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赛道】叮咚买菜预制菜的产品逻辑(一)
生鲜
  
2022-07-12 19:09:24
[ 导读 ] 叮咚买菜预制菜的产品逻辑。

2020年6月,叮咚买菜独立预制菜部门正式启动业务。现在,预制菜已成为叮咚买菜全国业务线,实时动态1000-1200个SKU,单城市SKU维持在400-500个,总销售份数破亿,订单渗透率达30%,包含预制菜品类的订单,客单价平均提升20%-30%。预制菜品类,是当下叮咚买菜提升复购率、客单价以及利润率的重要抓手,已在叮咚平台形成常态化经营模型。

叮咚买菜的预制菜开发可以分为品类规划、供应链搭建、商品研发以及上市销售等环节。其中品类规划属于重中之重,相当于叮咚买菜为目标客群提供的餐食解决方案。

叮咚买菜预制菜的产品逻辑,即前期依照“时令特色”为基准,开发满足“品质不低于餐饮堂食”、“价格约为餐饮业态6-8折左右”两个原则。后期在即有商品的基础上为其打造品牌,以及对标不易烹饪的餐厅大菜系列。即“先有商品,再谈品牌”。这里的核心在于,零售商想做品牌,是从“我有什么”出发,通常选择现有范围内最强势的商品品类,但这未必是消费者最需要的。而先有商品,则是依据消费者需求决策,然后综合自身能力能提供的商品品类,再给出最终方案。

叮咚买菜判断消费者需求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时令。即春夏秋冬、各个节气消费者偏好吃什么。比如说夏天吃小龙虾、秋冬吃火锅、过年吃年菜就是具备最大公约数的就餐选择,过季商品被应季商品取代。二是趋势,即根据各大餐饮品类行业数据,来判断该细分品类的增长性和市场空间。三是场景,即什么样的就餐场景更适宜预制菜品类进入。

购买预制菜和生鲜不一样,生鲜只要品质好,自己在家烹饪的不好吃消费者也还是会买。但预制菜消费者吃过一次不好吃就不会买第二次。这也就要求要将更多精力花在新品研发上,而不是简单寻找预制菜供应商。

叮咚买菜平衡了规模优势与供应商选择方面的矛盾,并将自身定位为产品制造商而非零售商。举例来说,有观点认为开发预制菜品类主要靠规模化优势,这背后反映出部分零售商将其简单理解为向供应商下订单的采供行为。但规模大也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优质供应商因为产能有限而拒绝合作。从项目前期筹备来看,叮咚买菜搭建了专业的预制菜研发团队,最新推出的“叮咚大满贯”火锅料理共18个口味,就有十二名专业厨师参与,整个团队超过30人。

在与供应商合作时,应以商品规划为依据,向不同原料、口味、工艺、加工、包装等不同层级的供应商提出具体要求,并不会因为后者多为成熟餐饮供应商就放松要求,甚至缺位。由此,将传统采供模式的由供应商向零售商拿出成品供零售商选购,转变为将目标商品拆分为细分需求,筛选合适供应商。

在产品研发层面,叮咚买菜会将自行研发和品牌联名相结合。其评估依据在于依靠自身能力能否做出不低于餐饮堂食标准口味的预制菜品,如果不能就选择寻找联名品牌,或者暂时放弃。例如其火锅料理中的羊蝎子有料锅底,就是与北京老城一锅联名合作。在此基础上,叮咚买菜会参与产品研发的前期提案、原料采供、口味、包装等方面。而供应商大多只负责加工生产及提供个别配方专利。双方合作模式也有”包销定制“、”利润分成“等多种方式,目的只在于保障商品品质和性价比。

判定新品上市的成功率,有销售额、毛利率、复购率、顾客体验以及商品生命周期等多个业绩指标,其中最看重的是复购率。因为复购率代表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商品品质、价格的认可,说明他们不只是因为新品促销或尝鲜等心理购买。而顾客体验以及商品生命周期指标,实际上更看重长期效果,这有利于借此提升用户粘性,深入更多消费者就餐场景。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