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靠种荔枝,这个返乡创业青年居然上了日本电视台!
种植
   老于
2017-05-05 09:56:28
[ 导读 ] 目前,在农业人中,有很多年青年人,他们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试图改变着这个时代。

昨天,五四青年节。谈到青年、青春,你会想到什么?是安静的校园,还是一封没有递出的情书?是一地空空如也的酒瓶,还是一段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岁月?是对未来的迷茫、当下的逡巡,还是敢跟整个世界叫板的勇气?


我们说,青春是担当,是正义,是自强……在农业人中,也有很多年青年人,他们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试图改变着这个时代。


在海南岛北部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内,散落着35座保存完好的火山口,遍地都是火山石,难于耕种,荔枝根浅叶茂的特性成就了“火山岩上生荔枝”的奇迹。


几个农家子弟从大都市回来,山中创业,拉着村人一起转型自然农法种植荔枝,其中有位“带头大哥”,他就是陈统奎。


陈统奎的故乡火山村拥有1.5万亩荔枝林,他们的梦想是,以环保、健康、安全的价值观,与消费者一起掀起一场农字号品质革命。从无除草剂、无化肥、无农药残留出发,一朝一日做到自然农法农业,做出火山村荔枝的价值,带领荔枝农精准脱贫,过上有尊严的乡下生活,再造魅力新故乡。


2007年,陈统奎大学毕业成为知名政经新闻杂志《南风窗》的一名记者,2012年就突然患上了“乡愁综合征”,非要辞职返乡创业不可。


时至今日,虽然没有成为一流的记者,他却成为返乡青年群体中的“网红”,还有一个听上去“很雷人的头衔——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理事”,今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还不远几千里来拍了他的纪录片。


被台湾返乡潮点醒,回到家乡



陈统奎是一个生活、工作在上海十余年的海南人。200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到上海一直做媒体工作,慢慢地,他喜欢上了上海。


“尤其喜欢这里的人们视野开阔,观念领先,生活方式新潮,早些年我回到海南还吹牛皮说,上海文明至少比海南文明超前100年。”他说,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觉醒了。那是2009年,作为《南风窗记者,陈统奎去台湾采访,“遇见”了台湾的返乡潮,被点醒了。


在台湾,记者、作家、陶艺师、企业家、教育家……各类社会精英都在做一件事情:乡村再造。在台湾,已经有一群人怀抱不一样的价值观过自己的日子,赚钱已经不是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而是自我价值的实践,不论是更重视生活品质,或者更关注其他价值——通过有机农业、村落保护、慢生活等等,他们再造乡村,点亮台湾。


他依然记得,采访行程结束,他与台湾两位记者朋友上台北阳明山喝咖啡,他激动地描述,在海南岛,有一个火山口古村落,依然是一个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连自来水都没有,几乎年年干旱,种下的荔枝树几乎很少碰上丰收年,农家的日子过得很辛苦,而它就是他的故乡,他要回去再造故乡。


从2009年起,陈统奎开始半返乡,半农半记者,一边当着《南风窗的记者,一边返回火山村带领村民们一起挖水井、盖水塔、修山地自行车道、盖民宿、创“火山村荔枝”品牌……


转眼,8年过去了。陈统奎最大的欣慰是,水井和水塔一共做了2套,火山村再也不会受旱,加上村人非常勤劳,一边种瓜菜,一边种荔枝、黄皮等热带水果,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


今年2月,他带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组回火山村拍摄,登上本村第一高楼,一栋5层高的新楼房,整个火山村尽收眼底。看到这几年来荔枝农修的新房一栋又一栋,NHK摄制组让他解说,这一栋新房是哪户荔枝农盖的,那一栋又是哪一家盖的,包括他们每年卖荔枝的具体收入。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返乡这几年,没白折腾,还是干了点实事。


一代青年自愿“上山下乡”



陈统奎说,在海南岛,不只他,很多返乡青年在全岛各处耕耘。


有一位叫卓齐辉,回到万宁老家,复兴海南四大名菜之和乐蟹产业;有一位叫林勇,回到澄迈办网店协会,把一个县的电子商务办得有声有色;有一位叫胡诗泽,回到定安村子里,做乡村再造;有一位叫蒋翔,回到博鳌海边,开起主题餐酒吧,一年营业额上千万……大家不仅回到故乡,而且快乐留乡。


2012年起,陈统奎和海南的返乡青年们开始串联在一起,办起了全国返乡论坛,至今一共办了4届。


除了海南岛,全国现在处处可以见到返乡青年的身影,数以万计。而且,2015年夏天李克强总理专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支持返乡创业者的红头文件,《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国务院开始自上而下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这是推动返乡浪潮的一个分水岭。


返乡潮一点一滴改变的,将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发展模式的革新,是文化与社区的连结,是城乡关系的改变,是由下而上的再造故乡,更是这个国家的青年价值观的重建。青年们要去拥抱新的信念,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再以金钱挂帅,努力去寻找新的价值。


陈统奎说,他很清楚,这一轮的“新上山下乡,没有人逼迫,他们是自愿的,甘愿做欢喜受。


在他看来,返乡,事关一代青年的价值选择。

  

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乡村再造领军人物廖嘉展先生曾经非常语重心长地当面跟他谈“再造新故乡”的必要性——


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机运,许多人有回不去的故乡,要么是故乡破坏太大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故乡;要么是心灵上已经回不去的故乡。对于这些人,需要鼓励他们拥抱新故乡,只要在一个地方认真生活,为它努力,对它认同,这片生活的土地,就是新故乡。故乡是故乡人的故乡,也是故乡人和异乡人的新故乡。


因此,当说再造新故乡的时候,主体既包含故乡人,即鼓励本地青年返乡;也包含新故乡人,即鼓励异乡青年来这里,日久他乡是故乡。


媒体上多用“新农人”概括返乡青年,但陈统奎更愿意用“自愿农”来形成自己。


他说,返乡青年们不需要政府颁发命令,再来一场自上而下的上山下乡运动,他们需要的是政府提供政策鼓励青年返乡,并为返乡青年采取提供金融扶持等策略,让真正有志于改变中国乡村落后面貌的人回到乡村,再造乡村,这是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返乡大潮远超想象


陈统奎说,这股返乡潮来的速度和广度,超过他的想象。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乡愁泛起,从中南海到微信朋友圈,乡愁成了人们的集体心结。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干脆直书“留住乡愁”,重塑了人民对故乡与乡村的想象,希望在田野上。


二、北上广等城市的房价越来越不合理,逼得年轻人逃离。


三、再造故乡成为了一种新价值共识——乡村不应是一个国家的负担,而是一个国家的资产。


四、就是返乡人的自我价值追求——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尽管返乡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但对的事情,做,就对了。看见故乡价值,并从中找到生机的关键,在于“人”。去做,就有机会成功。



对于返乡,陈统奎认为可以分为物理返乡(身返)和非物理返乡(知识、智慧、资源等返乡)两种。


他尤其强调,需要有一批非物理返乡的人在城市搭平台,开展类似社群支持农业、消费者共同购买运动、农夫市集、终端门店等工作,为物理返乡创业的人连接城乡,通过城乡互动互助,让物理返乡创业的人有市场的保证。返乡不是抛弃城市,恰恰需要一大批人去做一件连结城乡的工作。


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经济舱


  

2012年的时候,台湾企业家严长寿在花莲和台东(简称花东)两县辅导青年返乡创业的公益行动引起了陈统奎的关注。


严长寿鼓励善用花东青年的天赋,从产业辅导和民宿培训做起,为他们打造舞台,让他们可以成为最佳的歌手、作曲家、雕刻家、艺术家、生活美学家、部落文化导览员、自然美食家、民宿主人……由这些花东青年再造新故乡,展示一种对台湾未来最不一样的想象。


返乡是一种人生,返乡是一种选择,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经济舱。日本返乡青年盐见直纪在《半农半X的生活》一书中写道: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


2013年秋天,陈统奎去京都凌部拜访了盐见直纪,在那里见到一批过着半农半X的生活的返乡青年,有一对夫妻令他印象极其深刻。两位都是插画师,从京都来到凌部农村,租栋民房和房后的农田,一边种田一边画画,过着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


他目前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楚。他是一个卖荔枝的返乡青年,但是他卖的是一颗再造故乡的荔枝。对于他而言,卖荔枝不是目的,再造故乡才是他的小目标。(来源:南风窗)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