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推荐】智慧农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智慧农业
  
2022-09-07 19:00:38
[ 导读 ] 智慧农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文/康春鹏(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在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瞄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水平;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首次在全会的政治文件中提出建设智慧农业。这为我们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智慧农业就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人工智能为支撑,具有预测预警和优化资源配置两大突出特征的高级农业生产形态。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智慧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我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要把智慧农业放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中统筹谋划,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智慧农业的时代方位

科学认识建设智慧农业的时代方位,既对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又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社会发展史的演进看,建设智慧农业是释放数据生产要素价值的必然选择。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古典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作为三大要素,二战后科技和产业变革,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技术成了生产要素。当今,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背景下,数据逐渐成为战略性资源和新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过去30年间,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内存规模、通信速率提高了100万倍,信息化已逐渐进入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在经历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生物化学农业、机械农业之后,必然进入更高级的智慧农业形态,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演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也必然会不断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数据这个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看,建设智慧农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所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业农村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已接近64%,但仍有5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可腾挪的空间、可投资的领域、可激发的动能十分巨大。建设智慧农业是畅通城乡循环的重要举措,通过信息流带动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进一步完善农业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建设智慧农业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在农村的布局与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智慧农业有利于农民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看,建设智慧农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整个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目前,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数2.07亿,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数仅占全国总农户数的5%,大国小农的基本特征将长期伴随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过程。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农业现代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动能还未形成整体合力,“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智慧农业快速发展,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科技支撑和现实途径,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困境,特别是为“大国小农”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辟独特道路。

智慧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近年来,消费互联网不断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开始落地见效,智能化、无人化水平逐步提高。

新产品新技术蓬勃兴起。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各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智能化转变,不断涌现出田间作物墒情、苗情、病虫情及灾情监测等方面的智能识别系统和耕种收环节的智能机器人。特别是自动化采收装备、农业传感器(环境监测、动植物体征监测)、摄像头监控、病虫害监测预警、水肥一体化等产品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精准饲喂、长江禁渔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无人或少人农场破土而出。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特别是大数据、5G、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为无人或少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湖南长沙、安徽芜湖、黑龙江建三江、浙江湖州、四川崇州、广东佛山等地无人或少人农场破土而出,通过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其中,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控软件、灌溉设备而打造的“互联网+农业灌溉管理体系”,实现“万亩农场、一键管理”。

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数据是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从行业部门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相继开展了苹果、大豆等8大类15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陕西建设了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重庆荣昌建成了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从各地实践看,安徽、浙江、江苏、广西等地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相继建成了大数据平台,浙江正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三农数字化改革。

市场主体成为生力军。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智慧农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企业主动投入、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正在形成,市场主体正在成为建设智慧农业的重要力量。大型企业纷纷进军智慧农业领域,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智慧农业,中化、中联重科、碧桂园等企业开始进军智慧农场。此外,农业企业也在数字化转型中主动作为,中粮、北大荒、新希望、海升果业等传统农业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智慧加工等。

建设智慧农业面临的问题挑战

当前,我国智慧农业依然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大量硬件投入还未完全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智慧农业还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智慧农业“有面子,缺里子”。智慧农业设施装备价格较高,由于未纳入财政购置补贴范畴,农户难以承受价格成本。不少地方发展智慧农业还停留在“面子工程”,大屏随处可见,实际意义却不大。核心技术研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传感器国产化、精确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动植物本体传感器基本处于空白,尚未研发出专用智能芯片,也尚未构建起动植物生长模型。

智慧农业“有数据,缺智慧”。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较为普遍,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全国性和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仍未建立,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难以有效汇聚融合和合理利用。涉农信息服务多以在线查询为主,由于缺少针对农业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和利用,在预测预警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核心功能方面的作用还远未发挥。

智慧农业“有盆景,缺风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深入实施,各地探索创造了有特色的智慧农业“盆景”,但还未形成有效可推广的“风景”。特别是卫星定位、地理信息、遥感、现代通信技术等技术融合集成度低,相关装备的易操作性差、价格高,不少地方智慧农业建设存在“增量不增效”、“种产销”脱节、技术应用脱离实际生产等问题,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有技术,缺人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业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年长的农业从业者在思想观念上陈旧落后、互联网应用技术也较为落后,相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兴产物接受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智慧农业的传播与发展。加上农村在经济、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让与智慧农业发展相符合的新型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建设智慧农业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始终瞄准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迈出了革命性步伐、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智慧农业的重大任务,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这些都为智慧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建设智慧农业正当其时。

加强规划引领。把智慧农业作为数字中国的战略要点和主攻方向之一,立足自身实际,在智慧农业的起步阶段,从宏观战略、中观制度和微观操作三个层面进行超前布局。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农业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在中观层面,就自身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当前阶段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具体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在微观层面,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理论,政府在智慧农业发展早期要加大对智能装备购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

汇聚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农业数据资源目录,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加快建设农田土地、自然资源、种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等基础数据库。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建立数据共享、传输标准体系,提高农业数据采集、使用效率。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在确保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建立数据有序共享开放机制,加强数据获取、分析、应用能力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学习借鉴日本建设农业数据协作平台的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建立全国性农业数据平台。

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建立“智能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控制、个性服务”的智能技术体系。尽快设置“十四五”智慧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立足小农户现状,有序组织重点攻关,重点突破基于物联网的农情感知、基于大数据的农业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着力研发“小”和“精”的农机智能装备或农业机器人。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相关企业牵头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探索应用场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打造内容丰富、模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智慧解决方案,降低农户应用成本,务求实效。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系统、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育种、种植、畜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中的集成应用。抓好试点示范,选树一批服务小农、赋能小农的智慧农业典型。

培育人才队伍。发展面向乡村的各类培训教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流向农村,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从事农业生产。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或机构,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应用、留得住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教育部门在相关大学、职业学校创新设置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及课程。加强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建设。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2年第2期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