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侠会:三农领域产业社群(资源对接、案例分享、线上课程、线下活动)
摘要:科技小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科技支撑。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科技小院产生的现实需要,结合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其发展演变与功能定位,探讨其运行保障机制与取得的实践成效,提出引导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研究表明,科技小院的产生顺应了微观层面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需求增加,以及宏观层面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依赖加大的现实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演绎出“自下而上”式农业科技创新、“科普志愿”式农业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式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且三重功能定位以科学技术为纽带,形成了激励相容关系。科技小院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内核,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目标导向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正式制度施加规范约束、服务互动融入社会规范、多方支持构成物质保障,推动科技小院有效运行。科技小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开创了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因此,未来科技小院发展应深入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制度约束、加强组织创新和推广经验典型,走错位发展、规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享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技小院;创新发展;功能定位;保障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是农业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1]。牢牢掌握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才能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2]。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但在很多领域我国还处于并跑、跟跑状态[3],而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持续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科技小院便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乡村振兴众多创新服务模式之一,且已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成效的组织模式。但是,科技小院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严重脱节,迫切需要理论指引以免走入发展误区。因此,理论探究科技小院创新发展,并予以实践检视,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社会内部孕育的变革动力和外部环境倒逼,为“三农”问题突破以往的约束边界、发挥新的功能价值、蓄积新的发展动能提供了条件[16],也为科技小院发挥服务功能以及创新发展孕育了生机。鉴于此,本文在阐释科技小院产生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其发展演变与功能定位,理论探讨其运行保障机制,客观检视其实践成效,并对科技小院未来发展提出有益思考与建议,以期从理论层面为科技小院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助农兴农的科技使命。
01 科技小院产生的现实需要
农业发展面临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村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窘境,科技小院的产生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微观层面,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增加,但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宏观层面,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依赖加大,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01、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作支撑
新世纪以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加之农民粮食种植积极性和单产水平下降[17],我国粮食产量出现断崖式下降,2000年粮食产量同比下降9.09%,2003年粮食产量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值,仅为4.31亿t,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恢复并稳定粮食生产成为该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在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尤其是随着农业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约束的趋紧,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依赖加大,因此,从当时农业发展全局来看,迫切需要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绿色高质高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农业领域,“互联网+农业”正在变革传统农业,“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愈加重要[18],科技小院的产生能够加速并引领该趋势。
02、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科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7%,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仍然是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19]。尤其是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2009年全面开启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农技推广更是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萎缩状况[20],农业科技供需脱节问题更加严重,农业发展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且,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分化,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以及融入现代农业的方式各异,传统农技推广更是捉襟见肘。科技小院基于需求导向开展“自下而上”式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通过科技服务下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能够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02 科技小院的发展演变与功能定位
01、科技小院产生的时代背景
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最早于2009年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主办成立,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简称“双高”)为目标,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为手段,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驻为特色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首批三个科技小院分别位于河北省曲周县、吉林省梨树县和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源于前期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共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精准农业发展等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校地合作,且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和梨树县建有实验站,因此,科技小院成立之初也被称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地方人民与政府的喜爱,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数量快速增长、覆盖区域不断扩大。科技小院模式也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受到部委领导的关注与支持,2020年和2021年科技小院又相继被写入《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成为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乡村人才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小院在立足中国本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向国际社会共享发展经验,输出科技小院模式。2018年老挝科技小院成立,标志着科技小院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2019年科技小院走进非洲,现已遍布非洲10个国家;2021年科技小院模式成为联合国FAO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案例,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02、科技小院发展的功能定位
从科技小院起源与发展实践来看,其具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且三重功能定位以科学技术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激励相容关系。
一是“自下而上”式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科技小院的本质功能,也是科技小院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科技小院产生之前,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与曲周县、梨树县、建三江垦区开展校地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工作,这条主线贯穿科技小院发展历程。科技小院的产生其实是对这条主线的进一步制度规范。科技小院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支撑,以及当地提供的科技实验场所,驻村开展以现实生产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式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工作。该模式下农民具有较强的嵌入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并形成持续性学习状态[22]。在科技小院成立之初,各科技小院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均已建立主推的品种、技术或产品示范区与现场观摩培训区,奠定了农业技术供需契合的信息反馈基础。
二是“科普志愿”式农业社会服务。区别于第一条功能定位,该功能主要体现为科普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第一条功能的拓展延伸,这与农技协的工作职责密切相关。农技协是科普志愿服务的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从调研结果来看,科技小院依托工作场地,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农业科普参观场所,以科技小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乡土社会为半径的科普志愿服务场域,随时接待周边农户参观或通过组织科技长廊、开设田间学校、创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提供科普志愿服务。智慧农技协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小院科普志愿服务的边界范围,科技小院师生通过智慧农技协平台上传工作日志、科普图文与视频,实现在线科普。科普志愿服务也通过沉浸式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的认知和采用,营造浓厚的农技推广服务氛围,从农户意识改变的本质层面推动农技推广。
三是“产教融合”式农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科技小院的使命和担当,既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也要培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乡土人才以及从事“三农”工作的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其中最显性的体现是专业硕士培养。科技小院的核心参与主体是驻院研究生。每个科技小院至少要有一名研究生长驻,驻院研究生以三年制专业硕士为主,实施“0.5+2.0+0.5”的培养模式,即研究生入学前半年在校修习课程学分,然后到科技小院长驻2年,在农业技术示范与生产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硕士论文选题依据或方向,同步开展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最后半年回校完成毕业答辩等事宜。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各高校改革的重点[23]。科技小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能够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产教融合”式农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03
科技小院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科技小院运行内部,涉及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协、地方政府部门、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形成了“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住、多方支持”的创新发展模式。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小院日常运行的内核,安排专业硕士研究生长驻科技小院,从事高产示范、田间试验、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示范带动等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科普宣传;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总体考虑,支持科技小院落地,甚至提供项目经费支持;科协和农技协作为科技小院的管理或指导单位,科技小院是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科普志愿服务的有力平台,也是其创新工作方式的发展模式。其它依托或共建单位通过技术需求与科技小院形成紧密型合作方式,一方面为科技小院运行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等支持,另一方面获得技术支持与服务,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综合来看,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目标导向的利益联结机制。从参与主体的行动情境来看,科技小院是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组合、交织中运行,多方支持构成其稳定运行的物质保障基础。
01、以正式制度施加规范约束
从管理体制来看,中国科协是科技小院的最高领导机构,具体由中国农技协指导。为完善科技小院科层管理体制,2018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在广西南宁成立,负责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推动科技小院网格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还在省级层面建立省级科技小院联盟、在产业层面建立产业类科技小院联盟(如柑橘类科技小院联盟),推动科技小院由点到线及面、网格化发展。科技小院联盟可以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形成一种开放有序的网络化创新模式,充分依托激励要素作用机制加速联盟成员优势互补、知识共享、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以实现高效合作,而且能够加强政府供需两侧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更有利于支撑和保障联盟持续运行与绩效不断提升[24]。
制度保障是科技小院规范发展的前提和准则。如同社员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形成[25],科技小院联盟需要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或约束成员行为,保障科技小院的有序运行,也使得成员对联盟组织的信任有制度保障。为此,中国农技协制定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小院申请流程与组织架构,指导科技小院创办及运行,也对科技小院发展形成规范约束,避免“异化”或“走样”。为打造科技小院科普品牌,中国农技协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品牌推广激励机制的通知》,激励科技小院建设、宣传和开展科普活动,服务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省级层面也据此出台并细化了适宜地方科技小院发展的规章制度,如福建农技协制定了《中国农技协福建科技小院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广西农技协出台了《广西科技小院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小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为科技小院健康发展注入制度活力、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02、以服务互动融入社会规范
农村是熟人社会,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村民在有限的空间中交往,从熟悉中陶炼出行为规矩并深信这些规矩的可靠[26]。这是不同于现代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传统习俗作为社会规范的效力极为显著[27]。科技小院位于农村,日常运行直接与农民打交道,自然要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甚至排斥。在科技小院成立初期,由于缺乏正式的权威、亲情的连带和熟人社会的保证,从外到内的入场过程遭遇重重挫折,站在村庄信任关系的最外环[14]。但是科技小院通过研究生长驻,吃住在村、活动在村,不仅从事与农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还经常开展广场舞大赛、联谊会、儿童英语培训等活动,加强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增强村民的信任,逐渐由“局外人”向“局中人”转变,被村庄的社会规范所接受。在部分地区,逢年过节,村民还会争相邀请科技小院师生到家中做客,并以此为荣,科技小院俨然成为熟人社会中的乡贤权威,实现了身份、资本和价值观念的三重“场外”嵌入[28]。
03、以多方支持构成物质保障
类比农民合作社,科技小院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与关注,其成长过程就是综合平衡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29]。但是,科技小院又具有自身特殊性,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无法创收,且面临入驻学生生活补助、日常科研材料购置、短期雇工等日常支出,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否则无法长期有效运行。科技小院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经费保障。国家层面,中国科协设立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专项,为科技小院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是维系科技小院运行的最主要经费来源,进驻科技小院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科研项目经费用于科技小院的相关科研活动,部分高校还专门为科技小院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地方科协、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为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及运行,也会通过用地用电优惠、政策项目倾斜等提供支持与帮助,部分省科协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项目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和科普志愿服务开展。科技小院共建或依托企业,为科技小院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或经费赞助,与科技小院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04 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发展,科技小院不断发展壮大,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成效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成为中国农技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以及科普服务的主阵地。
01、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多重困境,从其服务供给属性来看,科技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无法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效供给;从服务需求主体来看,在小农户仍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农情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农民接受能力弱、外来抵触等内生性障碍,而且现代农业发展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增强,传统农技推广无法有效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针对供给端困境,科技小院遵循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准则,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由问题导向开展“自下而上”式农业技术推广,显著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平均每个科技小院推广新品种2.8个、新技术3.5个,2021年平均每个科技小院开展培训约10场次、培训农民733人次。
科技小院的运行涉及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等多个主体,尤其是在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同吃同住、被村庄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情境下,科技小院在社会认同方面隶属于村集体,也即实现了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一体化,此时科技服务的正外部性被内部化,科技服务供给不足问题迎刃而解。针对需求端困境,科技小院通过长期沉浸式交往,逐渐获得农民的信赖,试验示范让农民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从被动推广到主动对接转变,“有事找小院”成为村民的共识;科技小院均有主推的品种、技术或产品示范区以及现场观摩培训区,能够在“点”上实现精准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线”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绿色转型提供全面支撑,形成“点准、线长、面广”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仅破解传统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和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窘境,还能更好地适应甚至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技术推广其实是推广人心,生活中放下身份的区别,弱化习惯的差异,生活的朴素让科技小院驻院师生融入村民中,也使技术随之扎根到乡土社会里[30]。据中国农技协统计,目前科技小院累计开展田间实验1566处,开展田间示范463处,示范面积达2万hm2,技术辐射面积达867万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02、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主攻的品种或产业,这从科技小院的命名规则中可以体现,“省份名+县名+产品名”。中国农技协致力于按照“一县一品”主导产业创建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小院一方面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与应用,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导入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中,创新了农业生产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实力,部分地区甚至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88.3%的科技小院负责人反映科技小院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比较大或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5月,中国农技协江西科技小院第一批创建的七个科技小院累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129个,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高产高效是科技小院创建的主要目标,部分科技小院通过土壤改良试验,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有效降低了化肥使用,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在2016—2020年间先后与15个农户开展“减肥增酸,补镁增效”技术试验示范,可以减少50%以上的氮磷钾肥使用,增产幅度高达11%。
03、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科技小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如组织科技赶集和科技大讲堂、建立科技长廊与科技胡同、发放明白纸、树立科技展板等,提高了农民对先进生产技术的认知和采用水平,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此外,科技小院师生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广场舞大赛、丰收节、儿童英语培训、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当地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平均每个科技小院通过科普宣讲活动惠及群众1 711人,其中单个科技小院最多惠及群众3万余人,89.1%的科技小院负责人反映科技小院对当地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促进作用比较大或非常大。
04、开创了农民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技小院创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破了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窘境,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0.5+2.0+0.5”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从学术科研导向向问题发掘导向的转变,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的融合互动更加深入频繁,形成了互为支撑验证的关系。入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被赋予多种使命,具有多重角色,如学生院长的管理者身份负责科技小院的日常运行,学术科研者身份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科普志愿者身份组织各类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村庄相关事宜等,驻院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幅度提升。根据课题组2022年对科技小院472个入驻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入驻科技小院后,79.5%的学生反映自身社交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69.3%的学生反映自身科研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83.2%的学生反映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科技小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一懂两爱”农业技术人才,高质高效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同时,科技小院也培育带动了一批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以及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05
对科技小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农民合作社是当前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载体[31],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1年4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5.9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追本溯源,科技小院与农民合作社具有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一致性和功能定位可比性,因此应充分借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做法,走出一条符合科技小院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01、明确功能定位,走错位发展之路
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科技小院目标定位清晰,科技属性特色鲜明。科技小院专业从事科技志愿服务,得益于实力雄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支撑,以及多元共建或依托主体提供的物质保障,其服务内容具有较高的业务区分度和市场进入门槛。在科技志愿服务主线之外,科技小院还从事其他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志愿组织活动,加深与服务需求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此外,在科技服务方式层面,科技小院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优势是其他任何服务组织无法比拟的,“零距离”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互动,“零门槛”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认知,“零时差”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获得性,“零费用”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需求。综合而言,科技小院在服务内容、服务性质、服务方式等方面与其他各类主体相比均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且这些优势的可替代性较弱。因此科技小院应坚守科技服务主线,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合作社错位发展,靠特色做大做强。
02、强化制度约束,走规范发展之路
现有的规章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科技小院发展形成了有力约束,但是科技小院目前仍处于数量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对质量发展的管理相对较少甚至缺乏。鉴于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空壳社”“僵尸社”、异化合作社等现象,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造成严重危害[32]。科技小院应以此为鉴,不急于追求数量的扩张,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规范科技小院发展。出台促进科技小院规范发展的政策文件,从加强前期辅导、健全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公开等方面明确科技小院规范发展方向,更好地激发科技小院活力。制定科技小院考核标准,开展科技小院等级评定,定期开展考核验收,对考核优秀的科技小院予以政策倾斜或奖励。建立科技小院退出机制或预警机制,对运行不善的科技小院进行清理整顿,限期整改规范。
03、加强组织创新,走融合发展之路
科技小院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错位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融合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营内容,开展业务合作;二是组织运营,创新组织体系。其中,组织创新是科技小院走融合发展之路的关键。借鉴农民合作社组织创新模式,鼓励科技小院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亦或科技小院内部联合成立科技小院联盟或联合院;鼓励科技小院内部成立(临时)党支部,或与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等共同成立联合党支部,打造科技小院党建品牌,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一批党建引领科技小院新模式,更好地发挥科技助农作用。
04、推广经验典型,走共享发展之路
合作社起源于德国,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成为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农村合作组织。科技小院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发展模式,应及时总结和推介,树立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发展同国外有关团体的友好关系、开展民间国际交流、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职能作用,搭建科技小院国际经验交流平台,面向国际社会共享科技小院发展经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在华留学生、国际合作组织、国际研讨会等向国外输出科技小院模式,甚至帮助建立科技小院,让中国经验惠及全球。随着科技小院国际化发展的深入,还应探索国际视野下科技小院组织创新,建立完善的全球共享发展机制。
本文来源:李乾, 张福锁, 焦小强, 王玉斌. 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现实需要、功能定位与运行保障机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3, 44(1): 1-9.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链路径如何创新?(附路径)..
【世界农业案例】新西兰农业成功秘诀是什么..
【农业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的三大模式及运营案例..
【数字农业】2025年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储备指南来..
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绿色发展新路径..
【预制菜行业】孟祥忍:预制菜加工要聚焦大单品..
钵施然引领智能农机科技新纪元:共揭“中乌智能..
综艺助农守正创新 《快乐的田野》书写有机旱作特..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融资?(附资金对接路径)..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满满的高科技!博创联动闪耀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方法分析..
产业集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喜茶以订单农业“自主”把控桑葚品质,酷黑莓桑..
意大利展团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成员单位招募】欢迎加入数农俱乐部,一起赋能..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11月4日报名..
罗必良: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如何落地?..
第二十二届中国温室产业大会即将在兰州隆重揭幕..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特色农业:隐藏的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之路..
北斗导航助力 开启春耕新气象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中信农业下属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精彩亮相2024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