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侠会:三农领域产业社群(资源对接、案例分享、线上课程、线下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我国一项长远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也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演变,农业经营模式变革始终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展开。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创新不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经营模式演变与创新的相关探讨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郞(Yujiro Hayami)和美国学者拉坦(Vernon W. Ruttan)曾提出诱致创新模型理论,认为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是由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选择、制度禀赋和社会文化禀赋等共同决定的,并重点对比了美、日形成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之后学界进一步将现代农业划分为北美“节约劳动型”、日本“节约土地型”、西欧“中间类型”等典型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问题上,有的学者主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在借鉴基础上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有的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土地会变得相对集中,有利于打破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模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内容,以专业农户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现代农业演变的趋势。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从以往只注重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转变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探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时自然会涉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变革问题,有的学者强调应注重农民家庭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支持农民的合作组织,中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的国情决定了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时,应当始终将农民的长远生计、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的学者则认为,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在我国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小规模、分散化农户家庭经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局限性,而公司式农业具有发展前景;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实现规模经营的主导力量,但新型主体面临贷款、保险、农机购置、设施用地等政策制约问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部门间的政策。还有的学者认为,构建符合国情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而且多元化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特征。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滞后于农业发展,应当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创新;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由农民自主选择多样性农业经营模式。
另外,还有的学者强调要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要重视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制度安排,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合理运用农业的股份合作制来突破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股份合作制的制度优势。
这些研究表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的客观要求,但需要探讨开创农业经营新模式及其具体实施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进程加快,为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户收入水平,一些学者提出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一些学者将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振兴及产业融合结合起来讨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还有的学者提出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家庭小农生产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或者通过构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链价值的机制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多功能农业等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发展,并要重视相关政策导向性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和变革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许多研究在讨论具体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时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没有很好地考虑“三农”政策变化,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影响,有待继续深入。
二、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演变历程与阶段划分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始终伴随着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进行,并与土地和农业政策、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要素情况等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六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其特定特征,并较上一阶段发展创新。
三、农业经营模式演变的几点启示
(一)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根本目标
纵观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根本目标。首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由于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甚至解决不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改革中国“三农”就没有出路。
同时,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提出和讨论“三农”问题,但我国的“三农”问题存在已久,可以说“三农”问题始终与新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相伴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其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很快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小农户”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需要尽快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再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石化农业”带来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对农业经营中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又提出了新要求。复次,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又遇到资金、技术、人才、科学管理等瓶颈制约,需要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之路,积极引导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和工商企业下乡,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生态恶化问题,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模式,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三农”政策的演变主导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
国家有关“三农”方针政策的演变及其不断完善,对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主导着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以改革开放后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为例,1982—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以“三农”为主题,主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业投入等问题展开,为巩固和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农业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004—2020年连续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重点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农业科技进步和多功能发展等,特别是近几年中央还高度重视促进农地流转,完善农业农村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农业规模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经营。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农村脱贫成果也进入巩固拓展阶段,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经营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国际市场上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竞争愈演愈烈,中央“三农”政策聚焦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问题,更加重视农业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这也为今后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中央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新时期“三农”制度和政策体系,及时出台引领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支持政策和专门性文件,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中央“三农”政策为指导,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紧盯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国内行之有效的农业经营经验,加快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
从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来看,驱动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有“推”和“拉”两种重要力量,即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扩大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内在“推力”,不断增加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外部“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叠加形成了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合力。
实际上,“推力”属于农业供给侧,而“拉力”则属于农业需求侧,一般情况下,只有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保持基本平衡时,才能更好地形成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合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强调需求拉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出现跑偏现象。
从改革开放以后处理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来看,改革初期我国农业发展任务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量的需求,通过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户增加要素投入提高农业产量和保证粮食供给,体现了农业供给侧服务于需求侧;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又面临及时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花色品种多样化、营养结构合理化和质优价廉等新要求,单个农户家庭经营暴露出许多弊端,这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农业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改革;进入21世纪后,农业需求侧进一步发生变化,人们愈加关心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休闲养生、消费健康、食品安全等,对农业供给侧又提出绿色、环保、生态、有机、休闲和康养等新的要求,这也表明农业供给侧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侧的变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滞后于需求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农业结构性矛盾和供求矛盾都十分突出,农业效益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成本高、品质低、附加值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卖难”问题难以解决,等等。因此,现在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四)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离不开农业技术及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
首先,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科技是现代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才能逐渐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拓展更多的农业功能,转变传统落后的粗放型农业为现代集约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保证。实践证明,我国每一次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都是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可以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力,为农业经营模式变革松绑解套。因此,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尽快解决我国农地零星分散经营和低效率经营问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规模效益,并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因地制宜探索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地所有权、承包期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方便农地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农业规模化和社会化经营创造条件。
再次,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必须转变“就农业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平等流动,通过鼓励城镇工商资本下乡解决农业发展缺少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问题。
四、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创新条件与趋势展望
(一)小农户分散经营困境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倒逼机制
目前,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基本农业经营体制,大量中小农户分散经营比较普遍,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进步缓慢,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相悖,对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变革形成倒逼机制。
目前小农户分散经营所面临的困境较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模式传统单一,农业经营的粗放性、低效性和不可持续性特点突出;第二,农业技术投入少,生产技术水平低,许多农业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能,农业经营理念落后,农业生产难以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第三,农业经营存在小、散、乱现象,农业缺乏规模效益,小农经营意识限制了农地顺利流转,使得农业农村吸引不到足够的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及其作用的发挥,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难以提高,等等。这也对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通过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吸引城市工商企业下乡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营,引导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探索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总之,只有通过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才能克服小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多视角、全方位为农业经营发展提出了根本任务,也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大好机遇。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目前以小农户主导的农业分散经营模式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全面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环境条件,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社会资金和城市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农村,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可以激活农村主体、要素和市场,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市场,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长拓展了空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激活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注入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社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目标。
(三)践行“两山理论”将会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创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简称“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农业农村发展要践行“两山理论”,就必须坚定不移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相结合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前人们主要重视和强调农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康养农业、休闲农业等在内的多功能农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生态环保等多功能农业模式可以减轻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创意农业等,可以推进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也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注入新动能(表2)。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催生农业经营新模式
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基本趋势,尤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会催生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农业经营模式。首先,农村产业融合会促进农业“新六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等学者提出发展“第六产业”理念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农村不仅发展种养业,而且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观光农业等。
近年来,我国借鉴日、韩等国家经验提出发展农业“新六产”思路,希望通过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和发展农业“新六产”,更好地吸引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促进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其次,农村产业融合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以整合上游农业生产资源为切入点,以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为中心将各有关产业、部门和环节联结起来,有机整合农业技术、产品、劳动力、管理、物流、金融等资源,促进农产品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供应链融合发展,以实现多种参与主体的利益分享,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短的问题。
再次,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田园综合体是以休闲农业和多功能性农业为基础、在吸纳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推进农业与旅游、体验、教育、文化、购物、娱乐、康健、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属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农村产业融合为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创造了条件,可以把多利益主体联合起来和运用多种资源、手段经营现代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同步发展。
(五)“互联网+”正在推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变革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正在改变小农生产方式,创造了许多农业的新产业和新模式,“互联网+农业”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农业经营新模式。
近年来,在部分发达地区兴起的信息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其实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均属于广义的“互联网+农业”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广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遥感和定位技术等,以及专家的智慧和技能,对现代农业进行远程可视化诊断、精准感知、灾变预警、精确控制和科学决策等智能管理的现代高科技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我国发展“互联网+农业”可以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最佳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良好的农业经营效益,进行精细化种植、养殖、加工和服务,以及精准化耕种灌溉、用药施肥、收割贮藏、保鲜保质、运输销售、食品溯源防伪等,使农业走向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精准化的轨道,从而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服务,推动科技渗透型、产业集群型、园区集聚型、产业链带动型、价值链提升型和供应链拉动型等新型农业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还可以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农业”将农产品供求更好地衔接起来,促进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精准对接,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
作者:曹俊杰,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链路径如何创新?(附路径)..
【世界农业案例】新西兰农业成功秘诀是什么..
【数字农业】2025年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储备指南来..
【农业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的三大模式及运营案例..
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绿色发展新路径..
【预制菜行业】孟祥忍:预制菜加工要聚焦大单品..
钵施然引领智能农机科技新纪元:共揭“中乌智能..
综艺助农守正创新 《快乐的田野》书写有机旱作特..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融资?(附资金对接路径)..
【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
满满的高科技!博创联动闪耀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方法分析..
产业集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喜茶以订单农业“自主”把控桑葚品质,酷黑莓桑..
【养殖行业】创新养殖方法的具体实践之法..
意大利展团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成员单位招募】欢迎加入数农俱乐部,一起赋能..
“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11月4日报名..
罗必良: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如何落地?..
第二十二届中国温室产业大会即将在兰州隆重揭幕..
【政策解读】玉米大豆是重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中化农业MAP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润田”二..
连续6年!全国农技中心携手大疆农业启动全国飞防..
特色农业:隐藏的市场机会与未来发展之路..
北斗导航助力 开启春耕新气象
【农村电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迈入“..
中化化肥举行2024“迈优伴”领航行动启动会..
中信农业下属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精彩亮相2024中..
2024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大会暨茂盛生物..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