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应系统开展“功能农业”研究
种植
   于晓
2019-12-10 11:41:21
[ 导读 ] “隐性饥饿”问题存在,意味着正常进食规模化生产的农副产品,不足够补充身体需要的硒、锌、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或维生素,也就是吃得不够健康。

“全球1/3人群面临矿物质锌缺乏的问题,我国居民膳食维生素摄入不足风险偏高,未来100年内全球大部分土壤硒含量将逐步降低,酸雨过程导致土壤中水溶性钙离子含量降低……”11月28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69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在PPT上展示了上述几项调查结果。本次会议以“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由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情况不容乐观。

“隐性饥饿”问题存在,意味着正常进食规模化生产的农副产品,不足够补充身体需要的硒、锌、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或维生素,也就是吃得不够健康。

“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吃得‘饱’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赵其国指出,功能农业是应对全球性“隐性饥饿”问题的中国方案。

2008年,赵其国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农业”概念。和传统农业技术主要针对作物产量需求、作物健康、养分吸收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不同,功能农业指针对人的健康需求、矿物质营养定量控制、营养高效吸收转化模型、毒害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功能农业应围绕方法体系、基础、应用及标准在内的四大体系开展研究。特别在基础研究方面,应围绕岩石-土壤-肥料-作物/动物-食品-人体,物质流传输规律与调控技术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已开展若干前期研究工作。

例如,中科院地理所雒昆利团队对华南长寿地区饮用水中元素含量特征及非长寿地区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得到人的寿命与矿物质地理分布相关的结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东丽团队发现,土壤有机质可能存在硒固定机制。

同时,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实验室主任尹雪斌介绍,成立于2008年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矿物质形态分析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微量-恒量硒代氨基酸形态分析,并在南方水稻、旱区作物等开展了立体精准给肥的试验研究。

与会专家看来,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功能农业这一新学科的体系雏形。“未来,如何搭建功能农业学科框架,提炼哪些关键科学问题,如何紧密结合创新链和产业链,政策需求如何推动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尹雪斌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