛。欧盟甚至规定,每公顷地可施氮量为170千克,施多了则违法,而荷兰已经把磷的排放列入控制标准。

  在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方面,世界各国的奶业机构都在加强科技研究。据了解,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已经启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课题,以推进奶牛场的碳足迹和水足迹的研究。李胜利表示,实现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但可以实现优质粗饲料本土化生产,而且解决了规模化牧场粪肥无处施用的难题,做到粪肥就近还田利用。

培养人才 储备力量

  牧场能够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据了解,目前我国牧场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调研数据,牧场场长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仅为28.58%。但牧场的工作种类繁杂,并且各个工种之间专业技术点大相径庭,工种不能彼此替换。所以,牧场每个工种的员工都需要对自己的岗位技能非常精通。

  针对牧场工作普遍被认为比较辛苦且不体面,而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李胜利认为,从牧场自身发展来看,培养现有人员是更有效的办法,“我国很多牧场的场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甚至有场长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种可敬的精神,必须要传承下去,让年轻人愿意留在牧场。科技引领奶业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养殖历史和条件差异大,奶牛养殖模式多种并存。但是牧场无论多大,应对未来挑战,中国奶企必将引入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牧场,增加牧场利润,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