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土特产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土特产
农产品微电商    老于
2016-10-27 10:47:52
[ 导读 ]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近几年各地土特产越来越热销。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近几年各地土特产越来越热销。热销之余,人们却尴尬地发现,身价倍增的土特产质量上严重“缩水”,货真价实的少,挂羊头卖狗肉的多。不管是昌图豁鹅、兰州香桃、河西沙枣还是富平柿饼,不仅在其他省市买不到地道正宗的,就连在本地,如果没有熟人介绍,也很有可能被宰被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土特产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产业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农户都是随大流进行农产品售卖。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而农户的初级产品缺少相应的技术含量,导致销售价格不高。市场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沟通方式,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更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鱼龙混杂,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土特产历史形成的价值洼地,让众多商家蜂拥而至。当产品原材料本地跟不上时,就会到别处收购。富平柿饼是从白水买来的,关中的苹果装进箱子摇身一变成了洛川红富士。每年螃蟹销售旺季,周边县市甚至更远的螃蟹,也会一夜之间变成阳澄湖大闸蟹……价格更低、包装更靓,良莠不齐的竞争严重,价格战血拼让正规运作的公司反而赚钱不易。

【分析】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统一的营销指导与培训。很多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落后,产品质量差异大。最重要的是,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

土特产的地域特征,显著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地域特征可做品牌背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多数企业一味扩大地域概念和特产概念,却淡化了品牌意识,导致行业标准和核心竞争力缺失。经济学的“公地悲剧”理论,说的是在一个牧场里,牧场是公有的,而畜群是个人的,于是每个牧民都想多赚钱,无节制地增加牛羊数量,结果牧场因为过度放牧而成了不毛之地。地方特产现在也成了一块“公地”,一旦一个产品出问题,所有的企业商家都会受到牵连,可谓是“成也地域败也地域”。去年火爆媒体的“青岛大虾”“东北天价鱼”等闹剧,都严重伤害了以本地特产为基础的土特产销售,甚至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收入。

【分析】过多的集中于商家唯利是图、以次充好的冲动皆起于“利”,是纯粹的道德批判,这里没有更大的意义。这些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之所以会“岁岁被举报,年年被曝光”却依然坚挺,“监管跑不赢媒体”这个陈年老梗,最终输掉的是市场和信誉。

土特产在电子商务的实践运用中,因为土特产销售天然具有销售的高附加值,那么在注重典型的当地性本土化味道的同时,就不能一味迎合少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注定只能做小众市场,土特产的营销路子只能越来越窄。虽然说特产很难形成大规模销售(也没有那么多东西卖),能够玩得转的。有几点确实值得注意的方向,其一是进口土特产的品质,在从区域知名度走向更广泛的营销市场的时候,品质才是首要的。其二是注意多种渠道的应用,年销售过亿的企业也有很多。其三是注重对物流的把控,剩下的才是做好哪些单品,哪些品类的问题。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