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种植
  
2023-02-16 19:59:22
[ 导读 ]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是供需不均衡问题突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八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保障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从区域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南方水、土、光、温等粮食生产优势空间资源与粮食生产不匹配;从品种看,稻谷、小麦充足,玉米基本自给的格局逐步打破,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5%上下;从品质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由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普通粮食品种总体供大于求,随着人们对优质化、高端化、特色化食物消费需求走强,加大了优质专用原粮需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大量依赖高价进口专用粮食问题突出。

二是生产成本刚性增长。粮食生产成本抬升、务农机会成本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下降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总成本由2010年的672.68元/亩增长至2020年1119.6元/亩,年均增长5.2%,其中人工成本从2010年的226.9元/亩增长至2020年412.8元/亩,年均增长6.2%,粮食生产利润空间大大挤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少量弃耕问题,传统粗放耕种则比较普遍。此外,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极易受到国外粮食进口的冲击。

三是耕地质量水平不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清楚,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耕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虽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实际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但是前述“非粮化”“非农化”“粗耕”“弃耕”等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仍有21.95%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同时,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掠夺性使用土地的行为。从化肥和农药投入来看,2020年,我国化肥和农药投入强度分别为313.50kg /ha和7.84kg/ha,均超过了当年世界化肥和农药投入强度平均水平72.88kg/ha和1.81kg/ha的4.3倍,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构成较大威胁。

四是生产减损空间大。减损降耗与稳产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体两面”。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数据,我国四大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损耗率由2005年的3.92%小幅下降至2019年的3.51%,但同期损耗量由1785.32万吨增至2822.33万吨,超过了当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粮食总产量(2725.0万吨)。从品种来看,玉米损耗率相对最高,维持在4.8%左右,高于同期加拿大4.38%的水平;小麦损耗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小幅度下降态势,总体维持在2.5%左右,明显高于同期法国的1.8%;稻谷损耗率排名第二,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损耗率约为4.51%,高于同期韩国的3.66%;大豆损耗率波动幅度较大,近几年保持低水平稳定状态,约为0.9%,高于同期美国的0.78%。从不同环节来看,收获环节粮食损失率高于清粮、运输环节,根据我们近年对于机收损失的研究,部分调研样本的玉米机收损失率甚至超过了惊人的10%。

五是过度加工与加工不足并存。近些年来,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精、白、美、亮等显性属性,而忽视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隐性属性,加工企业为适应市场对粮食“过度”加工。以稻米为例,按照当前80%的精米出米率,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我国2021年大米消费15544万吨,口粮损耗约3886万吨,大米损耗量为我国2021年粮食总产量的5.7%左右,按照人均每年400kg粮食安全标准,所损耗粮食可满足9715万人一年消费,而且损耗的是粮食精华成分,若从营养看,损耗量则更大;同时,粮食过度加工导致能耗和碳排放增加,加剧了“双碳”目标实现的阻力。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70.6%(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美国3.7:1),且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相对不足、工艺相对落后,品牌溢价很小,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降低损耗占比、提高利用效率和增加附加值的前景和空間非常广阔。

六是浪费形势严峻。粮食浪费主要体现在餐饮食物浪费方面,尤其是户外就餐与公共食堂就餐成为粮食浪费“重灾区”。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户外就餐每年食物浪费约340至360亿斤,折合原粮的浪费数目更为惊人,而传统宴请消费陋习更加剧了粮食供求的紧平衡态势。并且,餐饮浪费的不仅是粮食等食物资源,会大幅增加食物在运输、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据F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粮食浪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源,其引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家庭不合理的采购、存储行为与欠科学的习惯性膳食消费,同样造成了隐性的粮食损失和浪费。

来源:《老年文摘》第2755期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