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一碗没什么用的鸡汤!
互联网+
   马云华
2017-04-27 16:40:40
[ 导读 ] “互联网+农业”是一场旷日持久、必须接地气的工程。

时下,但凡是农业公司,只要推出了app(有的只有公众号),都宣称是互联网+农业公司,都号称要用互联网思维去帮助农业进行改造、升级、优化。裹着互联网这层外衣的公司,以为利剑在手必定所向披靡。可惜,无情的现实打了脸。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农产品的非标准化,以及金融征信空白、农民思维惯性等原因,注定了「互联网+农业」是一场旷日持久、必须接地气的工程。

一、农技推广

做互联网农技推广的公司认为,构建一个类知乎的在线问答社区,或自制上线农技视频,以UGC、PGC形式生产优质内容提供给农户,并建立在线社群以增强互动、黏性,这是一个说得通的商业逻辑。

不过,逻辑说得通,不一定管用。首先,这些互联网公司预设了一个前提: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的今天,农户下载、登陆、使用应该不成问题。可是真相就是:除了微信已经成为国民应用级产品,你让农户自己去应用市场搜索、下载你的app,可行性很小。即便你通过各种推广活动、政府行政指令等方式来让农户下载,以后使用次数也很低。这是app在农村市场推广遇到的天然难题。

那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在整个涉农群体中占少数,而你的公司如何通过推广精准地找到这些「新农人」,让他们帮你自动自发地宣传,也是个问题。同时,「新农人」对你的产品要求会更高,不好忽悠。他们发现你的产品根本满足不了切实需求,会很快流失。

再拿农技推广内容来说,有多少干货呢?很多农户都是田间地头的好把式,从事一线生产几年到数十年,积累的土办法、土经验早就烂熟在胸(只是不会像科研人员一样去总结),会听你一些「键盘侠」、农业院校理论专家的?而这些真把式,也绝不会像知乎用户一样想通过答题变成所谓的大V。

每次我听到一些企业说自己的app在农户中多么受欢迎就想笑。欺人可以,自欺会毁了你公司。有些农业app,每天问答寥寥几十条,所谓的社群更是形同虚设。农户不是没有农业技术方面的需求,问题是你们得摸透他们的需求在哪?如何整合行业专家资源真正解决。

二、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电商,更是个难啃的骨头。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京东的合伙人计划,都是要抢占农村消费市场,旨在「工业品下乡」,实现平台GMV的提升。他们提到的「农产品上行」,帮助农产品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卖出去,不过是句漂亮的口号,口惠而实不至。

恰恰是「本来生活」、「沱沱工社」这些中小型垂直电商,以及「新农人」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推进农产品电商进程。虽然很难,但知难而上,难得。

农产品电商,难点不在电商,在农业初成品的产品化、农产品的商品化。

首先是产品化。不管是基地自营,还是合作采购,必须要能稳定、持续地保证产量、保证质量的供应。要保证产量,则要求生产计划制订得合理,提前预测需求,以需定产;要保证质量,生产技术、管理团队就得过关。农产品非工业品,不是缺货了可以连夜赶出来。

再次是商品化。分拣、分级、包装,如何实现真正可追溯,都属于难度不大、但操心不小的环节。农产品同样也需要工匠精神,可惜大部分企业都是敷衍了事。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凤毛麟角,弄个二维码就算?逗我们玩呢。

我相信农产品电商网站负责人,都头疼农产品供应问题。大家都不想做重模式,可是农产品的非标准化、品质的难以量化,决定了不做重(涉足生产环节)就根本解决不了质量问题。所谓的与供应基地建立战略合作,通过质量标准体系去约束供应商,都是自求心安、聊以安慰消费者罢了。作假、以次充好、没有契约意识,遍布于各个行业,农业也不能幸免。

比较可笑的是,一些农业app,在电商版块发布了一些供求信息,就宣称在做农产品电商,就敢号称为当地多少农企、农户解决了销路问题。

三、三农金融

互联网金融公司,涉足三农市场后,都说帮助农户实现了贷款可获得性、提升额度、减少审批时间、降低成本。可实情是:农户贷款的渠道多了不假,可审批并没缩短多时间,流程仍然繁琐,最重要的,综合成本在年化15%-20%左右的借款,你告诉我,哪里降低成本了?

小额贷款公司,做的公益信贷,切实帮助了农村贫困群体,值得点赞。不过对三农金融市场而言,占主流的还是,在生产、经营上有较大额度、多频次资金需求的规模化经营主体。互联网金融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因为信息欠缺,要么客户进件不严格,要么难以根据风险合理定价,一味地提高贷款费率。

结语:「互联网+」必将深入地改变各个行业,农业同样如此。不过,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公司在鼓吹让农业拥抱互联网之前,自己首先要放下身段、扎到田间地头,「拥抱农户」。毕竟,支撑一家企业能长期发展的,还是要看你为农民、农业带来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当然,你想骗政府补贴,或抬高估值后赶紧变现,那另当别论。(来源:农人甲)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