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业是热门领域,不少农业创业者在前期都计划的得“天衣无缝”,但实际做起来却可能困难重重。农产品的利润,其实是被这“六个黑洞”给抢走了。
1
会“骗人”的毛利润
很多人认为只要算好了利润空间,就能预测自己大致能赚多少钱。比如经营超市,一般的经验是要确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润,最后才能有3%到5%的净利润。
可是,一旦进入农业领域,就似乎进入了不可预知的“量子世界”,用纸面计算毛利润来预测收入,似乎已经不再适用。
首先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往往无法提前预知如“蒜你狠”、“姜你军”这些“意外”。
其次是农业领域尚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很多以前被认为铁打的规律,都出现了变数。
比如养殖业界多年奉行的“猪周期”,即“一年挣、一年平、一年亏”,很多人就是确保第一年把后两年的钱赚回来,基本上就能避免风险。
但近几年,“猪周期”也被一点点打破了。
2
调控中的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不像二、三产业的产品价格,大多都是市场定价。
几乎所有国家都不会把农产品价格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所以,做农业必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动向。
3
会“隐身”的人工成本
很多产业看上去利润不错,比如肉牛,明明市场价格很高,赚钱不成问题,但很多农户可以做的产业,企业却不一定能做。
原因在哪儿?首先,农民自己从事养殖的时候,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其中人力成本很多被隐藏了。
加上很多养牛的农户既不用建场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决,成本控制的如此低,最后才赚了些钱。
但相关行业的企业就完全不一样,建场地、买草料、防疾病,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工成本。
4
不可不算的“储藏损失”
淘宝很火,生鲜电商很热,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直接搬到农产品销售上,照样适用,他们甚至以为这就可以抢走菜市场的饭碗。
但结果如何?不少店可能风风火火开张,稀里哗啦倒闭。
做得好的生鲜电商,他们首先解决了农产品储藏的技术问题。
新鲜蔬菜不能过夜是蔬菜经营者都了解的常识,但现在对于国内大多数生鲜销售商来说,储藏不仅是技术难题,成本更让人头疼。
运费比菜贵不说,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很多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时,都已经是被层层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变坏都是常事。
一旦卖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农药、机械成本,都统统白费。
5
不可控的外在风险
做农业,赚钱难,赔钱倒是格外容易。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占到种植总面积的1/6,各种病害、虫害以及不可预知的极端天气,防不胜防。计划得再周全,一次洪灾、旱灾或者冰雹,就全没了。
6
漫长的回报周期
正因为农业风险大,因而融资不易。但是农业要想赚钱,又必须资金规模化。
相比过去,现在国家逐渐开始放宽政策,农地抵押贷款逐步开始试点,但能贷到钱只是第一步,农业的回报周期相对过长。
Tips
如何摆脱这些利润黑洞?
要做好现代农业,不仅要懂生产、懂流通、懂销售,还要懂管理、懂政策、懂人脉、懂合作。
要搞清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规律,从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到农作物的生物规律。
必须有技术创新的意识,比如说高效储藏技术是目前农产品运输领域普遍缺乏的,这也就意味着谁先有技术创新,谁就占得了生鲜配送这门生意的先机。
重要的是,做农业还需要有品牌意识,用传统思路做农业,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环节,永远没办法把产业做大,也永远会被那些不可控的利润牵着鼻子走。品牌的竖立意味着享有更多市场份额的优势,也意味着规避风险的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