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模式资本眼里的温氏集团,农业帝国是如何崛起的
养殖
  
2020-02-27 09:43:38
[ 导读 ] 温氏的帝国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呢?

2015年末,温氏股份登陆资本市场,并扶摇直上成为深市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越包括平安银行、万科等在内的龙头企业,成为一家崛起的农业帝国,让各色人等刮目相看。作为一家传统的农业企业,温氏的帝国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呢?

温氏精神:达则兼济天下

温氏的企业文化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深入人心的精神理念。我们在温氏调研期间,能亲身的感受到,温氏上上下下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董事长的影子。开口常提的是董事长怎么说,董事长胸怀如何远大。

一、董事长:达则兼济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是终极目标。温氏秉承共同富裕思想,其文化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邓时期的共同富裕理念,其格局远大。温氏在创始人先董事长温北英精神的带领下一路壮大,将这一兼济天下的精神通过企业规模扩大传播开来,“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理念也得到深刻贯彻。

(1)创立初期,“七户八股”承包簕竹鸡场,是为共同创业致富。(2)“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是公益性地帮助养殖量少的农民捎带采购鸡苗和药物,并无盈利的考虑。(3)养殖场规模扩大逐渐企业化后,高层继续秉承这一态度做全员持股,员工未领的福利、费用等,定期买成公司股票。至上市时,公司有6000多位自然人原始股东,绝大部分是公司创业员工和中层以上管理者。

公司开放透明,乐于分享。温氏常接受各个行业的公司调研学习,很多公司是温氏的竞争对手。公司的态度是帮助落后的企业,整个行业一起强大,温氏在这基础上,才能做的更强。

目光远大,超前意识。身处传统农牧行业,温氏高层的超前意识却极为强烈。如 90年代初花巨资投入信息化建设,与华南农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等,均可感受到公司对时代前沿技术的追逐和掌控,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布局。

二、员工股东:全员持股,高额分红

温氏全员持股,归属感强。温氏上市前是全员持股制企业,员工大部分持有公司股票,自然人股东超过6000人。创始人温北英先生本着“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理念管理企业。创业股东忠诚度高,6000多创业股东大多是创业员工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高度认同公司价值,将公司视为个人事业发展的优质平台,将持有温氏股份作为自己的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因为长期持有温氏股份而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温氏保持股息率高的分配风格。根据温氏集团历年的财务报表,集团每年分红至少一次。过去4年,股利占净利润平均达到30?最差的年份,每股分红也有0.05元。温氏的动保部门大华农2011年拆分上市,2015年退市,挂牌四年间连续大比例分红。即便14年行业不佳,公司归母净利润仅1.1亿,但分红总额仍高达1.6亿。

温氏股息率超过3?2016年利润预测150亿,过去5年平均分红比例为36?按此比例和16年预测利润计算,2016年分红金额可能达到54亿。并且,按照我们的业绩预测和公司的分红习惯来看,未来三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分红总量。农业板块整体股息率偏低,畜禽养殖子版块为其中较高的板块,而温氏股息率仍远高于版块过去的股息率水平。

三、养殖户:信赖温氏,共同富裕

周期波动亦有保障,农户对公司充满信赖。养猪和养鸡都是强周期行业。温氏保证农户获得稳定收益,并且逐年上升。农户虽然可以选择与其他公司合作,或者自养。但我们草根了解,温氏支付代养费稳定,信誉佳,温氏现代化体系对农户帮助大,合作农户保持稳定。如2013年禽流感时期,公司肉鸡估计一年巨亏10多亿,仍保证农户的每羽获利2.49元,收入波动不大。

我们草根调研了部分养殖合作户,其中范师傅与温氏合作超过20年,表示过往行情好的年份能挣钱,不好的时候也不会亏,长期下来,收益比自养要好。13年猪价低迷,每头猪还能获得150元养殖收益,今年则能给到200多元/头猪。

合作农户数量持续提升。合作农户数量除12到14年养殖行业低谷期有小幅减少外,基本呈上升态势,2015年年达5.52万户。13-14年温氏主动调减养鸡规模,合作农户略有下降。

温氏管理:激励到位,信息化系统组织严密

我们接触到的温氏中层,干劲十足,视野国际化,对高层精神有着很好的传承。基层和养殖户的管理问题上,温氏似乎没有大多数农业企业遇到的问题,例如造假,利益漏出等。我们过往根据行业数据对温氏做的盈利预估,也与最终结果十分接近。这归功于十几年前建立的信息化系统,制度管人,规范运作。

一、中层、基层员工激励到位,晋升空间广阔

1、中层干劲十足,事业部制晋升机会多

温氏中层员工热血沸腾,干劲十足。我们多次实地调研温氏,接触过大量公司中层员工,深刻感受到公司中层员工精神面貌极佳,干劲十足,对温氏事业责任感、荣誉感强,对公司文化和成就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之交流常常深受感染。

企业规模大,管理层直接统筹存在弊端。上市前,公司架构为董事会领导管理层,管理层直接对接28家管理型单位以及饲料、信息等多个部门。在公司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管理层负担过重,业务部门责任岗位过少的劣势就会暴露出来。中层核心骨干激励不到位,便会对公司发展形成制约。

新设三大事业部,进一步盘活激励。2016年4月,公司公告调整组织架构,设立三个业务型事业部,分别为养禽事业部、养猪事业部和大华农事业部。事业部作为公司内部管理型机构,其中养禽事业部下属管理育种公司、佳润公司(冰鲜禽产品)以及10个区域单位;养猪事业部则统筹种猪公司和下属11个区域单位的管理工作。

公司将各个战略目标分解到事业单元,激发中层骨干的创业精神。事业部具有多项优势,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对中层骨干的激励。各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权利下放,中层人才能获得更多锻炼机会,权利越大责任越大,事业部也提供更多管理岗位,形成“创业型”机制;同时,不同事业部之间也会形成比较竞争,各事业部间相互比较,未成熟业务也有发展为事业部的希望,大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2、基层:位级制解决非高管员工激励问题

温氏位级制管理简述:对于温氏基层员工,除去背靠千亿上市公司的平台外,另一优势在于晋升通道流畅灵活,采用“位级制”进行人才管理。

(1)职位:4类职位,一是行政职务,晋升通道为经理、总经理。二是技术职务,如经济师、畜牧师之类。三是技术工人,如种猪养殖工人等。晋位担当更重责任。

(2)职级:级别分为1级-30级。升级获得更高报酬。

灵活晋升,贡献与回报对等。温氏的位级制度较为灵活,公司通过完善、透明的员工考评制度,以确定其应有职位、职级,并滚动考核安排晋升。晋位即升官,职责范围变大;升级即赚钱,更接近于纯粹的提薪,二者相对独立。即普通员工只要贡献卓越,也可实现升级不晋位的状况。比如,判断大宗价格行情出色的普通采购员工,每年为公司在节约成本方面贡献可能上亿。一旦在公司考评体系下认定其贡献突出,员工职级可快速上升,甚至高于部门领导,即可能拿到比部门领导更高的报酬。若其职位不变,仍从事采购工作。

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员工忠诚度高。公司的人才选拔,一方面依靠内部考评制度,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员工个人意愿。赚钱、当官,或是二者兼得,只要贡献到位,在温氏都可实现。这也是温氏人才流失率低,尤其核心人才对公司忠诚度极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多次调研公司也了解到,中高层以上员工离职率不到2?

二、组织严密,制度管人: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

1、信息系统长期积累投入,现已炉火纯青

对农牧企业而言,IT本身只是工具,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作用是隐形、间接的,难以计算。但假设温氏没有对信息系统的重视和投入,可能很难走到今天。

信息化建设本身投资不大。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本下移,企业建设信息化系统的成本本身并不昂贵,支持企业管理和数据运营的信息技术储备也已经非常充分。从人员配置来看,以温氏为例,信息化研发部门约有60余人,加上每个四级单位都有一个信息管理员,人员队伍总共不到200人。总体来看,信息化建设本身投入并不昂贵。

信息化建设完善,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和迭代。前文提到在90年代初,温氏作为农业企业已经开始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目前仍能在系统里查到90年代初养户的数据。养殖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既要懂养猪、IT、财务、还要根据管理要求、特殊业务场景量身定做,才能匹配业务,达到优秀的用户体验。就开发难度上,温氏05年购买金蝶的通用平台,并进行二次开发,效率高,速度快,能就具体业务实现快速配套。与温氏合作的EAS项目也被金蝶列为明星项目之一。

而与之相对的,农牧行业内大部分公司采取外购软件的模式,自身开发的平台偏底层,开发速度慢,难度大,用户体验也较差。

管理层重视程度也关乎成败。温氏信息化系统每个重大阶段和项目,都是董事长亲自挂帅负责,如05年启动做EAS(ERP),10年启动做物联网项目,15年底启动“互联网+”的项目,足以体现高层对信息化非常重视,并以长远视角进行布局,这与普通农牧企业差异巨大。就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温氏的信息化建设是农业行业最全面、最先进的,甚至超过一些工业企业的水平。公司对标华为,频繁考察交流,希望将内部管理系统做到更好。

2、信息系统:制度管人,实时监控,组织严密

集团管理层面,信息化让公司实现一体化管理。以信息化实现“权力下放、数据上移”目标,建立一套满足集团式企业系统架构、体现信息化管理思想、高度集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金蝶平台开发个性化养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业务过程、财务核算和数据集成一体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一致,为公司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业务层面,全方位实时监控管理,防止造假、利益漏出。养殖、销售环节的每个子公司实时联网,销售状况即时反应在公司系统中。公司为每个养户建立档案,针对养户管理建成了闭合的平台系统,除了集中采购、物资调配和财务管理平台外,还包括饲料生产管理、种苗繁育管理、养殖户管理、生产和技术管理、销售管理、疫病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体系,搭建了无缝衔接的业务管理和数据传递平台系统。

三、现代化养殖管理系统

公司建立了现代化养殖管理系统,以智能养猪平台的应用为例:10年公司启动“物联网智能养殖”项目,15年开始系统投入使用,反馈良好。我们草根走访的养户中就有温氏试点推广智能养猪的农户,我们亲身体验了智能化的“傻瓜养殖”。

养户梁师傅地处新兴县,在与温氏合作20多年后,投资新建了一座物联网智能养殖场。新场有1400个猪位(年出栏2800头以上),单个投资需1000元,总投资140万元。另外,土地租金每年1.5万左右,需雇1人管理养殖场。收益方面,建成后单个猪位每年可养2批,即共2800头猪,每头猪大约平均可收到200元的委托养殖费用,扣除单头50元的总成本,年化净利润42万元。资本回报率达到30?极其可观。

现代养殖场提升养殖体验,减少人工成本。梁师傅对智能养殖场的投资非常满意。首先脏活累活没有了,喂料、清粪都通过中控制箱指令,补料由公司负责送上料塔,梁师傅只需坐在屋内通过视频观察,即可监视并及时发现猪打架等异常情况,舒适的养殖体验与又脏又臭的传统方式有天壤之别。其次,由于体力活减少,雇工也可减少,原先养1000头以上猪需要雇佣4个及以上工人,现在只需雇1个,大大节约人工成本。

平台多元化。由于温氏信息平台的多样化,养户甚至可以离开驻地。梁师傅前期携家人旅游时,就通过手机app来监控、甚至于操控猪场内的一切。未来,温氏的信息化还会用在生鲜连锁等更多继续发展的新业务上。

温氏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自身可复制,他人不可复制

一、轻资产模式创新,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

温氏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即“分工养殖,利益分成”。简单来说,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即公司与农户分工合作从事养殖工作,并将利益分成的模式。

(1)农户负责提供土地、建造畜禽舍,提供人力进行饲养管理。

(2)公司负责除此之外的一切事务,包括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和产品销售。公司具有牲畜的产权。

(3)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与温氏进行排他的紧密合作。

1、轻资产模式,农户给公司提供优质杠杆

养殖产业链中,育肥环节需要的资本最多,时间最长,占用人工最多。公司在中国首先使用“公司+农户”模式,将育肥环节留给农户,轻资产的环节(如育种,饲料,疫苗,养殖技术等)由公司来做。相当于农民给公司提供融资,加杠杆养猪。

2、“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是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养殖方式

二者各自发挥其优势,在养殖活动中,实现社会资源效益最大化。首先,公司技术储备丰富,资金实力雄厚,将向委托养殖的合作农户提供的种苗、饲料、疫苗和药品统一标准,并提高畜禽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指导,使得养殖活动标准、高效;进一步的,公司搭建平台和机制,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推动养殖产业进化。农户则拥有土地和劳力,缺乏技术和经验,与公司合作落实养殖行动可以养得更多、更好;养殖产品价格存在周期波动风险,波动对散养农民冲击甚大,通过合作方式与公司共担风险可以在周期中平滑收益。

二、高效养殖,温氏模式的核心支撑

1、成本处于最低一档,费用控制良好

成本属于行业最低水平。历史数据表明温氏的养殖成本和费用控制都很到位。由于目前温氏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来自于肉猪养殖,以此为例。从单位成本来看,温氏每公斤肉猪成本偏低且基本稳定,说明温氏的成本控制能力优秀。

公司构建了相关产业链辅助养殖,饲料和种苗成本比较可控。人工方面,温氏掌握委托养殖费用的决定权。以生猪业务为例,温氏动保成本仅67.3元/头,而行业平均是100元左右,成本较低且整体可控使温氏的头均净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财务数据表明温氏利润率高,费用控制到位。2015年猪周期上行,温氏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达到13.8?高于行业均值,如只考虑生猪业务,温氏毛利率为22.2?三项费用之和仅6.5?全行业最低,上市后财务费用进一步收缩,仅0.2?

2、养殖指标行业领先

温氏的生产水平大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向发达国家水平看齐,对提高生产效益和降低单位成本的贡献极为突出。

以料肉比为例,饲料占养殖总成本的70?上,但原料主要是玉米等大宗商品,采购价格浮动区间不大。通过改进技术,优化饲料配方,改良种苗,使料肉比降低,则达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温氏养殖的猪、鸡均以2.7肉料比计算,为行业平均水平的90?2014年温氏饲料总成本216.8亿,仅饲料一项,养殖同样规模的畜禽,温氏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节省了至少24亿。而高成活率、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等指标则直接提高生产效益,进而降低单位成本。

三、温氏体系:生态圈内可复制,圈外不可复制

1、温氏生态圈的成熟体系是模式无限复制的基础

我们梳理了温氏生态圈的各个要素与温氏模式的关联,发现模式背后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生态圈中各个要素缺一不可。

育种、饲料采购、信息系统业内顶尖。温氏种猪公司拥有7 大育种分公司,15 个原种猪场,年产种猪 10 万头。种鸡方面,温氏拥有 6 个祖代种鸡场和 84 个父母代种鸡场,核心群种鸡约 7 万只,已获得 6 项国家畜禽新品种认定证书。育种能力公认业内领先。拥有专业的饲料采购团队,实现“互联网+采购+品控+物流配送+资金调付”的供应链全程信息化,探索全球供应商联盟,饲料成本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研发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现已建成集公司的生产、销售、财务三大信息管理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为决策提供数据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大部分部门甚至具有独立上市能力。动保部门大华农具有独立上市能力和资格,在2011年时被单独拆分上市,2015年换股吸并后退市。而公司大部分业务或部门与之类似,假设单独拆分,也已具有独立上市的规模和能力。如养猪(规模全国第一)、养禽(规模全国第一)和饲料等。

在成熟系统下,总部体系无限复制到异地分、子公司。温氏模式成熟,组织、理念、供应体系都很十分完备。据了解,一般40-50万头规模的四级公司的异地开办,只需1个熟练经理与少数几位助手即可完成。目前,公司拥有四级公司超过200个,数量也在持续上升。经过多年积累,公司人才资源丰富,异地扩张可谓手到擒来。

2、温氏模式他人难以复制

温氏模式在体系内实现快速复制的直接原因,是每个细分项目都有业内综合实力最佳的配套体系作支持,深层原因是公司精神文化带来的利益分配机制。行业内其他企业短时间内可以复制模式,但难以复制支持模式成功的配套体系,也难以模仿温氏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氛围,因此,“温氏模式”在生态圈外无法复制。

温氏布局:农业帝国的崛起

一、温氏养猪,从0到1500万头,还有多倍空间

1、温氏养鸡,“公司+农户”的先驱

温氏以黄鸡养殖起家,首先摸索构建出“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温氏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簕竹鸡场。初期,8人合资承包养鸡场后,公益性地帮助周边散养农户购苗、购药。后期在此基础上,逐渐摸索构建出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合作体系,并迅速在广东省内推广。模式进一步成熟后,跨省推广也十分顺利,黄鸡养殖规模迅速提升至7-8亿羽并保持至今,黄鸡市占率达20?大于前十大企业中另九家之和。

2、战略眼光,温氏模式复制到养猪

涉足养猪业务后,模式复制顺畅,规模快速扩张到1500万头。温氏1997年开始进入养猪业,仍以“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进行复制,扩张速度极快。1999年7.75万头,2015年1535万头,出栏量的复合增长率为39.2?公司2006年超百万头后,复合增速仍能达到27.6?

3、养猪业务足够支撑温氏成倍增长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年出栏生猪超过7亿头。但由于从厨余喂养发展而来,行业整体规模化程度较低,温氏作为我国最大的养猪企业2015年出栏1535万头,仅占全国市场的2.16?对比国外的情况,美国年出栏生猪约1亿头,龙头史密斯菲尔德出栏约2000万头,市占率达20?在规模化趋势确定的情况下,温氏模式持续向全国复制,未来有望达到市占率10?年出栏7000万头的目标。

二、温氏投资:金融控股集团的大局

1、依托集团,业务线丰富

温氏投资依托集团,业务线丰富。广东温氏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以母公司温氏集团为依托,专注于资本投资的各类领域。温氏投资业务丰富,包括各类PE基金投资、股权投资、二级市场证券投资、期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企业并购重组投资等业务。

平台多样,管理规模逐步扩大。公司旗下有广东温氏投资、广东筠源投资、新兴齐创投资、新兴美满投资四个平台,以及广东中科白云和招商湘江两个参股基金。目前实际管理资金超过46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3-5年内管理规模将达百亿以上。

2、团队成熟,已参股多家上市、非上市公司

温氏投资现有员工约3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11人,董事长黄松德、总经理梅锦方兼任为温氏股份高管,具有丰富的实业经历及资本运作经验。成立五年来,温氏投资已参股多家主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仅温氏股份整体上市后,公司参股的千禾味业(主板挂牌,603027)和杨氏果业(新三板挂牌)也相继上市。此外,公司多次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总的来看,温氏投资年回报率保守估计在30?上。

投资公司将帮助实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互动。在公司实业规模日益壮大的今天,投资公司的地位也将越发重要。第一,团队专业,投资回报率高,贡献集团利润;第二,承担集团资本运作职能。尤其在未来公司各大事业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投资公司从底层融资至上层资本结构设计方面都不可或缺。我们大胆猜想,未来投资公司或寻找温氏股份以外的上市平台,也可能承担孵化器的职能,将外部资产培育成熟后注入集团。

三、南牧机械设备:现代化设备供不应需,快速壮大

1、国内农用机械制造行业较为分散,处在快速增长期

国外:巨头规模化竞争。欧美地区,农用机械制造业形成了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爱科公司、克拉斯公司和赛迈道依兹公司五大农机集团,其中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和爱科公司占据了全球农用机械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份额。日本则形成了以久保田株式会社为首的四大农机生产巨头。这些巨头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涵盖范围宽,销售收入高,建立了全球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

国内:行业现有规模超2200亿,增长迅速,未来空间仍非常广阔。据农业机械工业年鉴统计数据,中国农机行业总产值已经由2005年的1083.29亿元,增长到2012年3382.4亿元,复合增长率17.7?南牧目前涉及的畜牧机械、配件制造等业务,全国产值也已超过2200亿元。2012-2014年,农机行业受养殖、种植周期双双低迷影响,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当前我国养殖水平整体较低,规模化程度仅44?2015年数据),加之环保规定日趋严格,畜牧设备改善性需求以及周期景气将对畜牧机械制造行业造成巨大拉动作用,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2、南牧技术过硬,背靠温氏,发展潜力无穷

全资子公司南牧机械主要经营畜牧设备。南牧机械成立2007年,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全资企业。南牧集研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为一体,主要经营养鸡、猪设备、钢结构畜禽养殖栏舍等,并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做,提供高品质、机械化、自动化的畜牧设备和售后服务。与国际巨头如爱科等企业相比,南牧不止做养殖设备,而是创新性的经营“动物房地产”,提供从规划、设计、土方、土建、设备、自动控制、环保、人员培训等一揽子服务,实现“交钥匙”工程,让动物实现“拎包入住”。

背靠温氏,发展迅速,供不应求。2014年,南牧实现收入超过3亿,净利润3559万。15年后公司战略上更主要供给温氏内部的养殖扩张和改建项目(估计在60?右)。作为温氏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温氏养殖部门的高速发展对南牧而言是不断扩大的需求蛋糕,粗略计算,以温氏15年存栏约750万头猪的规模来看,假设以500元/头的投资成本改建成为现代化养殖场,南牧面前就有37.5个亿的需求蛋糕可以消化。远期来看,顺应国内养殖现代化大潮,公司想象空间极大。

国内市场竞争力凸显,成长空间无限。南牧在温氏内部拥有丰富的畜禽舍建设经验,也大量承接过知名同行企业的养殖舍全套工程,现有布局全国的4个工厂(南充、芜湖、朝阳和新兴)。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大数据,产品的反馈和实验十分便捷,实用方面做到“猪性化”。公司现与德国大荷兰人BigDutchman,美国GSI集团(爱科谷瑞),美国豪格斯莱特等几大国际巨头已达成合作关系。

四、生鲜连锁:摸索模式的占优者

1、温氏生鲜的初步布局

公司目前探索的生鲜连锁加盟店或许是“公司+农户”扩张的下一个领域。目前,公司已有30家生鲜门店,包括一家直营店,全部分布在深圳。后期,公司生鲜店开店节奏可能会逐步加快。

2、温氏生鲜的探索有望逐步成熟

(1)产品线丰富。公司生鲜店产品涵盖猪肉(占60-70?、牛奶、鸡肉鸡蛋和蔬菜等。一方面,产品线丰富方便居民一站式购物,同时,多品种有助于平滑价格波动风险。比如当前毛猪高价,但猪肉涨幅较小,中间商就会出现亏损,但鸡肉牛奶还是在盈利。部分生鲜品牌就受到产品单一的困扰。

(2)准确定位,经营理念和产品配套。原来很多企业做连锁体系,都是高端路线,温氏做平民化路线,购物环境优于菜市场,品牌好。未来,温氏生鲜会有电商、会员制。

(3)后勤保障的体系化逐步完善。公司探索生鲜领域近半年,后勤保证体系逐步完善。以温氏对信息化系统的重视程度和其自身信息化平台优势,这方面也是公司的强项之一。比如,公司信息系统里植入毛利核算功能,商品在收款时能看到成本价和售价,当日盈亏平衡点。一旦盈亏平衡,系统会自动提醒店家。参考如百果园的成功案例,信息化系统在生鲜连锁中至关重要,信息化是温氏强项,我们看好公司对生鲜连锁的探索中。

同行成功案例百果园:非标产品标准化+优秀的门店管理系统成为致胜法宝。生鲜零售碍于其产品特性,门店和损耗管理十分关键。百果园门店管理系统设计全面实用,算法成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库存、天气情况、节假日、近期销售等因素主动生成门店订单,店长进行审核即可。将市场需求、物流和应季产品实现最佳匹配。达到5?耗,远低于行业平均10?

五、牛奶:供港十年,腾飞在即

1、北方原奶竞争更为激烈,行业已进入规模整合阶段

国内奶牛存栏量主要集中于北方,南方竞争较弱。由于奶牛养殖对饲草料依赖性较强,我国奶牛养殖依托饲草料产地,形成了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北纬40度左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奶带,中国的黄金奶源带在北部。因为北方土地广阔、牧草资源丰富、奶牛数量规模较大。

行业规模化程度低仍低,开始整合。奶牛数量高速增长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进入调整阶段,近几年稳定在全国840-850万头,牛场数量不断下降,但是平均规模逐渐增大。2015年我国牛奶产量约3755万吨,以当前温氏奶牛存栏量约1.7万头,以南方奶牛头均7吨产奶量计算,公司年产量约为12万吨,目前仅占全国原料奶0.3?对标行业龙头,15年我国最大的原奶厂商现代牧业奶牛存栏22.55万头,原奶销量75万吨,市占率达到2?对标行业龙头,公司原奶方面至少有10倍空间。

温氏供港70?奶超过10年,行业整合中利大于弊。温氏乳业目前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原奶供港。从2003开始,温氏为成为香港三大乳品企业的原料奶采购商,占据出口香港原奶市场的70?成为雀巢等牛奶公司多年合作伙伴。由于实现规模化,客户群稳固,在行业规整合过程中公司利大于弊。

2、乳制品消费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巨大

探索下游,拓宽销售渠道。除原奶销售外,乳业公司也在谋求进一步渗透下游。公司配套有工艺先进的现代化乳制品加工厂和成熟的产、研、销队伍,产品线涵盖盒装、袋装、瓶装牛奶以及酸奶等多类产品,并推出多种口味以迎合市场需求。公司产品现前期在遍及广东省各大城乡市场铺开,近期在商超渠道扩张上更进一步。近日,深圳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已有温氏酸奶等产品上架。

大图模式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未来空间巨大。根据USDA的估计2016年中国牛奶消费总量为4008万吨,按照2009-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4.4?行计算,预计2020年规模可达到4763万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来源:神农岛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