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科技】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比
生鲜
  
2022-08-05 20:27:32
[ 导读 ]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比。

我国农民收入低,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商品化效率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效率的可行之法,一是要提升冷链流通水平,二是要加快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转型升级。农产品商品化效率低?提升冷链流通率与变革流通模式是可行之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大趋势,这个趋势必然会推动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革。

农产品流通五大模式

要了解未来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流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其现有的模式。业内对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做了很多总结,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农批分销模式、商超分销模式、生鲜新零售模式、农商对接模式、产地直销模式等。我们把五大模式市场份额、流通环节数量、特点、优劣势、发展潜力做以对比,大家可参考。

那么,到底哪种模式才是未来的方向呢?推动流通模式发展变化的动因至少包含这几个因素: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互联网化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

1、产业发展因素

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化及产业发展进程来推动的。清末及民国时期,由于工商业的落后,因此这一时期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并不活跃。

中国工业化发展七十多年,工业与农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阶段是农业补贴工业,第二阶段是工业与农业相对独立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补贴农业,如全面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高标准农田补贴等。目前我国处于第三阶段。

工业落后导致工商业就业的人口数量占比小,进而对生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就小,小规模流通就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到农业补贴工业时期,对农业来讲是勒紧裤腰带,市场被人为控制在极度不活跃的状态,导致处于那个时期的两代人生活水平低下。一旦工业发展起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也发展起来,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而且大量的工商业及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形成了对生鲜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市场,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2、城市化发展因素

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与城市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是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地区流往城市地区,二是城市化发展对生鲜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准入、中转和流通有一系列的管理要求,三是中高收入人群主要生活在城市。

生鲜农产品的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地区流往城市地区,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为城市基本无法生产生鲜农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多,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也就越来越大。城市化发展实际上与工业化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城市为了规范管理,为了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一般会规划有固定的生鲜农产品集中交易场所,成为一级、二级农批市场或社区农贸市场。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超市、生鲜便利店等业态也相继发展起来。

因为产业聚集发展和就业的原因,中高收入的人群主要生活在城市。这些中高收入人群能挣钱也能消费,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高,是生鲜电商、生鲜新零售的主要客群。

3、互联网化发展因素

生鲜电商及生鲜新零售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化的发展。就目前来看,生鲜电商及生鲜新零售主要是基于在线交易平台和连锁门店来对接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并寻求对客流和需求信息的垄断。由此可见,互联网化对生鲜流通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随着生鲜农产品流通互联网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一是不断打破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二是可以促进流通上下游环节的协同,以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可以让整个流通过程更加透明,以强化品控管理。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目前的生鲜电商及生鲜新零售业态还处于生鲜农产品流通互联网化的初级阶段。

4、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还与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科技进步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时期会有不一样的经济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未来一段时期内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主要是乡村振兴政策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这两个方面的政策会与时俱进,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不断向前发展。

来源:凉山政务

未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综合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互联网化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来看,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未来主流模式会有多种可能。就目前可以做出的预判是,“互联网+生产基地+终端市场”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基本模式。

“互联网+生产基地+终端市场”模式,具体来讲是“生产基地+流通平台+终端市场”模式,是指通过流通平台来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深度互联网化,实现对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以提高流通的整体效率。而这个平台可以叫做“大宗生鲜农产品流通平台”。

该模式的核心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整合以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一是对终端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整合,二是对产地的生鲜农产品资源信息进行整合,三是对支撑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冷链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以市场原则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和高效的生鲜农产品流通。

模式的底层逻辑说明

该模式不寻求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其目标是实现生鲜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互联网化,类似于对产地直销模式进行深度的互联网化。

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是一个碎片化的长尾市场,目前没有哪一家连锁超市、生鲜新零售企业以及农贸市场可以覆盖5%以上的市场需求。那么这些终端市场的需求就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和整合的可能性。

同时产地端也是极度的小、散,目前是以个体农户的种植、养殖为主,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最近这几年才刚刚兴起,那些中大规模的养殖企业目前也没有哪一家在单一品类上能够占到5%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生鲜农产品的产地端或供给侧也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和整合的可能性。

从商流或商机视角来看,具备一定规模的连锁商超、生鲜新零售企业、农批或农贸市场,都希望能够对接优质的生鲜农产品货源,需要有便捷的供需对接渠道或平台。随着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产地端或供给侧会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场合作社以及中大规模的农业公司为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也需要能够与终端市场进行对接的渠道或平台。

从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只有提高生鲜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效率,并强化大规模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品质安全监管,才能够满足终端市场对大规模优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才能够不断提升农业的增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图片来源:unsplash

模式落地思考

“互联网+生产基地+终端市场”模式的落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个支持产地端与终端市场进行供需对接的交易平台;二是有能够支持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流通到终端市场的强大冷链物流网络;三是要有政策来保障平台向开放、统筹、公益的方向发展。

目前还没有平台可以支持产地与终端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供需对接。目前看到的平台尝试,要么是电商平台或生鲜新零售平台试图想往产地集采去延伸,要么是个别的产地农产品推广平台想往终端市场去延伸。

冷链物流网络对生鲜农产品流通至关重要。需要将产地冷库、中转冷库和终端市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等连接起来,形成广覆盖、高效率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以支撑生鲜农产品的高效流通。目前还没有类似于零担物流网络以及快递物流网络那样可以覆盖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网络,冷链物流网络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以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产地冷库政策还在试点中,产地冷库的大规模建设才刚刚开始;各地中转冷库的资源主要掌握在农批市场及冷链物流园区的业主手中,这部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需市场引导。

生鲜农产品流通事关“菜篮子”民生工程,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互联网+生产基地+终端市场”模式的落地关键在于“大宗生鲜农产品流通平台”要能够真正发挥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作用。

所以“平台”要有足够的包容性,能够向信息开放、资源统筹和公益服务的方向发展。因此,此类平台建设不仅仅是市场行为或企业行为,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来保障持续的长期投入。

来源:食易安科技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