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成为民众最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或领导中国农业
有机农业
  
2020-03-03 10:30:22
[ 导读 ] 有机农业或领导中国农业。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表示,10年后,中国有机农业规模将会达到1亿亩,主导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格局。

有机农业从不认可,逐渐成为消费焦点、消费趋势,未来10年有机农业或领导中国农业。

趋势:市场前景广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披露,调查发现,食品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安全感得分低依然突出,其中,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依然是目前民众最为担心的问题。

有研究指出,2015年间全国发生了26231起食品安全事件,平均每天发生约71.9起。事件发生的数量排名前5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肉与肉制品(2600起,9.91%)、酒类(2272起)、水产与水产制品(2143起)、蔬菜与蔬菜制品(2035起)、水果与水果制品(1878起)。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有机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可步阶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等。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深入认识,有机食品的开发已经走过了刚起步时仅对边远地区传统方式生产、新开荒地火野生无污染产品进行检查认证的时期,逐渐进入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生产转换的新阶段。可见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前景美好,但路还很长

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纯天然、无污染、食用安全的食品,而且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有机农业规模稳步扩大,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证不规范。不同的机构执行标准的差异性很大,使有机食品面临诚信挑战。

二是技术研究滞后。有机农业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农业的技术措施作为保障。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面临着病虫草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目前市场上高质量的商品有机肥价格高,生产者负担过重。

三是政府扶持不够。目前,国家的保护价收购,对于有机粮食作物没有特殊的扶持措施。由于有机粮食生产要求比较高,相对产量较低,且投入相对较高。好粮卖不出好价钱,导致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刘兆彬)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原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兆彬刘兆彬表示,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抓好源头——农业。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有机化。刘兆彬提出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他认为,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化学化农业阶段。化学农业、化肥农业已经成了我国和许多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2015年,我国生产的化肥大约是7432万吨,农药是374万吨,还有一些抗生素和抗菌素。他认为,虽然化学农业有好处,但是也有三大弊端,一是破坏了土地,地力板结污染地下水;二是破坏了生态,影响了整个生态链和生物链;三是污染了食品。

谈到如何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刘兆彬认为食品安全最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类添加剂的滥用,国家对添加剂的生产、准入、使用、存在部分执法不到位的情况,要想做到食品安全,必须严控添加剂的使用。

刘兆彬提出,食品安全发展根本保障在于社会共治,法制化。第一要依靠企业自查自纠,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产品、对员工,对股东,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对生态、对环保、对社区负责。此外,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用好现代加工业的技术。此外由于农业受天灾影响比较大,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应普及农业保险。

刘兆彬指出,社会共治最重要的就是发挥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利益主体监督作用。从消费者监督、舆论监督、政府监督、协会监督、其他第三方的监督等各方面进行监管制约。

支招!

反观当前的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到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十二连增”,我国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进入行动期,绿色防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创新与融合——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已正式开启。

新有机的概念,不再只是不用农药化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农业模式可以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相反,未来的农业应该是结合有机农业、混林农业、集成农业、保护性农业、种养结合等多种可持续模式,而这才是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的答案。

目前我国也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农业实践,有常规农业,也有社会生态农业(CSA)、认证有机农业、地方政府支持的生态有机示范区、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绿色防控基地、小规模的自然农法、偏远地区的自然农业等等。如果这些农业模式向新有机农业的原则学习,尽可能地满足综合标准考量,而不是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那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为推动我国有机农业更好地发展,应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有机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对测土施肥新技术的补贴力度。加强对有机肥生产企业的监管,生产出更多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不断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强有机农产品产地经销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努力打造有机农业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其次,加快建立统一的具有国家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投入品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有机食品产业品牌信誉。健全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

再次,加大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对乱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以及乱用非有机食品配料加工的行为,执法机关应予以严厉打击。

《自然》杂志研究:有机农业是未来生力军

国际领先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分刊《自然·植物》,年初刊发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学者John P. Reganold的研究,回顾和分析了40年来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综合效益[1]。上周,研究团队在英国卫报上,对“我们可否通过有机农业喂饱100亿人口?”给出了积极的答案。

这份研究对世界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和趋势做了深入论述。笔者认为,对我国农业如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也颇具参考意义。

到2050年如何喂饱全世界?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人道主义问题。40年前,时任美国农业部部长曾经对此回答:“谁提议发展有机农业,就叫他先决定一下要饿死美国公民中哪5000万人”。

40年过去后,刊发在自然杂志的最新跟踪研究却证明:尽管有机农业系统的产量低于常规农业10-20%,但在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都超过常规农业,更在提供营养、适应气候变化、增进土壤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就业和创造新的经济模式等方面有着积极表现。研究人员John Reganold预测,在面对21世纪人口激增、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全球议题下,新有机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石嫣)

案例——博士回国发展有机农业

80后,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2008年,读博期间,石嫣被公派美国农场务农半年,她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

石嫣,第一次见识到农作物居然不用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出产的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周边小镇的居民,而小镇居民要在每年种植季节初期,就预付给农场一年的费用,双方共同承担种植过程中的风险。

在美国留学期间,石嫣对欧美流行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充满了兴趣。于是决定把此模式搬回中国。

农业行业观察发现:CSA可以译为“社区支持农业”。它指的是,社区每户家庭对农民生产做出承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并分享收获,而农民则负责任地对待土地并进行生态耕作。简单来说,就是取消中间商,消费者预付菜金,农民采取有机的方式悉心耕作,双方共担风险,在收获时由项目组织者负责将当季蔬菜按时送到消费者家中。

从美国交流实习回国后,石嫣也正式开启了她的农民人生。在各方的帮助下,她在北京牵头办起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小毛驴市民农园雇用当地的农民种植蔬菜,并且招募会员,直接把农民种出来的菜销售出去。同时,有兴趣的市民也可以到农场去亲自体验种菜的乐趣。不过,后来因为觉得模式缺乏决策权,并非自己理想中的农园,在“小毛驴”步入正轨后,她选择了另行创业。

2012年,石嫣夫妇及同事一起创办了“分享收获”农场。他们借鉴日本“守护大地协会”的经验,让农户的生产以家庭的形式进行,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生态有机耕作,以保证食品健康、安全。

什么是有机农业?对石嫣这26个蔬菜大棚来说,就是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有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价格贵。

多年的有机农田实践,相对于减量带来的可预测结果,石嫣发现,人们对有机农业普遍缺乏的信任,是当代农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会一上来就问,你的蔬菜怎么保证全程有机?其实大家对有机食品的味道是主观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严格管理,坚持有机种植的过程。”

最后,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需求激增,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高端市场的追捧。

文章参考来源:经济日报、绿色和平、北京晚报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