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不再被“卡脖子”,中国养猪界迎来“春光灿烂的日子”
养殖
  
2021-01-18 06:53:31
[ 导读 ] 从“最先一公里”解决猪肉问题,科学家和阿里巴巴做了什么?

作者:老猫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产业●科技●商业)

前些年,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电视机火遍大江南北,其中猪八戒有喜、有悲、有害怕,更有果敢。

这几年,中国生猪市场亦是如此,喜忧参半。

喜的是中国巨大的猪肉消费市场,拉动养猪上市企业的业绩暴涨,忧的是中国种猪被国外“卡脖子”,猪肉价格暴涨,严重影响中国人民“幸福指数”。

但是,这段时间有一个好消息,种猪问题或将被中国科学家打破,这一利好惠及中国生猪市场。

为了打破国外种猪“卡脖子”,近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带领团队在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开店售卖国产猪精和种猪,通过阿里巴巴助农体系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农业科技商品化,最大限度地触达和普惠全社会的中小企业和养殖户。

陈瑶生及团队试图解决中国人吃猪肉的“最先一公里”难题:变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把种猪培育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培育优质国产种猪,进而提升国产猪肉的产量和质量,避免中国人吃猪肉被国外“卡脖子”,将肉盘子端在自己手里。

或许,中国养猪界真的要迎来“春光灿烂的日子”了...

-010-

种猪被“卡脖子”,制约中国民生,必须要攻破

在养猪从业者的眼中,种猪就是“猪的芯片”但中国用于繁衍食用商品猪的种猪却长期依赖进口。

“全世界有一半的猪都养在中国、消费在中国,中国商品猪种猪却长期依赖进口。”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说。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猪肉消耗量达1.009亿吨,中国消耗4486.6万吨。每两头猪就有一头吃进了中国人的肚子里。而另一个数据是:中国市场上供老百姓食用的商品猪,80%以上来自国外引种。

另外,根据媒体报道,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中国养猪业决定猪肉品质的种猪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也导致本土生猪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因此,我国必须要打破国外种猪的“卡脖子”现象,否则中国人“吃猪肉”就会受制于人,影响中国民生。

中国养猪大户、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中国的猪类养殖产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中国必须要改变原种猪依靠进口的格局,实现种猪国产化如果我们继续依靠进口种猪,那么我们就会受制于人,只要西方动一动手指,猪肉的价格便会飙升,从而形成严重的民生问题。

一旦“洋种猪”断供,会直接影响国人吃猪肉的大事儿,吃上价格实惠的好猪肉会难上加难。为了不被国外“卡脖子”, 生猪育种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本土育种,解决种猪国产化的问题。

陈瑶生也认为,生猪育种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去年的非洲猪瘟,让中国生猪产业损失惨重,只有大规模的企业有生猪育种的科研技术,广大中小企业和养殖户无能为力;而企业之间因竞争并不愿进行遗传交流。

除此之外,国家也陆续发布政策助推“种猪国产化”。早在2009 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希望初步形成以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生猪育种体系,改变 “引进 - 退化 - 再引进 - 再退化” 的局面,扭转中国优良种猪长期依赖国外的格局。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持续开展地方品种抢救性保护行动;持续选育提高种猪遗传进展,培育新品种、新品系;着力保障优良种猪供给。

但是,种猪国产化之路依然并非平坦、通顺。

-020-

种猪国产化加速,普惠中小企业,养猪界沸腾了

目前国内养猪产业正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个是种猪的问题,本土猪的精液质量和养殖成本比外国种猪高,在同等情况下,养殖一头本土猪的成本,几乎可以养两头外国猪了。

另外,我国种猪育种开始退化,很难长期培育,需要不断地从国外引种。

换言之,若想维持生猪的质量,避免遗传带来的问题,生猪养殖户便需不断从外国引进新鲜种猪血液,以保持种猪的良性繁衍。

由此可见,引种是其次,关键是我国种猪的研发和培育技术必须要突破,最好能国产化。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常常片面认为育种就是培育新品种,追求性状提升的纯种选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育种的本质是要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效率。不仅如此,一些育种工作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过度依赖从国外引种和扩繁,当性能退化就重新引种,这就造成 “引种 - 退化 - 再引种 - 再退化” 的尴尬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中小养猪企业如何攻克育种技术和降低育种成本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发展生猪育种技术并非易事,国内由于现代养殖业起步较晚,除了育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外,原始数据的积累量和准确性都不够。中小养猪企业引种及育种能力非常薄弱。

同时,国内真正能做好猪育种的,都是一些规模很大、实力很强的企业,中小养殖户没有这个能力,而大企业之间因竞争并不愿进行遗传交流。

为此,陈瑶生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解决种猪育种效率的提升,让引进种猪进入“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未来“做到少引种甚至不引种”,推动国产猪在生产效率和质量上打败进口猪,将肉盘子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为了普及与推广,陈瑶生还在阿里1688开店售卖国产猪精和种猪,是要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与全社会共享优质的国产种猪,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社会的养殖户。

资料显示,作为阿里巴巴助农体系的一环,1688的批发式助农已覆盖全国50个农业重点产业带,经营主体注册为专业合作社的商家超20万,带动农户200多万。

阿里巴巴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表示,首席科学家在1688开通种猪和猪精店,意味着建立农业实验室与中小微企业的直接对话,开启从找工厂到找科学家的新模式。

诚然,国产种猪培育是关乎中国人吃得起猪肉、吃上好猪肉的“最先一公里”难题。这需要国家科研技术、有实力的大型养猪企业以及互联网平台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更让人欣喜的事情,在种猪国产化上,除了国家积极政策扶持之外,养猪巨头们很早就发力与布局,其中新希望集团、温氏、牧原股份、首农食品集团等企业也投入人力、财力持续推动种猪国产化。

破解种植“卡脖子”难题,人人有责!

或许,这也是中国人在自主创新上觉醒的开始。随着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加入,必将会加速生猪“最先一公里”的进程,惠及中国千万养猪企业。

-030-

下真功夫, 推动农业科技转化,破解农业“最先一公里”

其实,中国农业被国外“卡脖子”的根源是科技研发、科技转化能力不足。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只有30%到40%,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

就在去年12月18日,30位农业院士和科学家与阿里巴巴牵手,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表示,阿里巴巴将聚焦“三个创新”,与农业科学家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实践数字农业,让中国农业高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农民富起来。

另外,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必须要把三农工作当作一切工作重心,并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

我们再深入延展一下“国产种猪”的案例,从养殖看中国农业的问题,实则上,都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问题。

国产种猪的案例,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缩影。和“猪种”受制于人一样,被“卡脖子”的还有我们的“菜种”。如在蔬菜之都山东寿光,菠菜、绿菜花、胡萝卜等“洋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6成以上;彩椒、大红果番茄在8成以上;绿萼长茄达9成以上。

所以,农业领域的“最先一公里”难题必须要破解。研究解决中国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加速者,也是阿里巴巴与农业科学家合作的初衷。

自2014年以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企业中率先进入农业“最先一公里”,助推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建设开放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探索普惠的数字农业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科技转化,都是中国农业“最先一公里”的重要内涵。我们的农业研发水平并不低,只不过很多农业科技都束之高阁了,导致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农业科技商品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表示,科学家与阿里要努力解决技术关、市场关、效益关,做价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目前,阿里巴巴正持续加大在农业“最先一公里”的投入。比如,2020年,阿里5大数字化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此外,菜鸟县域物流智慧共配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5个省份700多个县域。

“我们希望在农业最难的‘最先一公里’做深、做透,不仅下苦功夫、笨功夫,更下真功夫。”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华表示,阿里计划今年再新建几个数字化产地仓,同时扩大自营模式下的农产品基地直采规模。

李少华还透露,未来,阿里巴巴将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农业科学家激活农业大数据,帮助农业生产者精准规划管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在科技赋能农业上,阿里巴巴正一步步迈入深水区,投入重资产,借助科技、数字的力量帮助中国农民破解“最先一公里”难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值。

小结

今年以来,美国接连在芯片上制裁中国科技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成为举国上下的关切。

当然,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人们期待巨头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企业发展储蓄技术,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所在。(完)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