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课题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战略抉择
种植
   叶明春
2019-09-12 09:29:54
[ 导读 ] 中国农业向哪走?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球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融合,新理念、新模式、新科技不断向“三农”渗透,我国农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点,也面临诸多新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系统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找准着力点,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新思路。


农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二八现象”。长期以来,粮棉油糖四类农产品播种面积占我国农业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而这四类农产品总产值约为2万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0%。也就是说,八成的耕地贡献了两成农业产值,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巴莱特定律,即“二八现象”。

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出现,如荒漠化草原种植苜蓿、盐碱地集装箱养鱼、海洋蓝色农业、无土水培果蔬等,这些产业占用耕地少、亩均产值高,与粮棉油糖相比效益更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形成了长江上中游和赣湘桂等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晋陕甘等苹果生产优势区、东南沿海水产优势养殖带等,以及花生、茶叶、红枣等均已形成集中优势产区。

农产品生产由生产导向逐步向消费导向转变。居民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初级产品,多元、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逐渐受到青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生产已由传统的生产导向逐步向消费导向转变。


例如,受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带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安全食品的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受烘焙业需求带动,小麦在种植、加工和销售时被分为强筋、中筋、弱筋三个类型;受饲料行业和淀粉加工业需求影响,玉米的种植和加工形成了角质型、粉质型和复合型三类等。


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部分地区粮食生产由微利转为亏损,粮食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由于高库存与全球性供给过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若算上土地费用、人工费和折旧等,粮食生产几乎没有利润。


一些年轻农民认为“种粮无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选,中老年农民种地主要为口粮,中青年在家务农的主要目的是赡养父辈、照顾儿女,有的地方由于种地亏损,耕地撂荒现象常有发生。即使是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由于种粮效益过低,也不得不调减种粮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另外由于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建立等因素制约,粮食经营规模难以扩大,进而导致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难度较大,粮食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农业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下滑,农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近年来,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上涨10%左右,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趋弱。即便是竞争力最强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额增速也持续回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制约了农业发展。由于涉农信贷成本高,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产业资本支农力度不强,使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竞争优势下滑,加上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驱动力不足,以及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共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

多数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业产业安全遇到挑战。近年来,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库存攀升,造成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局面。

从2013年到2015年,谷物进口量从1458万吨增长到3271万吨,使国内玉米成为结构性过剩品种,造成储备膨胀。国内过高的粮价使粮食加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棉油糖等农产品面临同样的问题,受棉球、棉线、棉纱等棉织品进口冲击,国内棉纺企业普遍亏损。食糖和植物油的国内生产成本均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严重影响了国内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益。


目前我国已实施14个自贸协定,随着贸易标准不断提高,在我国农业竞争力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若缺乏必要保护措施,价低质优的国外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农业产业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战。


农业立体式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社会关注。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受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影响,农业污染问题已由化肥、农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污染或残留,转变为“水源—土壤—大气—生物”多方面、立体式污染。例如,大量工业污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产业损失达几十亿元。农业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农业发展亟待战略抉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稳粮”与“增收”的关系。基于农业“二八现象”,目前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只依靠增产和提价的方式来促进农民增收有相当大的难度,应遵循“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路子。



大力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向规模要效益;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向科技要效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粮食品种余缺。


加强大型粮商之间沟通,以远期合约形式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和市场价格。对于粮食生产,应按其公共品的特点,给予相应足额补贴,使种粮收益接近种植经济作物平均收益水平。


在“稳粮”的基础上,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以培优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不仅能从一产获得收入,还可以从二三产增加收入。

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互联网+”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将农民分散的个性化供给和需求积聚起来,促进农业领域分工分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



应抓住契机,通过互联网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着力解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存在的“分有余、统不足”的问题。


发展农资电商、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新型服务业态,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系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融资方案。


盘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流转。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作用,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提供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集体资产权能缺失,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较为普遍。应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特别是专业合作社,防止集体经济缺位。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通过农民入股等方式,以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发展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发展路径,从专业化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服务、创造品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经营;


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有效载体;


政府应出台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的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养经济发展带头人,为农村发展培育强劲动力。总体看,我国农村发展既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更缺乏在经济、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带头人。实践证明,凡是发展得好的乡村,大多离不开“能人”的带动。



各级政府应当出台鼓励政策,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精英、能人带动农村发展。


除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还要鼓励城市精英,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转业军人回乡发展,通过乡村投资创业,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激活农村巨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为解决农村“三留守”和“空心化”问题提供有效措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对农业资源约束和面源污染加剧的情况,各级政府应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应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生产者行为,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和问责力度。


第二,出台鼓励降低农业水土资源消耗的措施,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从源头抓起,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退耕还林还湿、修复和保护湿地和江河湖海等水域环境等。


第三,从金融税收上支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


第四,加强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参与开展多样化宣传,加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环保意识。


内容来源:求是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