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国国情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种植
  
2021-05-21 18:10:49
[ 导读 ] 中国国情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所谓“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国情,既把握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把握中国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将普遍规律和中国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确定农业规模经营的“度”,并且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一个重要的国情:中国人多地少,长期处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农民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一种对土地的特殊依赖;中国农村土地存在细粹化特点,特别是在南方山区,这种特点更为突出,如江西省、四川省耕地平均地块大小分别为1.46亩、0.62亩。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随着农民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农民的总流转土地面积的增加而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第二个重要的国情:农村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制,已经为广大农民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和增收。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业生产体制的变化,应该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前提,只有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并且真正市民化的基础上,才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如果流转的速度超出了现实的条件,不顾农民的意愿而人为地垒大户,就有可能影响农民和农村的稳定。

显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的客观标准应该以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状况为依据,需要在中国国情变化和现有经营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有序地推进。同时,具体地衡量“适度”有着不同的标准:

一是技术上“可行”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农业经营规模要同农业科技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农业生产手段的改进程度相适应;特别是以工业化装备农业现代化,更是对农业的经营规模提出了客观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种规模的要求,农业科技特别是设备的采用就无法产生效益。因此,应该从技术的角度选择适应规模,从而获得最佳技术效率和效益。同时也要考虑使用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更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发展,更适合当前中国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总之,“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是经济上“可行”的标准。所谓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基于“规模经济”的条件,适度扩大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趋向合理,从而获得最佳经营效益。然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经济利益具有差异性,进而它们对适度规模的判断也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主要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成本利润率和单位面积利润等经济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大田农业中主要剩下老人和妇女。如果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无疑会使经营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然,究竟扩大到什么程度,也要综合考虑扩大到什么程度将使单位面积利润下降,以及下降到什么程度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益等问题。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