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互联网+
  
2018-01-31 14:10:55
[ 导读 ]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游行业和品类开始了品牌化,农产品也不例外。吃饱穿暖早已不是人们的追求,优质、健康是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追求产品功能之外的元素。在无明确安全辨别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以是否大品牌、知名品牌为安全的判断标准。此外,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也直接带来品牌消费需求提升,成为农产品品牌化最直接的驱动力。

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游行业和品类开始了品牌化,农产品也不例外。吃饱穿暖早已不是人们的追求,优质、健康是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追求产品功能之外的元素。在无明确安全辨别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以是否大品牌、知名品牌为安全的判断标准。此外,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也直接带来品牌消费需求提升,成为农产品品牌化最直接的驱动力。

农产品品牌化八大法则

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法则一:抢占公共资源

创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发掘和抢占公共资源,包括产地资源和品类资源,将其“据为己有”。即将产地和品类资源“企业化”,出于产地,高于产地,占据品类,打自己的品牌,做产地和品类的代表。

这些资源对于创建农产品品牌来说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与做工业品品牌最大的不同。

法则二:以快制胜做老大

做品牌,就要抢做老大品牌。如果你不是老大,就要寻找能够做老大的行业或者品类市场。

一个行业一个品类只能有一个老大,老大的资源越来越少,企业家们应该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做老大,就是要以品牌占位,以传播称王!

法则三: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饮食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饮食。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来到厨房餐桌,要想卖得多卖得贵卖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炼和传播与食品相关的文化价值成为创建品牌的必需。

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消费者认知、消费习惯和饮食习俗,比如食品概念、饮食习俗、口味方法,诸如南甜北咸,中辣西酸就是这种资源,还包括人文历史资源,比如产品传说,名人故事等。

法则四: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面对高度均质类产品怎么办?将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一是从种养方式和品种改良入手,在产品上制造不同。

特别的品种有的会带有独特的外在差异性,这是这类地域特产备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之一,甚至为此津津乐道。营销者要擅于将这些产品独特的差异性与品牌相连,使之成为自己品牌的特征,像标志标签一样成为消费者辨识这个品牌的依据。

同样是猕猴桃,新西兰从中国引种后,对原先口味偏酸的绿色果肉猕猴桃进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黄色果肉的全新品种——黄金奇异果。2012年新西兰佳沛国际奇异果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远远超过奇异果的故乡中国的出口量。

二是挖掘提炼产品和品牌差异化价值并加以彰显传播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天生高度同质化的市场,这就是前面说的“高度均质”问题。如果产品本身现成的差异化不足,那么需要下功夫挖掘,在产品和品牌价值上制造出不同。

盛产大桃的北京平谷,挖掘桃子本身吉祥长寿的涵义,通过并不复杂的技术让桃子长成寿星的模样,一个卖到100元的高价。

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法则五: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要设法让产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现出差异,用外在形象彰显和提升内在价值,即内在品质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这就是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

主要有以下手段:

1. 创意建立品牌识别符号

2. 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

3. 好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

4. 利用新型产业模式创造差异,利用终端设计塑造形象

法则六: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标准,引领行业

这里说的标准分两种。一种标准是国标体系,另一种标准是消费者评判标准。

在品类或者行业中,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品类或者行业标准,引领行业,甚至引导国家标准的形成,取得先手,让竞争对手沦为跟进者、模仿者,或者为消费者树立一个评判产品的“主观”标准,从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时提供依据,这是在农产品抢市场、做老大、做品牌的有效法则。

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重要,拥有消费者心中标准比实际标准重要。拥有标准,就有话语权,就有主动权,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如果你是创新者,请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创意出与众不同的标准,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一标准,把标准做到消费者心里。

法则七:杂交创新

许多涉农企业第一次踏入高度竞争的现代市场,做品牌更是第一次,他们有的营销观念模式陈旧,有的完全从零做起,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因此特别需要杂交创新。

杂交创新就是指大胆借鉴、叠加、互补和融合其他行业的优秀思想、资源、技术、模式和方法,从而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品类(产品)或者营销思路,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突破。

法则八:深加工,让产品彻底与众不同

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常见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低,越是生鲜食品,同质化越是严重。常规的想法是,这样的产品放到市场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价格了,结果,谁也卖不出好价钱。

怎么办,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改变产品原始形态,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原来相同的产品变得彻底与众不同。

农产品做品牌的难度与加工深度成反比,即随着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做品牌的难度逐渐降低,反之亦然。冷鲜肉做品牌的难度很大,可是把鲜肉深加工做成火腿肠,做品牌就相对容易得多;同样,新鲜的蔬菜水果做品牌的难度很大,

经过深加工后,蔬菜水果罐头、果蔬片做品牌就相对容易一些。事实确实如此,火腿肠的品牌早于冷鲜肉,蔬菜水果罐头品牌更是很早就出现了。

深加工正是产品差异化、增值化的魔术师。深加工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食用的方便、卫生程度,易贮存和运输,这些增值在消费者的需求上找到了落脚点。

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互联网+应警惕的五大问题

农业企业在 “互联网+”推动下,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从业人员的惯性思考、互联网基础认知较低以及电商环境的干扰,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盲从化、运动化、电商化、高成本化、自我中心化等错误倾向,需要引起农业企业的高度警惕!

警惕一、盲从化倾向:

很多农业企业在面对互联网大潮的时候,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盲目的听从互联网从业人员的互联网化建议,这样容易导致互联网路径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匹配度问题。

警惕二、运动化倾向:

传统农业企业在面对新事物时,在经历了排斥期后,习惯一哄而上,喜欢阶段性、运动式经营运作,经常是跟随化发展、形式化呈现,结果是内外两张皮;农业企业互联网化升级发展,是针对特定痛点消除的内外兼修的创造型经营性行为。仅仅依靠短期的运动化发展,不仅仅浪费了资金,还丧失了发展机会。

农产品“打卡”互联网+,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盘中餐”?

警惕三、互联网等同电商化倾向:

很多农业企业,简单地把电商等同于互联网,诸如河南新乡的一个面粉企业,其电商渠道的营运成功,主要是通过把其优势烘焙面粉通过电商渠道进行销售,利用电商平台的无边界购物渠道和高度发展的配送体系,同时通过对烘焙面粉的小包装化处理,解决了消费者的小批次、大便利性消费需求,把原本高度分散的小众自制烘焙食品消费者实现了有效供给。该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互联网的特性,通过电商渠道和小包装化解决了消费者的便利性消费需求。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电商就是互联网。很多企业受此启发,也简单对传统的线下面粉等农产品进行了小包装化处理,希望通过电商渠道实现突破和发展。

警惕四、高成本化倾向:

互联网思维不是线性思考,而是脑筋急转弯!农产品属于消费品范畴,消费的价格弹性较高!农业企业的互联网“+”式升级发展,如果主要通过基础改造,实现了农产品的改良式发展,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生产成本,这将会大大提升农产品的消费价格,阻碍产品的替代性发展!无论是“有机食品”、还是“有机农场”,由于其高昂的基础改造成本和普提的生产成本,使其终端表现价格超高,抑制了产品的替代性快消化发展!

警惕五、生产中心化倾向:

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特征进行互联网“+”的升级改造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点!但对大部分农企来说,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农企升级发展的全部!围绕自身的技术生产现状通过技术对接升级发展。而不是考虑当下的消费痛点,进行痛点消除式升级发展!这样,即使农业企业实现了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但是由于缺乏痛苦消除爆点,难以触发消费惊感,也难以实现爆破式发展!

品牌化是农产品搭载互联网快车的最有利的方法,农企只有根据产品自身状况,结合企业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互联网上脱颖而出!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