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种植
  
2022-12-02 19:33:37
[ 导读 ] 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设施园艺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古文奇字》中记载“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沟谷中温处,瓜实成”。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此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汉书补遗》中的《循吏传》、唐朝(公元618—907年)王建的诗中、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祯《农书》、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懋《学圃杂疏》等均有设施蔬菜栽培的记载,而且明朝北京地区已有黄瓜加温温室早熟栽培。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主要继承了唐宋元明各朝设施园艺技术,产品主要供养皇家贵族富商,故发展缓慢。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设施园艺有所发展,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规模有限(安志信等,1990;李天来,2011)。尽管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历史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快速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40年。

01

中国设施园艺60年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中国大陆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园艺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0世纪50年代,总结传统设施园艺生产经验,推进了风障、阳畦、加温单屋面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1954—1955年农业部组织全国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20余人,对北京市郊区设施蔬菜栽培进行了深入调查总结,并出版了北京市郊区《阳畦蔬菜栽培》《温室蔬菜栽培》等调查报告专著,推进了全国城市郊区以及特产区的设施园艺研究,为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阳畦、温室蔬菜生产在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迅速发展,对冬春淡季蔬菜供应起到了一定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重点开展了单屋面土温室改良和塑料薄膜大中小棚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推动了这些类型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刘步洲和陈端生,1989)。50年代末改造了一面坡加温土温室,研发出北京改良式温室、鞍山两折式温室、三折式温室、立窗式温室等单屋面加温温室,主要用于早春育苗和秋延后栽培;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农用聚氯乙烯(PVC)薄膜,并在小拱棚蔬菜早熟栽培试验中应用获得成功,此后上海和北京的塑料化工厂开始生产农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PE)薄膜。60年代初,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塑料中小拱棚、阳畦早春育苗和蔬菜春提早栽培快速发展。1965年长春市英俊公社福利大队建造了中国大陆第一栋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此后竹木结构、竹木水泥混合结构大棚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快速发展。到60年代末,中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初步形成了由简易覆盖畦、风障畦、阳畦、大中小拱棚、单屋面温室所构成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开展蔬菜育苗和春提早、秋延后栽培,为调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发挥了较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重点开展了改良阳畦、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普通日光温室、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技术研究,探索了连栋玻璃温室生产技术,推动了设施园艺的全面发展(刘步洲和陈端生,1989)。70年代初,改良了阳畦,进一步完善了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技术,特别是1975、1976和1978年农业部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一、二、三次全国塑料大棚生产科研协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全国各地塑料大棚构造、性能以及蔬菜栽培技术等科研成果,推动了改良阳畦和大中小棚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1980年全国大中小棚面积约6667公顷,形成了中国塑料薄膜拱棚蔬菜生产的第一次发展高潮。1980年北京塑料研究所首先研制出低密度聚乙烯农膜(LDPE);同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设计出国产组装式镀锌管架大棚,其“农用塑料棚装配式钢管骨架”1984年确定为国家标准,促进了推广应用;1985年全国大中小棚约33335公顷,1988年增加到10.87万公顷,由此形成了中国塑料薄膜拱棚蔬菜生产的第2次发展高潮。另一方面,1977年北京市玉渊潭公社建成2公顷中国大陆第一栋钢结构连栋玻璃温室,1979—1987年北京、哈尔滨、上海、深圳、乌鲁木齐等地先后从日本、荷兰、保加利亚、美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引进19公顷连栋玻璃温室或塑料温室,60%用于蔬菜生产,40%用于花卉生产,形成了中国第1次引进连栋温室的高潮,但这类连栋温室蔬菜生产成本高,效益差,生产难以为继;这一时期还开展了蔬菜育苗技术改革和无土栽培研究。1978年从日本引进了高压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地膜覆盖机具及地膜覆盖新技术,1979年开始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地区粮、棉、油、菜等40多种作物上试验示范和推广,早熟增产效果显著。80年代初,辽宁省海城和瓦房店等地农民在自家庭院建造了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物的棚室,冬季不加温生产蔬菜获得成功;此后沈阳农业大学专家会同海城市农业技术人员在感王镇总结了这种棚室类型,并于80年代中期在农用耕地上建造应用,被称之为“感王式”日光温室,这是最早的普通日光温室类型;在此基础上,按冬至日中午合理采光理论研制出海城式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生产配套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同时瓦房店农民设计建造了瓦房店琴弦式(悬索式)日光温室;80年代末鞍山市园艺所研制出鞍Ⅱ型节能日光温室,由此已研制出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的基本类型,其中海城式和鞍Ⅱ型节能日光温室夜间最大室内外温差25℃,开创了最低气温–20℃以上地区不加温冬季生产黄瓜的先例,实现了黄瓜+韭菜年产量15.0万kg/公顷,是温室蔬菜生产史上的重大突破,令世人瞩目。中国一些省市区和大城市制订了设施园艺发展规划(1986—1990),并拓展到果树、花卉和食用菌等作物,促进了设施园艺的全面发展(谷元昌和肖韵琴,1983)。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进一步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开发了遮阳避雨棚、连栋塑料大棚,又一次引进国外连栋温室,促进了设施园艺的整体提升(李天来,2005,2011;李天来等,2006)。90年代初,进一步优化了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栽培技术,实现了番茄和黄瓜最高年产量22.5万kg/公顷;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经引进和改造,研发出适于当地的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类型。一些地区制订了设施园艺发展规划(1990—2000年),并编写《中国设施园艺的现状及2000年的发展》。1996—2000年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团队按照冬至日合理采光区段理论又研制成功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及蔬菜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使夜间室内外最大温差提高到30℃,实现了最低气温–25℃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番茄和黄瓜最高年产量30.0万kg/公顷;此后山东、河北、陕西、内蒙古、江苏、河南等地研制出适于当地的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类型。2007年创新了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理论与方法,按照冬至日合理太阳能截获理论又研制成功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使夜间室内外最大温差进一步提高到35℃,实现了最低气温–28℃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最高年产番茄和黄瓜37.5万kg/公顷。日光温室自1983年开始发展,至1990年仅有2.2万公顷,2000年发展到38万公顷,2010年发展到80余万公顷。日光温室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中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1996—2000年,一些地区第二次兴起了引进国外连栋温室的高潮,4年间从荷兰、法国、西班牙、以色列、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引进了201.6公顷,并引进了外遮阳、内覆盖、水帘降温、滚动苗床、行走式喷水车、行走式采摘车、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水培系统等配套设备,还引进了配套品种及专家管理系统,有的地方聘用了国外专家。但这些连栋温室除少数生产花卉的之外,生产蔬菜的绝大多数难以为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中国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自行设计建造了一批连栋温室。另外,90年代后,研制出遮阳避雨棚、各种类型单栋和连栋塑料大棚,进一步促进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1995年全国大中塑料拱棚仅有18.7万公顷,2000年发展到近70万公顷,5年增加了2.7倍;2010年,发展到150多万公顷,15年间增加了近8倍。

2010年以来,开展了现代节能日光温室、节能塑料大棚研究,引进和研制了超大型连栋玻璃温室,探索了植物工厂生产技术,开发了宜机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设施园艺生产水平(郭世荣等,2012;孙锦等,2019)。持续优化了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实现了最低气温–28℃以上地区番茄和黄瓜年最高产45.0万kg/公顷的突破;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规划(2015—2020)》;开展了节能日光温室装配化、环境调控自动化和物联网化、作物生产宜机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技术创新,提升了节能日光温室环境调控能力和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研发了宜机化保温塑料大棚;引进和自行设计建造了一批7~30公顷的超大型连栋温室,但这种温室难以取得生产效益。探索并展示了植物工厂生产技术,开发了农机农艺融合的宜机化设施蔬菜栽培模式与技术。

02

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成就

1、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成就

60年来,中国设施园艺快速发展,特别是近40年(图1)。截至2022年中国设施园艺总面积280多万公顷亩,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日光温室81万公顷(占29%),大中棚152万公顷(占53%),大型连栋温室1.8万公顷(占0.6%),小拱棚51万公顷(占17.4%)。在这些设施中,蔬菜(含食用菌)、果树和花卉种植面积分别占81%、11%和7%。设施种植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李天来,2005;郭世荣等,2012;刘凤之等,2021)。

(1)解决了中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丰富了水果和花卉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北方冬淡季蔬菜市场以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耐贮蔬菜为主,南方夏淡季蔬菜市场以叶菜为主,蔬菜市场是“要啥没啥”;随着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蔬菜供应得到显著改善,目前设施蔬菜(含设施食用菌)生产面积近234万公顷,年产量2.65亿t,占蔬菜食用菌总生产量的1/3,占商品菜50%以上,年人均近190kg,实现了一年四季“要啥有啥”,很好地解决了蔬菜和食用菌周年均衡供应问题;核果类、浆果类、热带果树等不耐贮运果树以及西瓜甜瓜的设施生产,丰富了周年果盘子,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瓜甜瓜年产量近0.5亿t,年人均35kg,丰富了不耐贮运瓜果的市场供应;设施花卉发展迅猛,面积已达近20万公顷,满足了人们对高档花卉的需求,美化了家庭环境。

(2)促进了农民增收,助力了脱贫攻坚

目前中国设施园艺产业产值超过1.4万亿元,占园艺总产值2/5以上,占农业总产值1/4以上,占农牧渔业总产值1/8以上,用不足3%的耕地生产出种植业总产值25.3%的产品,其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是露地园艺作物的4~5倍。据测算,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设施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年收入贡献额超过1万元,占比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90%,实现了“一亩棚菜二十亩粮”的高效益,一棚蔬菜、一棚食用菌当年可脱贫,成为稳定农民增收和助力脱贫的支柱产业。

(3)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设施园艺产业需要建材、薄膜、肥料、农药、种苗、环境控制设备、小型农业机械和贮运等产业的支撑,因此它的发展也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估算年产值达450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0万个以上;同时设施园艺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岗位可比大田作物增加15倍以上,比露地园艺生产增加4倍以上。目前估算设施园艺产业可提供就业岗位7000万个以上。

(4)拓展了作物种植时空、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设施园艺实现了非耕地和冬闲耕地的高效利用,使一些荒坡、戈壁、荒滩变成了园艺作物周年高效生产的高效田,寒冷地区复种指数提高一倍,加之设施园艺作物的高产效应,可节省园艺作物优质用地200万公顷以上;设施园艺作物的节水灌溉,可实现生产1万kg果菜耗水200t的节水目标,较露地蔬菜节水50%以上;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和肥料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的高效益。

(5)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减轻了环境污染

中国以不加温节能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避免了加温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CO2过量排放问题,据估算:80万公顷日光温室较连栋玻璃温室每年可节煤7.8亿t以上,约占全国煤炭消耗量的1/6,减排CO215亿t以上,显著减少了环境污染。

总之,设施种植业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产业,已经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设施园艺科技发展的成就

(1)设施园艺科研项目逐年增多

20世纪80年代以前,设施园艺领域极少有纵向科研课题。“六五”和“七五”期间农业部设立了塑料大棚方面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123”工程海城试点县建设中设立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研究课题,当时地方政府设立的设施园艺方面科研课题极少。“八五”期间农业部设立了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包括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日光温室结构设计及蔬菜栽培等课题;同时设立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推广项目。“九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在辽宁、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实施;各省均增加了设施园艺方面科技创新项目。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在设施园艺方面不仅设立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还设立了“863”项目和“973”项目。“十三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设施园艺减肥减药、设施果实类蔬菜高产生理基础、设施生产关键技术、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等项目。此外,这一期间设施园艺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科技部立项资助科技项目(包括“863”、“97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国家星火计划、科技基础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推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总经费近4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科技项目总经费2.2655亿元(表1);农业农村部立项资助科技项目(包括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专项、“948”计划、农业部跨越计划等)总经费约2.8亿元;各省市自治区立项资助科技项目总经费超3.7亿元。这些项目为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 科技成果效益显著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截至2021年,设施园艺领域获得国家级奖励22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获得部级各类科技奖励23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获得省级各类科技奖励356项,其中一等奖41项、二等奖121项、三等奖194项(表2)。这些奖励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前设施园艺领域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0万余篇;在SCI收录外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约2400余篇。研究涉及的设施主要集中于日光温室、温室与大棚,研究的作物种类集中于番茄、黄瓜等,研究的方向集中于产量与品质。中国设施园艺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大体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数量缓慢增加阶段,年发文量80年代初仅为70余篇,1986年上升到370余篇,1993年上升到500余篇;第2阶段是1993年至2014年的数量激增阶段,年发文量从1993年的500余篇增加到2014年的6000余篇;第3阶段是2015年至今的质量提升阶段,虽然论文总数量有所回落,但质量快速提升。

获得的授权专利:中国知网中收录的设施园艺领域国家专利共126923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3945件,发明专利72978件。从趋势上看,2008年后专利数增加较快,其中发明专利涉及的主要关键词为:种植方法(6930)、栽培方法(4613)、支撑杆(2558)、支撑架(2333)、连接杆(1661)、制备方法(1638)、繁殖器官(1616)、培育方法(1553)、温室大棚(1528)、嫁接材料(1418)、控制器(1379)、固定杆(1359)、支撑板(1206)、营养土(1173)、种植槽(1163)、日光温室(1157)、营养液(1138)、培养料(1075)、育苗方法(994)、遮阳网(983)、伸缩杆(980)等。

育成的设施专用品种:21世纪以前,极少有中国自主育成的设施专用园艺作物品种。进入21世纪之后,已经育成一批设施专用园艺作物品种。2002年至今,中国与设施种植相关的主要园艺作物育成品种(不区分露地/设施)大体为:番茄3363个、辣椒5661个、茄子194个、甜瓜2426个、西瓜3675个、黄瓜2085个、樱桃41个、草莓292个、食用菌109个(图2)。

(3)主要创新成就

60年来,中国园艺设施装备及环境调控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传统风障畦、阳畦、土温室等简易设施和引进国外先进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走出一条低成本节能高效的中国特色设施园艺发展之路,成效显著(张福墁,2002;喻景权,2011)。

温室装备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改造了传统土温室,研制出北京改良式、鞍山式等单屋面加温温室,实现了春季蔬菜的提早育苗和秋延后生产;80年代研制出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开创了夜间最低气温–20℃以上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的先例;9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将喜温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1个纬度;本世纪前10年研制出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又将喜温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1个纬度;2010年以来,进一步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初步研制出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使温室性能和宜机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又将喜温果菜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1个纬度。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栋连栋玻璃温室;20世纪90年代,在引进国外连栋温室的基础上,研制出塑料薄膜连栋温室,并于本世纪初研制出连栋玻璃温室;此后研制出植物工厂配套设施设备,充分展示了设施园艺的生产能力及水平。

塑料大棚研制: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竹木结构、竹木混泥土混合结构塑料大棚,实现了提和延后各1个月生产蔬菜的效果;70年代研制出钢骨架塑料大棚,80年代研制出管架装配式塑料大棚,90年代研制出遮阳防雨大棚和连栋塑料大棚,进一步提高了大棚的性能,增强了生产能力;本世纪以来进一步优化了单栋和连栋塑料大棚结构,并研制出大跨度塑料大棚及节能塑料大棚,提高了大棚抗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延长了作物种植期,提高了宜机化水平。

设施配套装备研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研制出各种类型环境调控装备。90年代研制出动卷帘机、手动卷膜器、临时加温热风炉等环境调控设备;本世纪前10年研制出水肥一体化系统、电动卷膜器、遮阳系统、内保温系统、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最近10年,研制出主动蓄热系统、人工补光系统、CO2施肥系统、浅层地热交换系统、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物联网管理系统等,提升了设园艺现代化水平。

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设施园艺作物专用品种,设施内种植的品种均是从露地品种中筛选出来的。随着设施园艺的发展,90年代后中国开展了设施专用品种研究。自90年代初,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种子商家纷纷进入中国设施蔬菜种子市场,这一时期中国设施蔬菜许多品种换成了国外品种。本世纪初,经过近10年众多育种工作者的努力,陆续推出一批中国自主的设施专用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芦、甜瓜、油桃、樱桃、草莓等品种,这些品种基本适合中国设施栽培。另外,还选育出一些特殊抗性砧木品种,如抗线虫病和抗盐能力强的黄瓜、番茄砧木等,极大地增强了中国设施园艺作物抗逆生产能力。但中国设施园艺作物专用品种选育起步晚,许多品种与国外优良品种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今后不懈努力。

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综合防控:随着设施蔬菜发展年限增长,土壤障碍发生越来越重。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施蔬菜土壤障碍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主要由不合理施肥和作物连作双重因素所导致,甚至不合理施肥因素已经超过作物连作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土壤理化性质劣变,二是土壤生物系统失衡,三是自毒分泌物积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综合防控策略及技术,即:健康土壤保育策略及技术;轻度土壤障碍修复策略及技术;重度土壤障碍回避策略及技术。

设施蔬菜亚逆境生育障碍调控:中国主要以低成本节能简易设施为主,因此设施中作物亚逆境障碍经常发生,影响产量和品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施蔬菜亚逆境生育障碍调控研究一直受到人们重视。80年代开始研究番茄花器官脱落问题,目前已明确其脱落机理,研制出防控脱落的技术;同时探讨了番茄果实畸形防控技术,明确了导致畸形的因素,解析了形成机制,研制出防控技术;9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果菜光合逆境障碍防控技术,探析了光温亚逆境环境影响主要果菜作物光合作用的机制,研发了具有一定调控作用的关键技术。设施蔬菜亚逆境障碍防控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设施蔬菜节能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设施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开展了塑料薄膜大中小棚、立壕子(改良阳畦)、地膜覆盖等蔬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但许多栽培模式与技术参照了露地栽培;70年代末开始蔬菜工厂化育苗探索,改革了传统育苗方式,提升了育苗效率与质量。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蔬菜最高年产达到15.0万kg/公顷;90年代初,集成品种、育苗、肥水管理、植保等技术,创建了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技术体系,主要果菜类蔬菜最高年产达到22.5万kg/公顷以上;90年代后期,突破了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主要果菜类蔬菜最高年产量达到30万kg/公顷以上;本世纪前10年,研制出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关键技术,主要果菜类蔬菜最高年产达到37.5万kg/公顷以上;近10年,进一步优化了设施园艺作物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果菜类蔬菜最高年亩产达到45万kg/公顷以上。此外,研制出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育苗效率及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设施蔬菜营养基质栽培、果树限根栽培、简易低成本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技术不断取得创新;连栋玻璃温室主要果菜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不断取得新突破,使蔬菜最高年产达到45万kg/公顷以上;植物工厂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创新与熟化;园艺作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设施园艺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得到系统研究,目前已推出一批软件。

3、设施园艺人才培养的成就

21世纪以前,中国设施园艺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园艺类专业,建国初期15所农业院校建有果树蔬菜专业,1952年发展为28所农业高校设有果树蔬菜专业,1957年果树蔬菜专业改为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1956年个别院校开始招收果树和蔬菜研究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不仅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拓展了观赏园艺专业;1998年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3个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1981年全国设立了1个果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蔬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全国70多所院校设有园艺专业,36所院校设有硕士点,21所院校设有博士点。在园艺人才培养中,北方许多院校开设了《蔬菜保护地栽培》和《设施园艺学》课程;1961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主编出版了首部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蔬菜栽培学下册——保护地栽培》;1978年仍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保护地栽培》;2001年主编出版了中国首部《设施园艺学》统编教材;而后又出版了《无土栽培学》教材等。

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为此,200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已有46所高校设有这一专业;先后出版了《温室建筑力学基础》《园艺设施学》《设施环境工程学》《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园艺作物栽培学》等10余部专业教材;另有137所高职专科院校设有相关专业;同时,2002年起在园艺学一级学科下陆续设立了设施园艺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目前全国有35个硕士学科方向、21个博士学科方向、18个博士后流动站方向(图3)。此外,由于设施园艺是交叉学科,农业工程领域许多专业也为设施园艺产业培养了一些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约10780人,毕业生约26720人;设施园艺学硕士在校生约780人,毕业生约3950人;博士在校生约180人,毕业生约1020人;博士后在站约50余人,出站约190余人(图4)。

4、设施园艺研究平台与团队建设成就

(1)设施园艺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建设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设施园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一定强化,但仍难适应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需求。目前中国还没有独立的设施园艺全国重点实验室,仅有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以及8个含有设施园艺方向的各类国家级平台(表3)。有独立的省部级设施园艺科研平台36个,含有设施园艺方向的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

(2)设施园艺科教队伍和学术组织建设

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中国设施园艺科教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从事设施园艺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科技人员超过2500人。其中在园艺学科内从事设施园艺教学和科研人员超过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过50%;在其他学科内(农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植保等学科)从事设施园艺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约有500余人;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设施园艺科技推广的人员应在1000人左右。此外,目前中国从事设施园艺相关生产的企业超1020家,从事设施园艺的企业技术人员超过1万人。

1979年组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随之设立了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中国园艺学会设立了设施园艺分会;此外,1988年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设立了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2014年中国农机化协会下设了设施农业分会。此外许多省市区也分别在园艺学会或农业工程学会下面设有设施园艺专业委员会或分会。

03

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未来展望

1、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潜力

从产业规模潜力看,目前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146.67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含食用菌)233.33万公顷,用3%的耕地生产出25.3%蔬菜产品;若设施蔬菜面积再增一倍,可减少露地蔬菜播种面积667万公顷。设施蔬菜周年生产空闲期和产出率还有30%提升潜力。综合起来,保守估计中国蔬菜生产用地尚有333万公顷以上节省潜力。

从资源拓展看,中国沿海滩涂和矿山废弃地开发潜力巨大,戈壁沙漠及荒山荒坡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也有适量开发潜力,可开发100~133万公顷用作设施蔬菜、瓜果和花卉等生产。另外果树上山政策为设施果树高效利用荒山荒坡提供了保障。

从产业提升看,中国设施园艺产品商品率尚有8%~10%的提升空间;产品贮运营销中的损失率可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外观品质可提升30%以上;采后分级包装提升商品价值也有较大潜力。

2、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设施园艺发展之路。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温度年较差在50℃以上,不能照搬荷兰等一些国家高耗能高投入的设施园艺发展之路。中国必须坚持走以日光温室和单栋、连栋塑料大棚为主体的“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中国特色设施园艺发展之路,不可发展能耗大的设施园艺产业,避免盲目发展贪大求洋的形象工程。

要坚持设施园艺规模拓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不与主粮争地和生态优先原则。要高效利用中低产普通耕地,积极开发沿海荒滩和矿山废弃非耕地,谨慎开发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戈壁沙漠非耕地,为确保粮食安全节省更多良田。二是明确中国设施种植业的规模拓展领域。优先拓展设施蔬菜、西瓜甜瓜和食用菌规模;积极发展设施果树和花卉,满足人们对高档水果和花卉的需求;大力拓展设施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适应大健康战略需求。

要加快设施园艺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步伐。要实施设施园艺提质增效工程,强化产业集群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设施类型标准,改造不符合标准的设施和设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建好金融、信息、技术、生产、安全等完整的服务体系,实现设施建造及环控标准化,生产管理轻简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要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南北方设施园艺发展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设立现代设施结构优化设计、环境智能化调控、园艺作物轻简化生产、生长发育障碍绿色防控等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专项,加快中国特色设施园艺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创新,聚焦现代设施园艺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开展设施园艺智能化技术探索,实现设施装配化、环控自动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机械化、产品标准化、管理智慧化。二是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批设施园艺人才培养优势学科,加快设施园艺科技创新及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

作者:李天来,齐明芳,孟思达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园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园艺学报,2022,49(10)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