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光互补模式:为中国农业升级开辟一条新道路
种植
  
2024-09-03 20:31:16
[ 导读 ] 新模式、新业态正成为中国农业的新出路~

新模式、新业态正成为中国农业的新出路~

有数据显示,在相同地力条件下,创新型农光互补模式相比对照组可实现增产0.4%至4.5%;取得了小麦增产、光伏增效的“农光兼得”成效。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崇:绿色农业。其中农光互补模式作为绿色农业重要模式被新农人认为是新农业新农村的香饽饽。

除了,“农光互补”项目是干旱半干旱农村地区实现城乡统筹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新样式。

何谓农光互补?

所谓“农光互补”是在不改变土地性质情况下,立体综合利用土地,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的一种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农光互补,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而言,它指的是在农业土地资源上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同时利用光伏板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等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另外,农光互补的定义中蕴含了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双重利用,即在同一地块上同时进行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价值。

其次,农光互补模式注重生态环保,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其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与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该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光伏发电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农业生产的增值也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整体收益,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最后,农光互补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实施。

截止目前,农光互补模式以其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环保理念、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应用场景等特点,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农光互补模式有望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力量。

3大优势:核心土地增值,农民增收

农光互补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单一方面,而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以下3点是农光互补的3大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农光互补模式通过在同一地块上集成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传统农业模式下,土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种植或畜牧养殖,其利用方式相对单一。而农光互补项目则巧妙地将光伏板架设于农田上方,既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又充分利用了原本闲置的空中空间进行发电。这种立体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光伏板的安装还为农作物提供了适度的遮荫效果,有助于调节农田小气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增加农民收入

农光互补模式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首先,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这部分收入稳定且可持续。其次,光伏电站的运营和维护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此外,光伏板下的农作物种植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于光伏板的遮荫作用,部分耐阴作物在光伏板下生长得更好,农民可以种植这些作物并销售获利。更重要的是,随着农光互补项目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将为农民带来更多增收机会。

3. 保护环境

农光互补模式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展现出显著优势。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排放,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光伏板对农田的遮荫作用还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此外,农光互补项目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在光伏板下种植作物时,农民更倾向于采用有机耕作、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源免受污染。这种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除了以上3点优势之外,农光互补模式还解决了能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难题,加速了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进程。

4大问题,其中政策风险最大

农光互补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尽管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以下是对农光互补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

1)项目落地难

农光互补项目的落地难主要体现在土地获取、规划审批及利益协调等方面。首先,土地是农光互补项目的核心资源,但优质农业用地往往受到严格保护,限制了光伏电站的建设。

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农户、村集体、地方政府等,利益协调难度大,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其次,项目规划审批流程复杂,需要跨越多个部门,审批周期长,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农光互补项目的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也影响了项目的落地实施。

2)政策界定风险

农光互补项目涉及农业用地与光伏发电的双重属性,政策界定上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不同地区对农光互补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一,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导致项目在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面临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政策调整也可能给项目带来风险。例如,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的日益重视,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可能影响到农光互补项目的用地审批和后续发展。

另外,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和漏洞,给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进行违规建设和运营。

3)投入成本昂贵

农光互补项目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光伏设备采购、安装、运维以及农业设施配套等方面。光伏设备的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导致采购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光伏电站的建设需要专业团队进行施工和调试,增加了人力成本。

此外,农业设施的配套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灌溉系统、温控系统、种植基质等。高昂的投入成本使得农光互补项目的门槛较高,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4)标准缺失

目前,农光互补行业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缺乏标准使得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发电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缺乏评价体系使得项目效果难以量化评估,无法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标准缺失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化,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项目质量,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

其实,从以上4点来看,政策风险是农光互补的最大的风险,除了政策稳定性之外,还有就是政策的包容性。农光互补模式只是农业农村升级的一部分,监管固然重要,但是放手才能重生。

5大模式:开辟农业新道路

农光互补作为现代农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多种新模式。以下是详细分析农光互补的五大新模式:

1. 光伏种植

光伏种植模式将光伏板铺设在农业大棚或温室的顶部,利用光伏板下方的空间进行农作物种植。

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通过光伏板为农作物提供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环境。光伏板能够有效阻挡部分紫外线,减少病虫害,同时反射部分光线,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光伏种植模式适用于各种蔬菜、水果及药用植物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与能源生产的清洁可持续。

2. 光伏养殖

光伏养殖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通过在养殖场屋顶或周边空地安装光伏板,利用光伏发电为养殖场提供电力支持,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光伏板下方的空间可用于畜禽养殖,形成“上发电、下养殖”的立体布局。

此外,光伏板还能起到一定的遮阳降温作用,改善畜禽的生长环境。光伏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畜牧业的绿色转型,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

3. 光伏水利

光伏水利模式利用水面或水库周边空地建设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与水利灌溉、提水等系统相结合。光伏板产生的电力可用于驱动水泵、提水站等设备,为农田灌溉提供清洁能源。同时,光伏水利模式还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光伏发电与水利灌溉的精准匹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4. 光伏村舍

光伏村舍模式将光伏发电引入农村住宅建设,通过在屋顶、院落等空闲区域安装光伏板,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电力。这种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自给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伏村舍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光伏发电与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旅游等相结合,打造绿色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

5. 光伏生态

光伏生态模式强调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光伏发电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该模式注重光伏电站的生态修复功能,利用光伏板下方的空间进行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作。同时,光伏生态模式还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合理设计光伏阵列布局和植被配置,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光伏生态模式不仅提高了光伏发电项目的综合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除了以上5个模式之外,农光互补模式与其他商业模式相结合,还衍生出“牧光互补”、“渔光互补”、“茶光互补”等形式。比如,光伏与休闲农业,诞生农光休闲一体化项目,实现农光互补,休闲农业多重盈利的方式,助力中国农业新方向、新道路,从而真正实现农光互补推动产业升级的功能与价值。

3大发展趋势,等待政策助力

农光互补作为现代农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其发展趋势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以下是对农光互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与阐述:

1. 政策逐步解禁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视,针对农光互补项目的政策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明确了农光互补项目的用地管理、电价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尤其是针对光伏用地政策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对一些项目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政策的逐步解禁将为农光互补项目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农光互补项目在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将更加顺畅,进一步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 认可程度加大

随着农光互补项目的成功实践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其认可程度正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开始认识到农光互补项目的多重效益,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等。这种认可度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的增加上,还体现在项目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上。

未来,随着农光互补项目在更多地区、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其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将进一步增强,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成本将会逐步下降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农光互补项目的成本将会逐步下降。一方面,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农光互补项目的规模化发展也将带来建设成本的摊薄效应。

此外,随着政府对农光互补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和融资渠道的拓宽,项目的资金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成本的下降将提高农光互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该领域,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农业行业观察小结一下,除了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光互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光伏设备制造、安装与维护、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为乡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光互补模式不仅仅解决农业效率、效益难题,还带动中国农村产业链革命。由此来看,这或许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文/竹一靖)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