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研究】从农业1.0到农业4.0
种植
  
2020-08-28 06:46:43
[ 导读 ] 从农业1.0到农业4.0,发展的机遇是不同的。

什么叫农业1.0?

西方人搞殖民化,占领了几块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以及部分非洲大陆,西方人用西方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这几个大陆(也就是通过殖民占领的大陆)推行大种植园和大农场。所以,农业1.0是殖民化的结果,发展出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农场。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生产原材料,所以,可以叫做农业一产化的规模经济,以推行大农场为主。中国很多学农的人在教科书上学到的都是要推行规模经济,集约化大生产。错了,那个模式只能在殖民地条件下才有。

比如大家学美国农业,你们知道不知道美国的原住民占美国现在3亿多人口的百分之多少?恐怕没人知道,因为我们的教科书刻意忽略了这些重要的数据。美国的原住民现在只剩下2%。在哪儿呢?在亚利桑那沙漠地带的保留区里。原住民没有权益,所以美国的大农场全部是由外来的白人当农场主,所以他叫farmer。你们是什么?你们跟我一样都叫做亚洲原住民,我们原住民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多少?100%。你想学美国吗?先把原住民减到2%,就搞得了美国的大农场。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能你们现在还未必能马上转过弯来,我们是原住民,我们没有被外来殖民者消灭到只剩下2%。

在亚洲的原住民大陆上,找不到大农场国家。

印度也是原住民,小农,有点地主而已。

日本是单一大和民族的原住民,日本到现在为止高度现代化、高度工业化、高度城市化,但日本还是小农经济,平均小农规模2公顷到3公顷,就是“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然,日本犁地不是用牛,是拖拉机,但日本还是小农经济。

韩国,包括中国台湾,都比我们现在的现代化程度高,请问他们有大农业吗?

越南有大农业吗?

凡是原住民国家,几乎都找不到我们脑子里想的那个农业1.0版的大农业。

实际上,大农场只在殖民地条件下才有。

这个道理本来是常识。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学殖民化的大农场,好了,我告诉你亚洲只有一个岛屿国家有大农场,就是被西方人殖民化长达400年的菲律宾。但是如果你到菲律宾去考察,你会发现菲律宾的大农场没有哪个农场主是菲律宾的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是西方人。为什么?因为殖民地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殖民地的总督是由欧洲派来的,他只向外来殖民者发土地证,原住民不被承认为人类。

所以,别指望着在中国这种原住民国家推行农业1.0版的大规模集约化农业,做不到。

所以,农业1.0对密云县要我说就彻底别想,要放弃那个想象。无论谁来,给你们讲说我要弄多少地,我要搞什么大规模的建设,千万别信这套,搞不得;搞了,一定是矛盾重重。

那么农业2.0是什么?

我们地处山区,2.0版的农业跟我们有关吗?

可能有关,但是对不起,这个机遇也不是我们的。

2.0版农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叫做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中国现在则是农业产业化,要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形成农业的收益。二产化的农业应该叫农业2.0。这不仅在大多数国家都属于亏损的;并且在欧洲一些国家和在日本,二产化农业因严重污染,造成对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因而正处在退出阶段。中国现在强调的农业产业化,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指农业二产化,拉长产业链,可能产生一些收益,但即使在美国,这个收益能留在农民手里的一般不到10%。在中国,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得到的收益恐怕8%都达不到。

所以,二产化农业对我们来说,也仍然值得掂量掂量,特别是在山区。

那我们现在的条件适合什么?

作为山区的地方政府,无论是镇一级的官员,还是村一级的干部,我们要考虑的恰恰是三产化,就是农业3.0;和进一步的农业4.0。

农业3.0是什么呢?

其实无外乎就是把农业和第三产业结合。

第三产业包括什么?首先是景观。不要轻易地破坏我们的山区景观,要保持山清水秀,就有了发展景观农业的条件。

说到这儿,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意大利,住在一个小农场里,农场有夫妇两人。头一天,刚一见面就看这个男主人在那儿唠叨。因为男主人说的是意大利语,女主人能讲英语,我就问女主人,怎么回事?她就给我解释,说他们家有半公顷的葡萄老了,她想把葡萄砍了种樱桃,说你们中国人喜欢吃樱桃,我们将来说不定能给你们出口,说另外你们喜欢樱桃木地板,我这樱桃果卖不了多少钱,但我这树长大了还能给你们卖樱桃木。当然,这也是半开玩笑说的。女主人想调整结构,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得调整结构,得集约化,得成片种植,但是他们却被意大利地方政府的法律禁止。为什么?政府说你们就得插着花种,种点小麦,种点牧草,种点葡萄,种点橄榄,种点花,种点果,为啥呢?这叫做景观农业。地方政府说,得从大局出发,那些城里人来了他不得看我这儿四季有景啊?只有插花种植,才能四季都有景观,如果你改成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我这只有一季的景,另外三季游客不来了,我就没收入。

所以,什么叫做景观农业?农业3.0首先就是山区景观不要破坏。

假如你们把路两边的多元化的树木植被全砍了搞成统一绿化,如果再统一规划乡村建筑都变成了现代化农宅,一排房子全一个样,走进一个镇,哪个村都一个样,城里人还来吗?没景观了。

所以,景观农业一定要和各地自然资源条件高度结合。这就意味着你把自然资源变成了景观农业资产。自然资源多大啊。大家一定想清楚,不要被那些外来资本把我们的景观破坏,尤其不要想着还可以搞农业2.0,或者农业1.0,不对。你们现在的条件最合适的应该是农业3.0,而农业3.0的第一条,就是自然资源条件跟景观农业密切结合。

浙江有一个县叫安吉县,安吉县的县委书记很聪明,他说我是山区,GDP肯定不能跟人家比,那还能比什么?比资源环境,比景观条件。就要求到这儿来修路,不能修直,他这个政策跟意大利是一样的,你只有让车绕着弯开,山区啊,你别把路裁弯取直,就不搞那种大宽马路,你才能让这些开车的人走到那些景观比较好的地方。给他留一个小停车场让他照相,他在这儿滞留的时间越长,他就得在这儿吃饭,对不对?如果在这儿吃饭就变成农家乐了,如果在这儿住宿呢,那你就要有住宿费了,那就可以实现成倍地增加消费的愿望。如果我们搞工业化,那你就要把道路裁弯取直,让他一下过去,还会有消费吗?

我们怎么才能增加消费呢?山区农村自己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得靠外来的人消费。人家来消费我们的景观。如果景观被破坏了,资源被破坏了,就没有外来人口到这来消费的可能。

所以提醒各位村官,各位镇官,切不可为了追求招商引资让他们把我们的最美的景观占有了,那我们就完了,根本没法共享了,这个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接着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有人气。

为什么要有人气呢?因为景观好了,下一步就是休闲旅游农业潜力是非常大的。一直以来,都有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协会跟我们联系,说在中国能不能找到农业休闲旅游的点,我们组织欧洲游客来,因为欧洲游客已经把欧洲的休闲旅游农业消费够了,他们非常想到亚洲来,特别是到中国来看看有没有对接欧洲休闲旅游的点。这需要什么?需要我们保留乡土文化。人家来了以后,如果没有乡土的建筑艺术,没有你们的传统文化,人怎么能待得住呢?人家来就是要找密云山区有什么特点,你的乡土社会文化,为啥平原地区庙门一律朝南,而山区这个庙朝北?你总得有点能跟人家讲的故事,得有题材。啥叫休闲旅游农业?你现在拿什么去把城里人给吸引来?没人气,就没消费,我们是不可能靠北庄镇自己这点人口来增加消费拉动增长的,那个梦是做不得的。

你们怎么能把城里人吸引来呢?有多种方式。

密云县有一个镇,有一批城里边来的学生在那儿办了一个书院,来的人络绎不绝,就聚集了人气。这地方就有题材,有题材就有知名度,有知名度有什么呢?广告嘛,宣传嘛,不用你去打广告。所以,如果城里的那些学生、那些下乡支农的人愿意在我们这儿搞点什么社区建设、妇女建设、老年建设等,所有这些事儿千万别当坏事,只要来了就好,就怕不来,想尽办法吸引他们来,以各种名义吸引他们来,来了就都是题材,有题材就有休闲旅游农业,甚至进而发展到养生农业。到了养生农业阶段,山水就值钱了,为啥呢?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个例子。

江苏南京附近有个高淳县,高淳县拿了一个“慢城”题材。

大家听说过慢城吗?世界上有一个慢城协会,也是意大利人搞的,意大利人搞了慢食协会,搞了慢城协会,还得搞慢生活。工业化时代讲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三产化时代、生态文明时代,我们讲绿色、可持续。于是,慢城就是个概念,慢生活也是个概念,慢食还是个概念。

那,城里人到这儿来干什么?他消费你的什么?

当你变成养生农业的时候,他来了要吃你的有机产品,洗胃;喝你的山泉清水,洗血;呼吸你山间的空气,洗肺;在山区养生,洗心。请问洗血多少钱?洗心多少钱?能算账吗?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够创新?这就是创新。立足现有资源创新。

这时候政府就要发挥作用,要协调,要改变大家的认识,不能按照一产化农业——农业1.0的思维。农业2.0与你无关,3.0与你高度相关,但如果没创新,没协调,没共享,也没对城里人开放,这个绿色经济就难以发展。

怎么才能让城里人下乡?打个比方,有名人来就是题材。在墨西哥的一个原来的矿业城市,因为矿采完了,矿区废弃了,这城就衰败了。那么,他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把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研讨会请来了,在这儿开了一个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小说的研讨会。从这儿以后,这个矿业资源枯竭城市对外宣传的题材就是《堂吉诃德》。不论塞万提斯还是《堂吉诃德》,跟它有半毛钱关系吗?没有。但这个城市所有的纪念品、旅游冰箱贴什么的,都是堂吉诃德。其实都是想尽办法改三产。吸引大家来到这儿来看旧矿井。

我们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和山区环境条件,不把绿色作为创新的指导思想,不把协调作为工作的主轴,那是我们失职。所以,结合五中全会的关键词,看看我们现在情况,下一步要瞄准绿色,狠抓创新,以协调为手段,实现共享。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几个重要的事情,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农业一产化造成大规模立体污染,在经济上有客观必然性。那我们再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搞农业二产化,就意味着更严重的污染,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那样三产化农业就没法搞,所以农业二产化我们搞不得。为什么欧洲、日本都在逐渐退出农业2.0?退出的原因是污染过于严重。

所以,切不可招商引资,我们要搞的是小农的农户、村庄的文化,要使在地化资源得以绿色开发,要用这套东西。

我们再往下看瑞士。瑞士的市民在郊区有他们的小块地,这一小块地多少呢?大概就是半公顷,甚至更小,允许他们在这儿搭个棚子,或者搭个小房,干吗呢?放放工具,还可以安放张床休息休息。这种对市民出租的郊区农业在欧洲国家、日本、韩国比比皆是,我们能不能搞成这样?那就意味着聚人气了。

那我们要靠什么呢?靠在地化的品种注册本地化标志,什么东西是最适合本土的?这个品质到底好在哪儿?是富硒,还是富什么,他到底产生健康作用是什么?要把这套东西作为绿色的主题思想、作为题材,才能有吸引人来养生的条件。那好了,把最能够产生这种作用的生产本地化产品的土地变成什么呢?变成对市民出租的土地,一年一收租,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就是稳定的,外来的消费肯定比本地人要高得多,因此你们的消费就上去了。

山区什么东西是最值钱的?

请看这个石片片的门,木板房,这是位于山区的四星级酒店,为啥四星级呢?推开门就是山区景观。我在德国被人家请去做交流,特意安排我到乡村住这种四星级,早晨推开木窗,牛在你的窗下吃草,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城里人高度紧张,得精神疾病的比比皆是,他怎么洗心呢?他得到乡村来住几天。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要休假,休假上哪儿去?到乡村去,而不是在城里住宾馆,乡村的四星级宾馆就是因为你有景观。什么叫做景观农业?就是因为你有了景观,你的农业才值钱,这个道理一定要跟大家反复强调。

中国社会是个什么社会?是个稳态社会,什么叫做稳态社会呢?因为给大家分了地,所以中国60%的底层社会人口是小土地所有者,他只是现金收入能力低。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我们产生了一批中等收入群体。现在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占总人口的30%以上。30%什么概念?中国13亿人,现在13.6亿人,30%是多少?5个亿左右。是美国中产阶级总量的2倍半,是欧洲中产阶级的2倍,世界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在中国。这些人要求个性化、定制化,这时候,如果我们把农业4.0搬进来,我们就等于超前发展了。

什么叫农业4.0?

“互联网+”加什么?

农业4.0需要与互联网这个工具密切结合,加题材、景观、本地化标志、休闲旅游等。由此,把“互联网+”搬进来,推进的就是农业4.0了。

这个工具和谁结合了呢?和那些天天泡在网上的城市中产阶级结合。

北京是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占50%以上的城市。据统计,北京本地户籍人口现在是1000多万,加上那些没被统计进来的有2000多万。如果只按统计的本地户籍人口1000多万人算,北京是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超过50%以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京至少有600万到700万的中产阶级,这些人是未来我们发展农业4.0,城里的中等收入群体都想下乡,如果你们这儿不把房子搞成千篇一律,我说不定就愿意到这儿来长租一院。夏天来了,冬天就找个人帮我看着,有的是余钱,根本不是资本不足,现在是资本过剩,大量的钱压在城里人手里,用不出去了。

这个趋势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在欧洲开始发生,到我们这儿是进入新世纪开始发生。

如果不善于保护好自己本地的资源性资产,如果全都按照城里那样全搞成钢筋水泥,对城市人有没有吸引力?我为什么不找别的村,那个村还保留了原来的文化,还有原来带有乡土气息的社会风貌,能完全改变我在城里的那种感觉,我得找这种地方。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在找不到消费的地方,而我们又把自己破坏得很严重,我们等于拒绝了这部分能够支付消费的人,我们把他们拒在门外了。所以我提醒各位,特别是村里来的朋友们,千万保护好你村里原来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你们原有的景观,做成宣传片,利用“互联网+”这个手段,你们把它放到网上,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中国跟欧洲结合成立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我们在这个组织下面又成立了“乡村发展专委会”,这儿有一大批专家,都是致力于乡村设计的。要保持绿色,保持多样性,千万不能搞单一的、统一的干法,那还是工业文明的思维,而不是生态文明的思维。所以,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大家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资源环境形成景观,如何以景观来构成吸引外部到我们这儿休闲旅游甚至是养生的条件;如何把这些做成题材,特别是借鉴一些国际题材,我们说的“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到这儿来别着急,你慢慢来,你就能养生了。我们给他的那个消费题材叫“四洗”,即洗胃、洗肺、洗血、洗心。

结合以上讲农业3.0的“三产化农业”,打造未来我们农业4.0版的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要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态化。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6年1期

作者:温铁军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