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中国农业遭遇5大陷阱
农产品
  
2021-03-24 19:01:47
[ 导读 ] 中国农业遭遇5大陷阱。

1、大搞产量忽视质量

传统中的大宗农产品,由于生产者比较分散,而收购者到批发通道比较漫长,因此我们很难从生产端控制住我们的食品安全,同时检测机构和农产品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导致了我们国内蔬菜生产商往往是用产品代替质量。 因此,在计数单位变成了唯产量定价的时候,自然就有很多人就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其膨大,然后用了较多的农药,用了一些激素等等的方法,使得我们的产量能够增加。 对于很多农户来说的话,假设他的选择也就是说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农业从业者他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时候他要么能够把价格抬高,要么能够把产量。否则,只能亏钱。

2、劣币驱逐良币

由于我们的农产品农户生产是分散的,所以它很难具备了定价权。 农户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靠小商小贩来收购,收购完毕之后,然后再到批发市场进行对撞式交易,也就是看看有人搜没有,然后每天给不同的价格。 在这样情况下,其实我们的农户就很清楚,即便把自己的产品做的很好,不一定有专门的人员来高价收购,于是劣币驱逐良币! 毕竟,劣币驱逐良币之后,如果一个人想把自己的农产品的品质做得很好,那么他却没有市场,即便很多人想要但是渠道商却由于不具备定价权也不会去采购它。

3、错位生产法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错位生产法,所谓生产法的方法也就是正常在本区域内。 比如说5月份下线的西红柿,他可以通过阳光温室大棚等这种方式使得它提前上市或者延后退市,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错峰之间的一个高价格。 这种方式出来之后,你可以看到各地都建设了大量的阳光温室大棚,而阳光温室大棚的主要目的包括地膜也都是为了能够提前上市。 当你看到各个地方也都出现了提前上市之后,然后这就出现了大家的上市时间,整体集中化提前,就导致了本来要打时间差,最后价格迅速就回落,这就是用调配市场的比例来获取到我们生产中的就是价格。 那么,这个方式其实在海外是不同的,国外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就是稳定整体的物价,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基本点,但在国内中则是通过供需关系来进行调整价格。 因此,我说到在中国的农业是一个免税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一个农业体系,这种体系上的时候所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

4、无奈的成本投入

我大概统计和计算了一下在风调雨顺和市场比较给力的状态下,我们农业的大概的收益。去掉农场主自身的工资,再去掉土地的基础流转费用。 那么,还有一个叫市场价格基本在正常状态,给予这些数据的前提,也就是说你不会面临自然灾害,不会面临一些市场中的价格大跳动,那么这种状态下的时候,我给大家一些数据,可能对大家选择农业会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做大田粮食,也就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这一系列大概一亩地的收益在处在300到500之间,如果你是做大田蔬菜,大概你的收益是在700块钱左右。如果做错季的阳光温室大棚蔬菜大概在1500,如果您做的是水果业,大概一亩地的收益在1200块钱左右。 如果您扣除掉土地的流转费用,然后再加上人工费用,你相比较,然后再加上自然灾害,再加上市场波动,那你就会发现农业中间获利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在各大城市旁边土地的流转费用基本上已经到了1000到1500到3500之间,甚至在云南达到了1万。

5、标准之乱象

首先,我再讲一个核心叫品质,我们知道国内中有绿色、有机、无公害三个标准,其中有机标准属于民间自组织机构,也就是说在国内有机的标准是属于社会化协会起草的标准。在国际上也是没有有机国家标准之说,所以中国国内中的有机标准就会产生出3到5个不同的标准,在向下的时候会产生出更多。 比如说,一般蔬菜类的安全标准是主要分为以下几点,蔬菜的安全标准一般分为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菌落总数。 而农药残留在国内中,我们还会出现大量的生物农药,其实也是国内农药比例中没有的名称,那么在这个层面上大家也需要注意,所以我们整体的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度不够, 其次,我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标准分拣标准不一,没有标准的分拣体系,因此就出现了无法契约的一个问题。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