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突破瓶颈!农产品冷链建设发展建议
农产品
  
2022-10-28 20:55:09
[ 导读 ] 农产品冷链建设发展建议。

今年6月,商务部、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发布通知要求,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短板。《通知》中明确要求要补齐冷链短板,提升冷链流通率。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短板,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关系到基本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布鼓励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政策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关于冷链物流的首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指明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和路径。

截至2021年12月末,该项目已支持建设约5.2万个设施,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1800个县(市、区)、7000个乡镇、2.2万个村参与其中。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

当前,冷链建设仍显不足,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从产地的“最先一公里”到集散地的“中间一百米”,再到销地的“最后一公里”,冷链还没有配备到全链条诸环节。

根据中冷联盟统计发布的《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图》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冷库保有量达到5224万吨,只能满足不到20%的需求;具有法人企业的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43649辆,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仅为35%、57%、69%,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从人均保有量看,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每人0.037吨,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一辆,人均冷链设施拥有率远低于美国、日本与韩国。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区域和结构失衡问题。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东多西少、销地多产地少等现象。在存量资源中,老旧设施依然偏多,亟待升级换代和优化配置。

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转联运换装和两端干支衔接易脱冷断链、温控难以确保始终在适宜温度等,导致“最初一公里”和“中间一百米”损耗率高。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现阶段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相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城市人均冷库容量偏小,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藏保鲜设施较少、冷藏车难以直达田间地头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冷藏车、冷库设备、温度控制终端等建设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因此对单一的生鲜电商来说,自主投入建设不现实也不划算,于是就兴起了生鲜电商之间的合作或与第三方合作的经营方式,这就牵扯到利益分配,包括经营利益和政策补贴等。

此外,冷链专业人才“培养不出,挽留不下”、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提升缓慢等,仍然制约着冷链发展。

加快补齐冷链短板

1、充分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建设

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仓库、冷库、冷藏车等仓储、冷链设施的建设。充分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全流程衔接和强标准建设。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所在地的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

2、重视冷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重视和加强冷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知识和专业技能。强化冷链技术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探索订单式培训、联合制培养等多元化冷链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加强专业职业院校对冷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乡村冷链技术人才供给。

3、提升冷链产业数字化、产业化水平

从农产品源头开始,农产品按标准化分级,直接装入标准化物流筐,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配备计量称重、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施设备,实现仓储保鲜冷链信息的自动采集、汇总处理和统一发布,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支持构建冷链经济生态共同体

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全链条信息追溯、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社区冷链智能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化和改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构建冷链物流惠农生态共同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联盟、股权投资等方式合作,与冷链物流企业深入合作,让冷链发展的利益更多惠及农民。

来源:重农评、中国经济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