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透视国家政策布局,探索生物育种方向与可能性
种植
  
2023-06-07 08:45:30
[ 导读 ] 探索生物育种方向与可能性。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坚持把发展转基因作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国家先后对转基因发展做出系列部署,国家“863”计划将功能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等列入研究计划,国家“973”计划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予以重点支持,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中央重要文件大力支持生物育种发展

在研究上,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实施重大专项支持,将以生物新品种培育为重点的转基因生物育种研发作为战略性项目大力发展。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国务院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加强技术研究,加大研发力度,推进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新技术研发,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

2021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生物育种列入八大前沿领域之一,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同月,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范围,依法加强监管。

系列会议重要指示为生物育种发展指明方向

在应用上,党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指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1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等领域产业化应用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2年10月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盯紧抓实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要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接下来的生物育种发展方向几何?

从历年来的政策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表述口径,已发生重大实质性变化。2006年列为“重大专项”,到2008年“批准启动”,到2010年“抓紧开发”、到2015年“加快实施”,到2020年“加快推进”,到2021年“ 有序推进”,再到2022年和2023年的“加快步伐”,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政策导向已愈加明确,推进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广原则更为具体和可操作。

不过,当前生育育种还面临着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亟待加强、重要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独立原创性研究数量少,生物育种关键基因研究匮乏、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不足、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种业企业规模小、创新弱、布局分散等方面的挑战。

基于此,接下来,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挖掘与创新利用,加强生物育种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强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深化科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将成为后续生育育种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