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案例】美国大农场模式凭什么产量大、效率高(玩法值得学习)
农场
  
2023-08-17 19:26:26
[ 导读 ] 美国大农场模式凭什么产量大、效率高?

美国大农场现状: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典型代表,仅占全国人口1%的农业人口除了养活3.2亿美国人民,还有五分之一的农产品出口到别国。为数210.2万的家庭农场支撑起了整个美国的农业。这样的产量和效率确实让人心生羡慕,于是有人说将土地集中起来,利用现代化技术,尤其是大型农业设备,投入少量的人力,实现美国式的家庭农场,这样的模式产量大、效率高,不就可以更容易满足更多中国人口的粮食需求。

可这样的办法,在中国真的可行吗?

通常来讲,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因为我们是小农经济,土地规模小,无法开展集约式生产,不能像美国那样大面积采用农业机械,节省劳动力的同时提升劳动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多少年来,我们对美国农场有这么多想象,为何不能照搬过来?

有的人可能根据自己的常识会脱口而出:因为我们地少人多?因为我们土地分散?因为农民买不起大型机械?这都是表面原因,其实背后有更本质的深层次原因:

最多的原住民

温铁军教授曾在演讲中说到:中国14亿人口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原住民。请问现在的美国人是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吗?

说到原住民的含义,即由聚在一个地域的整体原住民组成的原住民族和原住民国家的概念,简单来说,是一种在对比中形成的较为抽象的概念,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殖民者民族和殖民化国家。那么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是谁?很显然应该是“土著”印第安人。

然后经过多年的屠杀掠夺,“土著”印第安人的人口比重只占美国如今人口近百分之二,50万原住民只能聚居在亚利桑那州原住民保留地。而其它人口近60%,是近代殖民者的后裔,余者,则是不同民族殖民者的混血血裔。

简单来说,为何我国地少人多,美国地多人少?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要追溯到近现代时期,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原住民的屠戮和压迫所达到的土地兼并与资本积聚。大量的人口从欧洲转移到美洲大陆上,很容易就做到“地广人稀”,因为通过这种对原住民族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大地主经济,怎么可能在我们这样一个几乎百分百原住民国家的土地上发生。然而这一点在美国几乎闭口不谈。

精耕细作单产高

许多人会错误地认为美国大农场全面机械化、高度自动化,所以美国大地主农场经济的产量应当是远远超过中国的巨量亩产。然而,真实情况却是:

在美国,动用 29 亿亩耕地产生 3 亿多吨粮食,无论总产还是单产都低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国(18 亿亩耕地产 6 亿吨粮食)。举个例子:在两年前的调查中得到数据,中国的小麦平均亩产是722斤,远超美国300斤之多。

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人工越多,精耕细作,产量和质量以及食物多样性就越多,且从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压力就越小。农民满足了自身的粮食安全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反之,像美国那样,让极少量人养活多数人,且食物构成也向美国看齐,中国需要的优质耕地得 100 多亿亩。很显然,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 。

圆形农场让土地利用率降低

美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平原,多靠巨型旋转喷灌系统来灌溉农田,旋转喷灌,自然养成圆形耕地。这种喷灌系统是农业发展中,为了追求高效率达到高利润的典型之举,比传统灌溉方式要省水30%左右。

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率低、浪费农田,相比中国方形农田,圆形农场直接导致浪费了21%的土地。(计算公式:2R*2R-πR)/4R=21.5%)

美国“模式”的误导

错误地试图硬套“地多人少”的美国模式于“人多地少”的中国,错误地使用来自机器时代的经济学在农业上,是对当今早已由企业型大农场主宰的美国农业经济实际的误解。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主导逻辑是节省劳动力,而中国过去三十年来已经走出来的“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小而精”模式的关键则在节省土地。美国的“大而粗”模式不符合当前中国农业的实际,更不符合具有厚重传统的真正的小农经济家庭农场的理论洞见。中国近三十年来已经相当广泛兴起的适度规模的、“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才是中国农业正确的发展道路。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