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牧原、双汇、新希望……这 13 家农企,成 2019 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 500 强!
一头连着原产地,一头连着消费者,产地市场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发挥着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集散、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多个功能。目前我国产地市场数量众多,但大多数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单一、管理效率低下、支撑体系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流通业发展的要求,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寻找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产地集配中心是指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地和生产基地所在地,以实现产地农产品的集散为目的,具备检测、预冷、分选、加工、冷藏、配货和信息平台等基本功能,以及品牌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附属功能的流通基础设施。一般应拥有500吨以上冷库、1000平米以上集配(收货和配货)场所、加工车间、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信息管理系统及配套办公设施。产地集配中心是产地市场的进阶版本,相比产地市场而言,产地集配中心功能更加全面、配套更加完善。打造产地集配中心,突出农民主体,助力农产品上行,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多渠道、少环节、促增收”的农产品流通新格局。
一、产地市场发展现状
(一)三级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围绕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茶叶、花卉等农产品,重点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在优势产区和重要节点积极推动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近4500家,其中产地市场约占70%,已建成以洛川苹果、牡丹江木耳、舟山水产、赣南脐橙、重庆生猪、斗南花卉、眉县猕猴桃、荆州水产、定西马铃薯等13个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100余个,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国性、区域性、田头示范市场三级产地市场体系。
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部分市场发挥了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五大功能”,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国家级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已建成以鲜参、干参、精品参为主的三个交易区和人参产品展销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人参追溯中心和仓储中心,具备人参批发交易、物流集散、质量检测、流通追溯等功能,人参年交易额150多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80%,占世界70%,极大地带动了国内人参产业的发展。斗南花卉市场2018年鲜切花交易额78亿元,占全国鲜花交易额的70%,销往世界50个国家。牡丹江木耳市场辐射带动黑龙江总产量的80%以上,全国50以上。眉县猕猴桃市场年销量占陕西省1/2、全国1/3。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在农产品优势产区,能够辐射带动市场所在县及周边县优势产业发展,是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桥头堡”,是区域内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是连接产销市场的重要纽带。如山东烟台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属于国家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占地13.32万平方米,摊位300多个,被评为“山东省果品产、加、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全国优秀果品批发市场”,形成了集果品生产、批发、销售、仓储、加工、出口为一体完整的果品产业链,并以果品产业为支撑,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形成了包装物料生产、生产资料经销、物流运输、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完备的配套产业集群。
田头市场。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河北、海南、云南等10个省份支持建设了53个田头市场示范点,着重改善基础设施,规范建设标准,强化分等分级和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比如在苹果销售环节,有的田头市场直接对接市场销售或电商销售,有的田头市场甚至对接国外市场,如山西超正果业苹果经过严格的品相筛选、清洗加工、病虫害检测等多道工序之后外销,2018年出口泰国苹果486吨,创汇61万美元。此外,大部分田头市场还与各大超市对接,如百果园、中美等,主打中高端市场。
(二)市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市场交易需求的提高,农产品产地市场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部分产地市场实现了退路进场,部分市场逐步建成集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藏冷冻、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交易市场,其中我国农批市场冷库数量占全国总冷库数量的40%左右,为各类型冷库中最高。另外,节能设备、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地市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比如陕西省洛川苹果产地市场,自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23亿元,同时建成了土基、石头、老庙、旧县等9个乡级市场。不断完善配套加工体系,建成9家果汁、果醋饮、脆片加工企业及11条4.0智能选果线,苹果分选能力达80吨/小时,实现苹果产品一致性,提高商品价值;积极推进果品贮藏能力建设,苹果冷气调库151处796座,总贮藏51万吨。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全县苹果营销企业达到135家,苹果专业合作社达到550个,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成洛川苹果专卖店114家,批发门店33个。
(三)产销衔接服务不断加强
各地骨干农产品产地市场充分发挥其产销衔接服务的优势和功能,在搜集发布产销信息、产销对接合作等方面缓解了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摸清各类应季上市鲜活农产品品种、产量、上市时间、储运能力以及需求量、销售渠道等基本情况,加强了农产品产地市场运行形势研判,促进产销有效对接,推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四)新兴交易模式大量涌现
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已经形成了基于农产品产地市场的电子商务交易、拍卖交易、期货交易、农超对接、社区直销等新兴交易模式,并且随着各产地市场不断普及电子结算、建立数据分析系统,这些新兴交易模式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传统线下农产品交易方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其中,电子商务交易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已有近五成重点大型产地批发市场自主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田头市场与电商企业战略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和运营机制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直销菜店数量也显著增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方式稳步发展,各地连锁配送专卖企业数量有所增长,无论是农产品电商、社区直销菜店、连锁配送等,其货源大多来自农产品产地市场。同时,农产品产地市场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要求,逐步进行转型升级,并开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二、产地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初加工水平低
总体来看,大部分农产品产地市场的基础设施设备仍然十分落后,产地市场仍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多数农产品产地市场仍为露天交易,甚至有些产地市场只是季节性临时设点,几乎没有任何配套基础设施。缺乏预冷库、保鲜库、冷藏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分级、分选、包装和装卸多由人工完成。服务功能上也多以提供交易场地为主,缺少增值服务。大部分产地市场农产品不经分拣、修整、清洗、预冷、批量包装等加工处理,仍然处于粗放式销售模式,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只有部分产地市场建立了配送中心,但仅限于提供少量车辆,且多委托给第三方承包经营,产地市场仅收取管理费或租赁费,经营模式落后、效率低、效益差。
(二)产销信息不对称,供需信息获取难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仍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信息集散中心多集中于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的城市,而很多农产品产地位于山区,地理位置偏远,网络信号差,导致这些地区信息通道闭塞,供需无法有效衔接。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户都是自营主体,缺乏对市场供求状况和先进技术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渠道,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农民难以及时利用市场供求进行改良品种或调整种植规模,议价能力弱,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显示,农村贫困户通过正规渠道和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信息的仅占一成多。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流通主体多而乱,管理效率低下
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以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为主的产地市场流通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在农产品流通中非常活跃,为产地集配中心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流通主体结构复杂、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效率低,市场谈判能力弱,各主体之间竞争多于协同,难以形成流通规模效益。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与鲜活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外,流通主体营销能力差,大多数产地市场流通主体从农业生产领域分化而来,不具备法人资格,缺乏市场营销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的要求。产地市场经营管理者缺乏大型市场经营与管理的经验,农产品流通的专业背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制约着产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品牌发展落后,支撑体系不足
目前,产地市场农产品品牌多以产地名称为标识,或者以经营者名字命名,产品品牌小、乱、散等问题突出。忽视了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农产品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内涵等的深层次挖掘不足。品牌运营主体虚无化、运营监管不足、推广缺少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支撑等,缺乏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推广、统一营销、统一监管。大部分产地市场产品品牌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品牌保护机制,品牌产权归属的主体不清,品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品牌运营缺乏相应监管,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牌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产地集配中心的意义
(一)符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产地集配中心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发挥保障供应,稳定价格,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有效解决产销衔接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流通三级市场建设,但面向零售终端的区域内部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农产品大宗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建立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可以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农产品集中到产地集配中心,通过直接对接超市等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产销之间的有效链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及品牌价值
产地集配中心的建设对当地农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建设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进入产地集配中心后,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分级、清洗、包装、预冷、精深加工等统一的商品化处理,形成统一的包装,推动农产品在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有助于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实现农产品品牌提升,大幅提高农产品效益,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例如“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出售的蔬菜,在市场内经过商品化处理后,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品牌,寿光产地市场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比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高15%~20%。
四、产地集配中心发展建议
(一)补齐设施设备短板
在现有的产地市场基础上,以重点产地批发市场为切入点进行提档升级,加强重点设施建设。对市场内交易棚(厅)、场地、道路、给排水、通讯网络、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改善市场交易环境。配备必要的挑选、修整、分级、清洗、包装、烘干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市场内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各类冷链设施设备建设,增加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减少采后损失,满足错时销售需求。配备与自身功能相适应的质检室、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制定完善各项检测制度和规范,检测结果及时上传和公示。
(二)建设产销对接平台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产地集配中心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平台,汇集供求信息,提升资源整合、交易撮合、订单管理、运输管理等交易服务功能,多渠道拓宽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依托平台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提高农民在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参与程度,更好链接农户、市场和消费者,构建长期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与第三方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平台合作,加强全程温度、湿度监控,减少“断链”隐患,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鼓励支持全国性产地集配中心和区域性产地集配中心依托平台优化数据共享、分析、引流等信息服务,建立重要商品价格指数,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三)培育壮大流通主体
加快推进产地流通主体培育,有效提高流通主体经营能力。一是与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供应链企业、专业运营机构合作,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营中心。充分发挥运营中心的作用,整合当地特色产品资源,完善产品品控与分销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当地特色产业拓宽销售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商流不畅通、物流成本高、资金不融通、标准不统一、安全品质无保障、供应链不透明、品牌价值低、优质不优价等一系列问题。二是通过产地运营中心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主体进行培育,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解决实力不强等问题,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三是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入手,解决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文化素质低,在信息获取、市场对接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能力差的问题,建立农业流通主体培训体系,运营中心定期组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经营管理学习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营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生产加工能力、流通服务能力。
(四)加快标准化技术应用
鼓励标准化技术的介入和实施。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产地集配中心引进标准化分级分选设备,对农产品的大小、颜色、甜度、酸度等按照等级进行自动归类,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二是在适用领域鼓励使用标准托盘(1200mm×1000mm平面尺寸)、包装箱(600mm×400mm包装模数系列)、周转箱(筐)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单元、计量单元、数据单元,进行采购订货、物流运作、计算运费、收发货和验货,减少中间环节和货物损耗,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五)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围绕产地集配中心优势农产品产业资源,以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和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农产品为重点和突破口,强化人文、地域、风土气息,对自然优势、地理优势、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突出产品特色,鼓励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品牌的宣传和推介,扩大产地集配中心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明确中心产品品牌的责任主体和营销主体,引导品牌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通过品牌注册、标识设计、标准控制、使用授权等措施,依法依规,强化品牌保护。
来源:山东现代电商与物流研究院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钵施然引领智能农机科技新纪元:共揭“中乌智能..
综艺助农守正创新 《快乐的田野》书写有机旱作特..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融资?(附资金对接路径)..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深度研究!我国农业科技迎来大爆发..
【农业模式】“云认养”兴起,消费者热衷当线上..
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资金配套及案例:国家级1-3亿..
请别再吹了,中国农业只剩下鸡毛了!..
未来已来!预制菜企业如何数字化(附5个策略)..
【世界农业案例】德国探索发展农业光伏..
满满的高科技!博创联动闪耀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方法分析..
产业集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喜茶以订单农业“自主”把控桑葚品质,酷黑莓桑..
意大利展团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成员单位招募】欢迎加入数农俱乐部,一起赋能..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11月4日报名..
罗必良: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如何落地?..
第二十二届中国温室产业大会即将在兰州隆重揭幕..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特色农业:隐藏的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之路..
北斗导航助力 开启春耕新气象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中信农业下属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精彩亮相2024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