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造势之后如何造名?
农产品
   兰溪
2019-08-13 10:28:48
[ 导读 ] 农产品营销的6种思维方式。

中国产业集中度低,于各经营主体来说,是难点也是机遇。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营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拼多多到云集,从单纯的网店到直播,借用科技技术引流与社交零售似乎是当今必须追随的潮流。

随着这波浪潮将诸多前辈“拍倒”在沙滩上,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迎面而来:造势完成之后该如何造名?农商企业应该怎样把握机遇?

周教授从新农人关心的问题出发,一一作出解答。

农产品“滞销”

当提及营销问题,农产品“滞销”是许多农企的痛点。要解决这一痛点,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具备“工业思维”并“精耕细作”

滞销问题,追本溯源当属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农民、农户提供原材料(一产)后由制造商加工、包装(二产),而后仓储分销,最终通过物流运输送达至顾客手中(三产)。做好客户服务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高的美誉度,农业经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有助于实现整个流程的优化。

“三产融合”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小旅店的三产融合”是周教授与学员们分享的生活例子,盒马鲜生、永辉超市、新农人与电商平台共生也是三产融合、线上线下营销的良好案例。在中国的互联网时代,谁融合的好,谁就能引领风骚,成为老大哥。

相关资料:盒马生鲜供应链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是经营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与农产品/食品的需求特性:1)需求弹性很小、2)消费可持续性、3)可替代性息息相关。

高收入通常与高消费挂钩,高收入人群在进行食品消费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偏好而非价格,这也正是高价与高附加值产品消费得更多的体现。

许多人以为只要有品牌就能够获取好价钱,遵循着这一思路,许多企业趋之若鹜地将经营重心向品牌打造转移。而周教授一语中的,指出许多企业现阶段拥有的仅仅是商标,而非品牌,仅Logo本身并不足以区分产品且容易混淆复制。以橙子为例,价格一定的情况下,A比B甜一点,A一定比B卖得好吗?产品差异小,A卖的比B贵一点,A的销量一定差吗?答案是否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做到了“教育”消费者,使获知其独特卖点(USP-Unique Selling Point)。USP可以是产品质量,也可以是服务中的某一个环节。将品牌抽离出来与某个名词挂钩(例:农夫山泉与“有点甜”)后,好品质便深入人心,企业便也随之收获了美誉度。

好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营销

许多人会混淆销售与营销的概念。

销售简单粗暴,旨在于卖东西赚钱,而营销强调持续不断地创收,其本质在于给予他人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以及形象价值。同时,营销重在于建立机制制度,使得从产品渠道到价值传播消耗的资源最少。而品牌是营销的下一个层级,其目标不光要让企业持续不断的赚钱,更要卖个好价钱。

品牌溢价主要体现在其成本优势、品质优势、渠道优势以及创新优势多个方面,同时有助于培养潜在顾客。周教授表示,企业规模与品牌打造并不直接相关。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进程中孕育的产物,关键在于企业的自身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去拼个你死我活,一门心思的想做行业龙头。

笔者随想


“造势”与“造名”让人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马云 VS 马冬梅。马云,江湖人称“马爸爸”,自然是有名有势的代表。而“马什么梅?什么冬梅?马东什么?”则是掠光浮影、虚张声势,终究没能深入人心。

我们都知道,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连接城乡,沟通城乡,亦工亦农。农村经济要振兴,农民就要先富起来,想要让农民富起来,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农产品加工业,正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公用品牌小而杂、多而弱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本文以“榆林尚农”区域公用品牌为例,向大家介绍它的诞生过程以及我们在农产品加工和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上的四个重要观点,希望能给各位农业工作者带来参考和借鉴。


抓住农产品的“魂”,打造区域名片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地理、文化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拥有七大支柱产业。尽管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但如何从七大支柱产业中挖掘出一个核心点,把榆林农业这张牌打出去,是一直困扰榆林的首要问题。

榆林农业的“魂”到底是什么?在策划榆林区域公用品牌名称之前,首先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区域公用品牌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区域公用品牌?怎样的品牌名称才能起到“牛鼻子”的作用、助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区域公用品牌是一张名片,以符号化手法体现本地农业的最大特色,与众不同,易于记忆,易于传播;区域公用品牌是一扇窗户,让本区域以外的人了解本地,记住本地,形成口碑;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精神,它凝聚了当地人的自豪和情怀,提炼了当地的气质和骄傲,鼓舞人心,砥砺前行。

依照这些原则,最终结合榆林的地域特色、产品特色,“榆林尚农”区域公用品牌诞生了。

“榆林”具备地理标志指向性,又是历史文化、农业文化的象征;“尚”字既概括出了榆林农业的精神内核,又为后续的农产品加工环节立下了标准;而“农”字,古意指耕作之事及以耕种为生的人,这个字便成为了榆林七大主导产业的象征。

在具体产品上,以榆林小米杂粮为切口,定点爆破,打造了“美仁禅”这一战略新品。

在战略上,根据中国人的饮食现状、饮食问题,提出了“打造中国杂粮新主食主义”的核心愿景。

在价值上,为改变人们的传统饮食习惯,突出杂粮养生的产品功效,提出了“轻主食,慢滋养”的价值主张。

在产品上,一方面从功效性和家庭性两个方向规划了四款战略新品;另一方面根据目标受众的特征画像,规划了“美仁禅 · 6 天美仁滋养计划”的产品体系:为了契合年龄在 20~35 岁受众的身体状况及消费特征,推出了“六色美仁”系列产品;为了契合年龄在 35 岁以上受众,推出了“六谷滋养”系列产品,而且还为每种产品的质量、成分、规格、价格定下了详细的标准,使后续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

在包装上,以“古典美人”为诉求,打造了一系列充满中国风的特色包装,从包装材质到画面设计,迅速拉开与竞品的距离,提升竞争力。

在营销上,以“借势+造势”为方针,发起了“穿越时光遇见最美的你”“貂蝉下凡”“寻找最美代言人”等活动,并邀请贾平凹、闫妮等做代言,不但提高了品牌认知,让广大消费者知道了“美仁禅”品牌,还塑造了品牌个性,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的“美仁禅”,已经成为陕西知名品牌,成为滋补养生的首选产品之一。

走出加工困境,做实做大区域公用品牌

根据农产品加工和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方面的多年从业经验,我们总结出了四个重要观点:

首先,政府主导、主抓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非常正确的战略举措。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地方政府振兴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政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为产业赋能的创新之作。

第二,各级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模式不同,重点不同,方法各异。

从省、市、县、镇、村这五级属地政府来看,各级政府对品牌的塑造、管理、开发、运营,其模式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省里面要有护城河意识,要深挖产业鸿沟;市里面学会扣动产业扳机,塑造数个龙头产业;县里面则应该聚焦品类爆破,立足本县,选择聚焦一个核心品类;镇里应该打造精品化综合体品牌,将全镇资源纳入品牌管理的核心;村里应该打造三产融合品牌,突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精确价值。

第三,区域公用品牌一定要避免“形而上”的空洞化弊病。

现在,许多地方在策划区域公用品牌时,走向了另外的误区:认为有一个名字、弄一个设计、搞一个包装,就等于有了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的打造不会如此简单。区域公用品牌是一个生态,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商业模式。各级政府做区域公用品牌,一定要避免品牌的空心化,不做假大空的策划。

第四,从品牌命名到用好资源,各级政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努力才刚刚开始。

为当地农业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易传播、易推广,这仅仅是品牌强农的第一步。要让品牌更好地为本地农业赋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决策部门需要从“点”状思维变成“体”型思维。

从品牌上天到资源落地,从有好的口碑到有好的模式,实现链式带动,我们需要用新的格局、新的眼光和新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塑造整个区域公用品牌的生态体系。

这是一篇真正的大文章,需要政府主动作为,学会借力专业机构,用市场化的方式把资源组织起来,成立真正负责的市场主体。

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公用品牌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经济振兴的大事。政府应当加强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企业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政企双方都应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搞好市场、渠道及销售,连接农村、对接城市。

只有做好这一切,农产品加工才能走出困境,区域公用品牌才能做实做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被满足,国家振兴乡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才能被逐步落实。

产品打造关乎创业者的生死存亡,不能草率。心中有消费者,解决痛点,塑造亮点,创造价值点。

打造一款畅销农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思维很重要。今天就为大家讲几个。

爆款思维

互联网的快节奏和虚拟化连接性,特别需要“抓眼、抓心、抓口碑”的产品,能够病毒性传播、带动更多品尝和复购的产品。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特点,营销传播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首次登场的产品“失败”,以后再推出的产品也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产品打造是“无爆款不登场”。

在爆款的选择上,有战略性爆款和战术性爆款。

战略性爆款,是能代表长期发展战略的,是一个阶段的重要标志,能长期代表品牌。战术性爆款则不同,是为了短期生存或者引流而选择的产品。

品质思维

品牌,品为先,有品才有牌,没有品质的产品永远树不起“牌子”。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时空分离,品质差给消费者带来的失望更大。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品质不好的产品带来的负面效果真正是“坏事传千里”。另外,互联网销售参与的人更多,产品品质差带来损失影响面更广。

管理好农产品的品质,必须要有几个根本要素:

第一是安全。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这个要素都打折扣,根本没有必要去销售。

第二是美味。农产品是食物,不是药,如果你的产品不好吃,一定不会有复购。

第三是包装大方。一些农民朋友以“土”为由,有时候产品带着烂叶泥巴,或者用报纸、手纸来包裹,这是完全错误的。另外,互联网销售有自己的特性,带有自传播性质,如果客户购买的产品品质差,差评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是社交电商销售,差品质带来的连锁反应就像是多米诺骨牌。

网货思维

网货和普通商品是不同的,网货是打破时空界限、通过物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高品质商品。

这里面有三点容易被忽略:

第一是每单的份额。对于你的产品,消费者喜欢多大分量的?如果客户群是女孩,就不能够很笨重,比如很多人经常采用的5公斤就不适合女孩客户群体。

第二是净重多少。因为物流是论公斤计算运费的,如果你的产品净重是500克、1000克等整数的,意味着你要为外包装单独付运费。所以内行的电商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分量时,很少有产品净重是250克、500克、1000克整数的,都是诸如231克、467克、870克之类的,加上外包装正好是1公斤及其倍数,便于发物流。

第三是产品的成熟度把握。要做物流测试。生鲜农产品是有生命的,所以要根据产品的特性来确定几成熟的时候采摘和发物流,确保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是完好的,口感恰到好处。

场景体验思维

场景营销是指基于对用户数据的挖掘、追踪和分析,在由时间、地点、用户和关系构成的特定场景下,连接用户线上和线下行为,理解并判断用户情感、态度和需求,为用户提供实时、定向、创意的信息和内容服务,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沟通,树立品牌形象或提升转化率,实现精准营销。

农特产品的互联网营销,建立消费场景非常重要。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客户的体验感。客户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远隔千山万水参与农产品种植过程的体验,也可以通过消费场景的建立,更好的消费和传播。

定位思维

你的产品的消费者到底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喜欢什么?有什么痛点?在产品设计中,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确定产品呈现方式、产品包装和营销推广策略。

有个朋友要做90后喝的茶,就遇到很多问题。因为90后很少喝茶,而且很少喝传统中国茶。针对他们做茶,就一定要创新。

互联网产品要针对特定人群做传播推广,这样才会有共鸣。比如红糖姜糕,针对少女、白领、产妇、更年期女性……都要有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包装、不同的传播方式。

超级大单品思维

农业产业链的发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已经是常态。区域地标性的农产品一定要有超级大单品思维,打造强供应链,这样才有势能,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 产品打造关乎创业者的生死存亡,一定不能草率。

上述六种思维方法,每一种都很重要。我们只有心中有消费者,按照他们的需求去打造产品,才会成为好爆款、好网货。

来源:农业大实话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