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和农业转型升级 专家咋是这样想的
互联网+
cwa智慧农业网    伊妮
2017-01-06 09:30:56
[ 导读 ] 关于“互联网+”和农业转型升级,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校教授、国家农村信息化专家李道亮近日在北京“第一届生态信任农业发展论坛”做的“‘互联网+’与农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

李教授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分别是目前我国农业转型的压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以及他对于农业转型的思考。

我国农业转型的压力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转型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合作社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组织中占的比例还不到31%,同时现有合作社规模也比较小。这样的情况是搞不了现代农业的。另外,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举一个例子,国外一个劳动力的产出能顶我们20个劳动力的产出。

第二、老龄化问题凸显。今天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是老人。有一个大致的统计,中国一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大约在50到60岁,越发达的地方越老,越落后的地方越年轻,但也不是太年轻,都在45岁以上,45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再一个就是劳动力成本,原来劳动密集型是我们的优势,现在是劣势。

第三、资源利用率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水、肥、药的利用率大约只有一半。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技术不达标。

第四、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触到红线。雾霾肆虐、河流被污染、80%的土地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五、信息严重不对称。“蒜你狠”“姜你军”的这种情况还时有发生。

第六、安全指标不完善。虽然发展趋势向好,但是仍然不容乐观。这就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农业必须转型。

农业路在何方?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的农业现代化。所以中国必然要走通过技术进步走高效、集约、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道路”。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道亮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建立精准的生产体系。首先,“机器取替人”,“电脑取替人脑”。利用物联网技术,使机器智能化,通过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智能操控生产过程。同时,利用大数据,使农业走向精准化,如精准施肥、精准用药等。如果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准的,就可以做到生态无污染,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建立高效的产供销体系,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比如订单农业。

第三,建立发达的产业支撑体系,包括信息产业、装备产业和服务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提升对现代农业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最后,构建高效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体系。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

李道亮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这个“+”就是要对生态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使业态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比如说生态信任农业就是一个新的业态。

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水、土、气、肥、水、药、装备、劳动力、市场、信息重新配置,让它进入一个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跃升到新的业态。好比滴滴打车一样,传统的出租车市场加上互联网就成为了滴滴。

互联网+首先需要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空间性技术和人工智能,这六大技术对于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行业业态,包括种植业、畜牧、渔业、农机。然后这些业态通过信息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连成一体,从而使农业进入一个新的状态,这种新状态是高效的、集约的、安全的。

同时这个体系需要科技、环境、人才、市场、产业支撑,这样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机制,让现在这种低效、高耗、不可持续的农业进入一个淘汰倒计时的状态。

李教授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比如说现在一个人种八亩地,将来一个人可以种一千亩地或者一万亩地,现在一个人养两百头猪,将来能养一万头猪。

实现这个新的业态以后,农村就变成了社区,跟城市没有区别。而且,农村比城市更美一点,城市比农村差一点。在国外,最美的地方是农村,而不是城市。富人都在农村,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同时将来我们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体面的职业。当一个人一年种一千亩地,一个人养一万头猪,一个人出一千吨鱼时候,他的身份就是农业企业家。将来的中国农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农业企业家,一个是到农业企业当工人。

对于农业转型的思考

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小农生产:依靠人力、畜力、手工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很小,以实现自给自足为目标;2、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来完成;3、自动化生产:运用物联网技术,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进行生产管理;4、智能化生产:自主联网,模型化生产,人机融合系统。

现在农业处于第二阶段,或者是从第一到第二的过渡期。所谓的转型,就是通过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一、准确把握“互联网+农业”的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智能手机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同时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

二、努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互联网、通信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巨头企业较早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有资源,有用户,理解农业行业本身,理解互联网,可依托自有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工具渗透农村和农业市场。

三、构建新型的产供销经营体系。

1.政府层面,多搭台。完善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物流基础环境等各类硬件基础设施。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资源倾斜力度。

2.企业层面,多参与。传统农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结合自身优势打赢“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互联网化三大战役。

3.社会层面,多培育。进一步向养殖大户、农资二代、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主体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

四、培育信息化人才,推进现代农业。网络通了还要会用,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取决于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五、增强“互联网+”意识,创新商业模式。各行业、各级农业部门以及农民、企业等参与主体必须增加互联网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