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仅1%实现盈利,我买网背靠中粮难“乘凉”
生鲜
   老猫
2017-07-19 11:53:42
[ 导读 ] 站在风口上的生鲜电商,经过了过去几年资本助推、创业者参与的狂飙之后,终于在2016年底迎来残酷的淘汰洗牌,一些企业被迫破产清算、关闭线下门店等。如今,洗牌仍在持续。
生鲜电商仅1%实现盈利,我买网背靠中粮难“乘凉”

站在风口上的生鲜电商,经过了过去几年资本助推、创业者参与的狂飙之后,终于在2016年底迎来残酷的淘汰洗牌,一些企业被迫破产清算、关闭线下门店等。如今,洗牌仍在持续。

仅有1%实现盈利

据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鲜品会、菜管家、美味七七等十几家生鲜电商陆续倒闭,而不久前,主打水果O2O的许鲜也无法正常运营。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更是巨额亏损。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整体交易额约913亿元,同比增长80%,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可达1500亿元。

机会面前,巨大的前期投入也让生鲜电商生意从资本的“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生鲜电商为何如此难做?不同于普通的日用百货,生鲜商品更易腐损,供货、冷链物流、末端配送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消费体验,需要大量成本投入。“生鲜电商产业链比较长,从前期渠道拓展到选品,从冷链物流到配送,运营起来困难很大,需要持续的烧钱才能看到盈利模式,因此从2017年初开始生鲜电商上的资本投入也较去年少了很多。目前能实现盈利的生鲜电商都是在努力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做好品控。”易观生鲜电商行业分析师赵悦表示。

由此生鲜电商的角逐慢慢成为巨头的“游戏”:阿里投资易果生鲜,腾讯千万美元投资每日优鲜,京东6.8亿美元投资永辉、7000万美元投资天天果园……巨头入局,让生鲜电商的竞争进入了“下半场”。

我买网的启示:长尾理论不适合生鲜电商

根据QuestMobie最新生鲜电商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份中粮我买网的MAU(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跃用户人数)为64万,同比增长率为-39%,远低于多点386万的月活跃用户人数及159%的增长率。记者就以上数据询问我买网公关,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予以回复。

生鲜电商仅1%实现盈利,我买网背靠中粮难“乘凉”

事实上,我买网是国内较早做生鲜冷链配送的。起步较早的中粮我买网享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除此之外,背靠中粮集团的供应链也是其强大的优势之一。尽管中粮我买网在仓储和供应链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越来越多玩家进场的情况下,我买网背靠中粮全产业链的优势并不明显。

“中粮集团现在的战略重心是商业地产,我买网的战略地位不高,因此没有太多投入。生鲜电商本来就很难做,国企本身对盈利要求很高,因此我买网暂时选择‘活着’,等待机会。”电商专家庄帅表示。

而赵悦认为,我买网更像是一号店,京东超市这种综合商超平台,SKU总额很大,导致生鲜这块没有达到精细化运营,但京东、天猫在流量、大数据上更有优势。虽然背靠中粮的好资源,但转型于传统企业的我买网在用户运营驱动,电商基因上稍显不足,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生鲜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攀升,忙碌的上班族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网购生鲜。报告显示,目前企业白领占生鲜电商用户的56%,这部分顾客无疑是最挑剔的。

“巨头生鲜电商和创业生鲜电商就像大卖场和小商贩,超市东西多,但出现次品的几率也会高;小商贩品类少,但品控做得好。之前我买网这样的电商是基于长尾理论之下去做的,什么水果海鲜,鱼肉蛋都要有。但现在生鲜电商更多的是走一种精简SKU,只要覆盖消费者日常生鲜需求,高品质,短时间配送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是很有吸引力的。”庄帅表示。

生鲜电商寡头时代还未到来

目前生鲜电商留住客户的方式还是靠营销推广,打折优惠,用户忠诚度缺失,消费者在各个平台上跳来跳去。虽然目前生鲜电商进入洗牌期,但还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品牌。庄帅认为,产品难以标准化是生鲜行业很难被垄断的原因。这个行业不会被补贴压死。消费者要求生鲜电商产品品质每次购买都一样的,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让生鲜电商很难留住用户。

“很多小生鲜电商做了大公司的事。”面对生鲜电商进入洗牌期,庄帅认为创业者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比如发展线下店需要巨额的投入,如果没有做线下的能力硬着头皮去做有很大的风险。生鲜电商经营者要在经营策略和用户的满意度之间做个平衡,而不是一味迁就用户做经营。”庄帅表示。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