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研究】做农业,这几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你必须知道
种植
  
2021-11-09 20:46:24
[ 导读 ] 一定要知道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民以食为天就决定了我国农业还需要大力发展。而在农业技术的日益进步下,生态农业的概念也被广泛提出及运用。虽然生态农业尚面临诸多困境,但不少企业或个人通过创新,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01

实现零废弃生态农业

“天津模式”破土而出

农业浪费巨大,数字难以想象,农业有机垃圾每亩地每年超过2万斤,几乎相当于每年农作物产量。曾经有位美国的农业专家这样描述中国,中国的农业废弃物一旦利用起来,完全可以不再需要化肥。

“零废弃生态农业”,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物、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得到资源化应用,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在全国创造了“天津模式”--农家肥随水施肥的新技术。这是至今在全国领先的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农家肥因为恶臭味道大,烧根、难溶于水,因此恶臭的鸡粪、猪粪、秸秆几乎不可能实现随水施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提高,农民用不起劳动力,很少施撒农家肥,更由于恶臭的没完全分解的农家肥,往往造成农家肥烧根和引起土传病虫害等原因,农民宁愿使用高价的化肥。造成我国蔬菜、粮食价格成本逐年增加。天津“新农村”项目中大力使用生物催化技术,利用酶催化剂,将农田废弃物经生物催化后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让本来寸草不长的宅基地和盐碱地变为良田,而成本却只有化肥的三分之一。

02

用生态创造全新“巴比伦”

空中农业,打造都市新奇观

千百年来前,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为人们抒写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中小城镇的增多,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而现代城市的扩建使高层建筑大批崛起。面对这一现实,农艺师和建筑师们提出了屋顶绿化和无土栽培的新措施。学者们把这种在楼顶种植农作物的新技术称为“空中农业”。

空中农业由来已久,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把它提高到重要日程上来。1959年,美国的一位园林建筑师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实施空中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位园林建筑师是在一座六层楼的顶上建造了一个空中花园,其方法是先在屋顶的地面作了防水渗透处理,上敷薄层土壤,然后配置树木、花草。有曲折的甬道穿行其间,并设有靠椅、小凳供人休息,全园面积1.2公顷,置景虽不算奇特,却给人以启示,此后屋顶绿化便在不少国家实施。我国一些城市也进行了这一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从空中花园向空中菜园发展。

近年来,农艺师、园艺师们采用了锯末代替土壤基质的栽培方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锯末不仅质轻价廉,取材方便,还具有松软透气、吸水保墒的良好性能,其中还含有供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微量元素。重庆市在一些楼顶上造锯末田,种植蔬菜瓜果,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检测显示,经过绿化的楼顶房间的室内温度冬天升高3℃~5℃,夏天降低3℃~5℃。

03

农业迪士尼走进生活

鱼菜共生模式成美景

北京农业嘉年华融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多功能于一体,不仅集中展示了很多新奇特的农业技术,而且注重体现着生态环保和绿色循环的理念。例如,在紫蔬探秘馆就又有着这样一出将生态农业与艺术巧妙结合奇美的景观。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可以通过这项鱼菜共生技术来实现了。鱼缸和鱼缸上的蔬菜种植管道,构成了鱼菜共生的平台,这项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一项新技术。鱼的代谢物在水中被微生物分解之后,可以循环到上边供给蔬菜所需的养分,而蔬菜的分解物也可以供给下边的鱼使用。把水产养殖和生态种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了科学的协同共生,养鱼不用换水,不用担心水质,种菜不用施肥,也可以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了和谐的生态和谐关系。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业种植上,而且也可以走进生活中,成为现代家居中的一景。

04

当生态农业遇上工业

白色农业,雏形渐显

“生态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它包括生物工程中的“发酵工程”以及“酶工程”。“白色农业”的生产环境要求高度洁净,其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由于“白色农业”是在工厂里生产的,操作者在生产车间里必须穿白色工作服和戴工作帽,故形象地称之为“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的产品包括: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和兽药、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微生物医用保健品及药品等。

专家们在论证这种生态农业新模式时指出:“白色农业”在我国推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把“人畜共粮”调整为“人畜分粮”。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主要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畜共粮”,传统体制造成的人畜争粮矛盾不断激化。而发展白色农业将人畜共粮的传统调整为“人畜分粮”的农业新模式,可极大地缓解粮食紧缺问题。

05

生态庄园经济模式

“空心村”变成“新庄园”

生态庄园经济是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可行之路。从经济性质上看,它属于民营经济。投资主体大都为民营企业,还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个人,权益清晰,主体明确。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属于规模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从生产流程上看,它属于循环经济。通过种、养、加工等环节,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庄园经济实现了“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空心村”变成“新庄园”,使闲置的资源、资产变成赚钱的资本,使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2012年,榆次生态庄园经济吸引民间资本达10.5亿元,相当于当年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30多倍。近年来,左权、榆次两地生态庄园经济已累计投入林业开发资金3.6亿元,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15.07万亩,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庄园经济,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促进了城镇发展,形成了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

生态庄园经济是以工补农的有效实现形式。现代农业要靠资本来武装。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最大的制约瓶颈是资金。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庄园经济通过合理有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业领域,架起了资本下乡的通道,搭建了工商企业转型发展的载体,使以工补农有了可行的实现形式。

06

茶园养鸡生态农业

循环模式的新探索

茶叶,作为一种多年生的四季常绿树种,对于保持水土,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有着显著的生态保护功能。茶叶作为世界四大饮料之一,其初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在生物医药及保健食品领域得以广泛运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茶园生态养鸡重在营建茶树—鸡食茶园虫草—鸡粪肥园养树滋草—树荫为鸡避雨挡风遮日的生态链,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禽产品和有机茶。利用茶园进行生态养殖,生产优质无公害肉鸡,鸡粪作为茶园肥料,鸡在茶园捕食虫食草,生态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 茶园养鸡,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推广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亩平成龄茶园载鸡量最好以20—25只为宜,过少不划算,过多食源有限;

二、要选择鸡子良种,无论是蛋鸡和肉鸡,要选择适宜散养且温顺、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三、注意防止天敌危害,除在茶园建立隔离防护网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驱赶或捕杀黄鼠 狼、老鸦、老鼠等天敌,在茶园饲养一定的象鹅这样的大型动物,吓阻天敌,减少危害损失;

四、有机茶园必须按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施用化学农药或生物激素,确保有机产品品质。

07

青山常绿、小河流水丘

陵山区梯田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做法是: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这种模式合理地把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与坡地利用结合起来,恢复和建设了山区生态环境,发展了当地农村经济。等高环形种植带作物种类的选择因纬度和海拔高度而异,关键是作物必须适应当地条件,并且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例如,在半干旱区,选择耐旱力强的沙棘、柠条、仁用杏等经济作物建立水土保持作物条带等。另外,要注意在环形条带间穿播布置不同收获期的作物类型,以便使坡地终年保存可阻拦水土流失的覆盖作物等高条带。建设坚固的地埂和地埂植物篱,也是强化水土保持的常用措施。云南哈尼族梯田历数千年不衰也证实了生态型梯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08

千户传奇生态农场

台湾休闲生态农业样板

台湾的生态农业在全国闻名,当地的蔬菜、水果受到嘉兴人的欢迎。台湾的休闲生态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生态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初具规模特色,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乡村夜宿、旅游胜地等几种类型。

台湾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这就有了客源的保证。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拥有近80家乡村民宿,依托这些民宿,乡里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桂花小巷开发成特色旅游街,带动了客家特色餐饮、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在体验不同的农家风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兰县也形成了梗坊休闲农业区、北关休闲农业区等区域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区域特色;区域内部各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了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