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侠会:三农领域产业社群(资源对接、案例分享、线上课程、线下活动)
本文为刘石老师在投资圈的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我最早的时候计划介绍一些农业服务,但是今天有机会跟高端人士在一起就介绍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主要是我对农业大的发展逻辑的思考。我是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人,一直思考一些农业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的优势所在,对于宏观的农业比较感兴趣,对于在农业的产业运作和一线操作也比较熟悉,对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我进入农业这个行业是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不是学农的,是文科生。在孟山都时期做了一个抗虫棉,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这个案例也成为哈佛商学院一个成功的案例。后来在杜邦先锋做中国区总裁的时候,做了一些事,连续六年业绩翻番,净利润率超过50%。新的单粒播种的农业的耕种方法是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推广,最后获得成功。还获得了长江商学院2008年商业模式创新的大奖,农业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入围。商业模式创业奖是比较难做到的。在隆平高科做CEO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值得夸耀的业绩,只是每年业绩做到50%以上的增长。
关于农业众说纷纭,喜忧参半,我想在这里帮大家梳理一下农业发展的六大逻辑。我认为中国和国外的农业发展的逻辑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一个逻辑是农业发展的时间逻辑或者是历史逻辑。
这就是全球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边缘化,这个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中央的一号文件连续发了14个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农业最早的社会经济的核心不断被边缘化。今天中国农业的GDP只有8%到9%,美国只有2%多一点,这是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随着GDP的发展,在农业和食品在消费中的比例在降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个是空间逻辑。
经济学家一般告诉大家中国以外的世界农业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我认为是四种。前面的三类是一样的,我认为第四个是另外的独特模式。第一个叫“规模农业”,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代表,也包括乌克兰,大规模和农产品出口为导向;第二个叫“平衡农业”,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是强调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种是东南亚和中美洲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第四种是日韩台为代表的“精品农业”。
我把这些四种类型又分成两大类型:前面两种叫“主权农业”,后面两种叫附属农业。因为所谓的“特色农业”技术和市场都强烈依赖宗主国,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而所谓的“精品农业”其主粮要依赖欧美的进口,没有独立的“生存权”。所以,像中国这样一种社会制度独特和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走这种附属农业的道路,所以“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只能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形式的补充,而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国农业如果不在“主权农业”这个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没有前途的。
第三个逻辑是技术逻辑。
各种技术的跨界和融合将取代单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基本上包含种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农机、植保等七个要素。中间的种子技术是“内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为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
新型要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是更加微观的层面,由于分子生物技术出现,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饰编辑、转移融合等从更微观的层面改变农业的遗传的规律和发展方向;第二个在宏观的层面上,技术要素之间的组合、内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项技术进步来获得农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项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依赖农业大数据的实践和应用的发展。
在讲第四个逻辑之前要澄清一组概念,什么叫“大农业”和“小农业”。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去年也第一次提到“大农业”和“小农业”。但对于这个概念许多解读是不够正确的。如果认为“农林牧副渔”或“主粮”是“大农业”,而种植业或经济作物是“小农业”的话,这是外延式的解读,是浅层次的解读。
我从经济运行的不同的内在规律来解读:“大农业”是大宗农产品基于数量上的追求;而“小农业”则是基于特色的追求。响水大米、五常大米,优质麦等虽然是主粮,但是属于“小农业”的运作方式。从表面上看,大农业是数量追求,实际上追求的是产业效率;小农业表面上是特色,实际上是价值。
现代农业的核心不是产量。中国农业在过去十几年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不断追求高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
1)从1949年到1990年,是中国农业的“供不应求”阶段,在这个阶段产量追求是正确的,因为只有生产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足够的人口;
第一个阶段是供不应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数量最大化,这种思维我称之为“穷人思维”;
2)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农业生产进入到“供需平衡”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供需平衡,农业的生产目标是多样性,这种思维我称之为“小康思维”;
3)在2000年以后进入到一个“供过于求”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供过于求,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品质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我称之为“富人思维”。
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从今年一号文件才提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从穷人思维向小康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国现在应该做的是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是富人思维。但是因为传统思维定式作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思维到现在为止还远远落后于时代。
第四个逻辑是“大农业”的逻辑,是从产量追求变成为效率和效益追求。
这张图搞经济的人一看就明白,但许多做农业的人理解不了。做农业的人一直要追求产量高,而做经济的人则想要效益最大化。随着生产投入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加。但是超出了最佳的投入产出的效益点,再增产意味着投入产出比的下降,是与经济的规律背道而驰的。所以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产量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第五个是“小农业”的逻辑,是从特色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
我们从下面一张图可以看到,以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价值去向有四个阶段,一是吃饱,二是吃好,三是健康,四是可追溯。如果想吃饱花100块钱,吃好你可能要花150到300之间。如果在吃好的基础上再加上健康的概念,如无污染、绿色、有机,还要再增加,就会变成200到500之间。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可追溯的技术的话,则价值大概是在300到600之间。所以作为一个农业产业的参与者,其未来盈利的增长点,将主要将体现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产量的增长上。
最后一个逻辑是产业发展的逻辑。
即从规模导向转化为产业化的导向。在这里要明确产业化的定义和实现路径。产业化实现是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规模化,二是标准化,三是现代化,四是产业化。规模化是要达成基本的规模效益;然后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一个是提升效率,二是产品的质量保持一致;做完了标准化以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化技术、设备、管理来提升它的效率;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产业化。
产业化和现代化区别是什么呢?产业化首先是与市场的对接。如果说一个工厂的生产设备很先进,但是生产出来不知道卖给谁,这不叫产业化,这叫现代化。
产业化的第一个要点是必须与市场对接;第二个是产业链条的贯通;第三个是产业价值的提升。所以这四个阶段不可能跨越。所以现在中国的农业还在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初级阶段纠结中,还没有能实现,现在提什么“农业4.0”,要么是不懂,要么是忽悠。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资格谈,因为我们连现代化和产业化都没有做到。农业4.0或工业4.0必须是在产业化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内容来源:《DA Weekly》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链路径如何创新?(附路径)..
【世界农业案例】新西兰农业成功秘诀是什么..
【农业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的三大模式及运营案例..
【数字农业】2025年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储备指南来..
【预制菜行业】孟祥忍:预制菜加工要聚焦大单品..
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绿色发展新路径..
钵施然引领智能农机科技新纪元:共揭“中乌智能..
综艺助农守正创新 《快乐的田野》书写有机旱作特..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融资?(附资金对接路径)..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满满的高科技!博创联动闪耀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方法分析..
产业集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喜茶以订单农业“自主”把控桑葚品质,酷黑莓桑..
意大利展团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成员单位招募】欢迎加入数农俱乐部,一起赋能..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11月4日报名..
罗必良: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如何落地?..
第二十二届中国温室产业大会即将在兰州隆重揭幕..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特色农业:隐藏的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之路..
北斗导航助力 开启春耕新气象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中信农业下属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精彩亮相2024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