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研究
创业
  
2024-05-19 20:18:37
[ 导读 ] 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研究~

【原标题: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研究】

摘要: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通过对返乡创业大学生个案的深度访谈,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结构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不是简单的大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过程,而是体现大学生这一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因素,呈现出动态建构的过程。从政府、社会和大学生主体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再结构化进行分析:政府层面应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搭建帮扶平台;社会层面应做好舆论引导,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大学生主体应主动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通过返乡创业行为改变农村面貌。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研究;结构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鼓励和支持他们返乡创业,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既摆脱了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的困境,又可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新农村建设发展角度看,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缺乏智力支持的发展瓶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创新创业大浪潮中,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是社会发展、创业政策推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也成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结构化因素,促成了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再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并深入探讨的崭新议题。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既要考虑大学生个体选择返乡创业的行为动机,更需要将其置于家乡或乡村这个特定“社会结构”的时空场域中研究创业行动与社会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结构化特征是什么?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动态建构的过程是什么模式?是否有相关社会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这些问题将是重点探讨的内容。

01

结构化理论溯源与启示

01、结构化理论视角图片

社会结构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理论探讨的经典问题。传统社会学建构模式是将二者对立开来,认为“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称之为“二元对立”。学者们发现无论从哪一种理论立场出发去理解社会都存在缺陷,二者的对立矛盾已无法很好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此,一些社会学家尝试从新的视角切入来融合“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矛盾[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建构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赋予人们新的视角来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吉登斯用“结构二重性”取代了“二元对立”,认为“客体主义”、“主体主义”在现实社会中都是存在的,应该将二者融合进行思考。“结构二重性”是指既要考虑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也要考虑个人行为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主体作用[2]。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动能动性之间是具有互构性的,通过社会生活的生成与再生产即实践而实现互构[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建构模式突出特点是对“结构”等概念的重新解读,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的,即“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中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规则包括行为的规范和表意性符码,并不仅仅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吉登斯把“资源”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大类,“配置性资源”主要是指行动主体—人类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性资源。“权威性资源”则体现为人类在调配社会世界过程中所利用的非实体性资源。同时,吉登斯认为规则与资源是“可转化”的,并具有“中介性”的[4]。

吉登斯引入了行动和行动者、结构和结构化、权力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概念,对结构化理论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总体而言,结构化理论的内涵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结构不仅作为行动者的行动中介发挥作用,同时结构本身又受到行动者行动的维持和改变。第二,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实践依托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开展,同时,社会实践又对社会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个过程是持续流动、循环反复的。第三,社会结构同时具备“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两种属性。社会结构一方面为行动者的行动提供实践的中介,另一方面也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此外,社会结构也是可建构的,通过社会实践被再生产出来。

02、结构化理论对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的启发图片

第一,结构化理论从行动和结构的交互作用角度出发,对社会结构与行动者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深入阐释,认为作为行动者主体的人类的行为,形成了所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反过来,社会结构与人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是多方面的、流动的、持续性的。为此可知,一方面,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受到了宏观社会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微观行为维持着社会结构,也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既具有制约作用,也是行动者的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作为返乡大学生创业所处的特定时空场域——家乡是一个“结构”,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大学生是在场域中的创业行为的主体。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一种持续性的行动,利用了所处的行动情境下的各种规则与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家乡这个特定的时空场域中发挥了“个人行为自主性”,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制约。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与家乡这个“结构”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

第三,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然而,从以往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内容看,大多数属于普遍化、一般化、分散式的现象描述与经验分析,缺乏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行为过程与机理进行系统化的解释,且缺少理论分析框架。从研究视角看,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一般解读的层面,缺乏将返乡创业置于大学生家乡“社会结构”的时空场域中,从大学生个体行为、返乡创业群体特征、生存发展状态,进行结构化的描述和研究。

为此,基于结构化的视角,以社会学中的结构化分析为主线,沿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结构化阐释—再结构化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尝试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结构化特征(包括动力机制、资源、规则、动态建构过程等)进行描述,为进一步明确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从创业主体、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再结构化进行分析。

02

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结构化阐释

01、大学生返乡创业概念界定及总体情况图片

从以往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研究文献可知,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概念和内涵缺少统一的界定。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将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指大学生从就读的高校毕业之后,或在城镇就业、创业一段时间之后,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包括生源所在地的农村或乡镇),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技术、信息、人脉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办企业、从事涉农经营生产或其他创业项目运营,并从中获取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行为。

据调查,目前,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比例较低,不足1%,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返乡创业群体整体情况来看,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的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的院校比例相对较高,创业地区相对集中于宁德、三明、南平、龙岩等山区地市。相较于返乡创业的另一大群体—农民工,

大学生返乡创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是创业领域更广。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更多地涉足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网络商务、农产品深加工等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新兴产业,且注重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创意”等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调整升级。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返乡创业大学生学历高、专业知识技术储备多,创业项目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且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三是经营模式创新。农民工创业模式主要是以个体经营、家族式管理为主。而大学生创业则更多地探索以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经营为主的现代经营模式,且善于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加快推进项目迅速发展。

02、调查样本选取及特征分析图片

个人行为自主性是结构化理论框架中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以往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研究多是定量分析或一般性的经验描述,缺乏对返乡大学生个体的深度调研。为此,笔者选取福建省45例大学生返乡创业个案,通过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试图将返乡现象置于农村社会结构中,充分展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个体动机、获取的资源、对规则的运用等动态建构过程,以及大学生与所处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调查采用面对面、电话、视频访谈等方式,平均每位创业者接受访谈时间为1-2小时,并对受访者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编号归档。相较于定量分析或一般性经验描述,通过对返乡创业大学生个案的深描,有助于更深层次地阐释创业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创业者年龄、创业年限及创业所属领域三项,如表1所示。

调查表明,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70后是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80后也逐渐成为主流。45位创业者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3岁,平均年龄29.5岁,年龄段集中在25-35岁。二是大学生创业年限主要集中在1-5年之间,占调研案例的82%,这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和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有密切关系,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已逐渐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成为“创业新生代力量”。三是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的行业分布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包括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以及生态农业等,其次是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电商服务、广告传媒等行业。

大学生创业项目充分依托福建省地方优势和特色创业。如:NGD选择返回家乡—有着“中国食用菌之都”美誉的宁德古田种植银耳、香菇;LXM借助“中国兰花之乡”漳州南靖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天然优质条件,建立了兰花种植基地;LLL的家乡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紧靠风景区、毗邻度假区,风景秀丽,成为她选择回乡经营农家旅馆的主要原因;YGF依托莆田南日岛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温合适的优质海域条件,养殖鲍鱼、梭子蟹等海珍品;YCQ依托南安向阳乡山地资源丰富等地理条件,选择林下养殖培育纯种野猪;CMR依托仙游榜头镇红木家具成熟的产业链,从事红木工艺品作为创业项目。

03、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机制:结构化的解释图片

1.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结构性因素:动力机制

根据对45例个案的深度访谈,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可分为两部分:返乡创业动机和城市工作压力,这两项因素的互动关系对大学生返乡形成了“拉—推”作用。其中,创业动机归纳为四个方面:强烈的故乡情怀、家乡的商业机会、家乡的在地资源、农村创业的成本优势。福建客家人、闽南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和根源意识,这成为推动大学生返乡的一个重要动力。调研表明,返乡大学生普遍有着对家乡浓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行为,既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满足,也改变父辈和宗亲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当地人就业,带领家乡人脱贫致富。在莆田南日岛创业的YGF和在宁德古田种植食用菌的NGD是其中的代表。

YGF,男,29岁,本科毕业后曾在一家电力公司工作,他返乡的理由是“当地人养殖鲍鱼大多依靠传统的人工喂养,长年累月俯身劳作,让很多乡民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我希望能够依靠引进新技术,改变这一现状。”他不忍心看到父母如此操劳,毅然决定放弃央企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莆田南日岛成为一名从事水产养殖的青年创客。为了更好地带领乡亲们致富,他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系统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并在创业实践中不断尝试研究高产、高密度养殖技术,以提高海珍品的成活率。

NGD,男,26岁,本科毕业后回到位于闽东山区的古田县种植银耳、香菇等食用菌,他返乡的理由是“看着父辈渐渐老去,村里的食用菌销售是个大问题,我在想我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什么”。考虑到在校期间有过网络销售商品的经历,他更加坚定了回乡的决心。相比较于在城市创业,大多数创业者都强调了家乡在地资源对于返乡的吸引力。农村广阔天地蕴藏着诸多商机,熟悉的家乡环境,独特的在地资源,依附于乡村社会网络可获取的资金、土地、人脉等创业资源,相较于城市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这使得农村创业的空间不断增大。从985院校毕业后回乡养鸡的YZZ正是看中了家乡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

YZZ,男,34岁,从一所985院校金融专业毕业后,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南安向阳乡养鸡,“老家山多林多,在考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养鸡。和传统饲养方式不同,所有的鸡都放养在村子里600多亩的山地上,给鸡足够的运动空间”。

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是单一个体的行为选择,还需要嵌入到家庭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除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创业者提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在追求财富和个人成就的同时,又能兼顾照顾家人,谋求家庭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提升。

如大学毕业后选择将创业项目移回家乡的GRJ。GRJ,男,25岁,大二开始与其他两位同学合作选择热带观赏鱼作为创业项目,并发展到自建渔场养殖销售,毕业后将项目移回家乡泉州南安继续经营,他认为“在家乡创业地利人和,各方面资源都比较充足,更重要的是创业的同时能照顾家庭”。

城市压力大是大学生返乡的一个助推因素,访谈中,不少创业者表示大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高昂的生活消费成本等成为放弃在城市工作或创业机会而返回家乡创业的助推力。总而言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包括返乡创业动机、城市工作压力两个层面,并且在现实中这两种因素是混合的。既有主观层面“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兼顾家庭”“在家乡创业熟人多好办事”等因素,又有客观层面“家乡创业机会挺多的”“农村创业成本低”等因素;既有“对家乡怀有感情”“希望改变家乡现状”的感性思考,又有“对环境和项目做了全面考察之后决定的”“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的理性选择。

2.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结构性因素:资源规则

配置性资源是指返乡创业大学生客观获取到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根据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访谈分析,配置性资源获取途径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家人亲戚和乡村社会网络等三类。其中,创业启动资金多是通过家人支持、团队成员集资、参加大赛所获奖金等方式自筹所得。比如在平潭创办一家广告传媒公司的LYL。

LYL,男,25岁,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平潭县与人合伙从事广告传媒行业创业,在谈到启动资金的筹集渠道时表示“一部分是我们团队三人共同出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打比赛获得的,这几年大学生创业类赛事多了很多,我们通过参加这些比赛获得了大约12万的奖金。”

此外,在农村地区,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亲缘网络的短期借贷,二是土地流转,三是劳动力供给。由于乡土社会网络中紧密相连的亲缘关系,返乡创业大学生相对容易地从亲戚及乡亲处获得短期借款(一般需支付利息),或承租到土地、房屋。调研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多集中在近五年,创业项目刚起步甚至尚处在生存期,加之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很难招聘到专业人才。为此,家庭成员和乡里乡亲成为一般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经营家庭旅馆的LLL提到了这个问题。

LLL,女,27岁,在家乡武夷山市兴田镇经营农家旅馆,“农村很难招到也很难留住专业人才,这个农家旅馆是和爸爸一起经营的,家人农闲的时候也帮忙一起做。旅馆是自家房子,刚开始的资本也是家里资助的。”

权威性资源是指返乡创业大学生主观体验到的情感支持、机会把握等。家人好友、乡亲故里等来源于返乡大学生所处社会关系网络(临近部分)的情感支持、观念认同等,对于大学生是否选择返乡创业以及能否坚持下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5]通过对创业者的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承载着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希望,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走出乡村到城市中谋生,为此对他们回乡创业的选择并不十分支持,认为“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就是不希望再回来当农民”“是不是在城里混得不好”“读了这么多年书,又回来种地,书都白念了”。

CMR,男,25岁,是老家仙游县榜头镇从事红木工艺品生产、批发、零售大军中的一员,最开始也遭遇到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反对以及周围舆论的压力“我的专业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家人觉得大学生应该往专业方向发展或者走从政路线。毕业时我说要回来做红木家具,刚开始他们是反对的,后来看我真的花心思去做而且渐渐有了起色,现在他们挺支持我的,会帮着一起打理。”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并用实际行动在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甚至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致富,这些大学生的家人以及同乡们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甚至开始逐渐理解、认同并接纳这群不一样的“新农人”“他们把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他们懂技术、懂网络,大学生到底还是不一样”。在三明清流养蜂的ZXM感受到这种观念的转变。

ZXM,男,26岁,三年前辞职养蜂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一边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一边在找合适的养蜂场,后来自筹了资金把租金交了,父母也只好答应了。经过一年多的经营,算是上了正轨了。”大学期间学的电子商务知识也派上了用场,他通过淘宝平台或微商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我也教其他乡亲怎么用网络卖当地特产,他们现在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影响资源获取的主要规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动者——返乡大学生创业行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性制度,例如市场规范以及项目审批立项、办证、土地流转规定办法等;另一类是对大学生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观念、习俗、文化等。在龙岩上杭拥有脐橙种植基地的WFR反映了涉农创业项目补助门槛高的问题

WFR,男,29岁,在龙岩上杭种植脐橙,他提到“政策规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需经营满三年,且经营面积满两百亩,方可申请十五万元的生产经营资料补贴。这对于刚起步创业的大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没有能力办这么大的农场。”

3.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结构性背景:环境条件

大学生返乡创业涉及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市场转型等问题,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现象。总体而言,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全面激发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6]。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主管部门、各高校纷纷出台了涉及创业教育、培训、政策咨询、风险评估、投融资服务、税收、孵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一条龙”创业指导服务。二是国家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政府管理服务体系的改善,农村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对大学生返乡创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三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迅速兴起,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电商市场中发展潜力巨大的“新主角”。互联网已经覆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数字鸿沟”已经逐渐缩小,这也为大学生选择创业地点和商机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4.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态建构

过程如图1所示,从结构化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一行动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行动,应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机呈现多元化,普遍存在主动性,是作为行动者主体的大学生在了解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在对家乡环境、商业机会以及项目等进行考察之后,在权衡了城市就业或创业的收益与返乡创业潜在收益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其中,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实现自我价值、家乡创业机会、相对容易获取到的在地资源、农村创业的成本优势等等所构成的返乡创业动机是吸引大学生返回家乡创业的主观意愿,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状态、高昂的生活成本、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城市就业或创业压力是大学生返乡的外在推动因素。创业的过程是资源识别、资源获取、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可获取到的资源包括配置性资源(指大学生客观获取到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创业所需的资源),以及权威性资源(指大学生主观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创业机会把握等非实体性资源);规范性制度、社会观念、习俗、文化等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起到了规范和导向的影响。乡土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及规则对返乡创业行动既有支持也有制约。返乡创业大学生是返乡创业者中的特殊群体,其创业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较而言比较大,因此更需要在采取创业行动前做好利弊权衡、资源评估、规则考察等。此外,这些大学生群体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其返乡创业行动构成了新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增强了农村社会经济内生发展的动力。  

04、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图片

一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缺乏社会充分认可。农村保守的创业思想、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使得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全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的舆论氛围还不够浓厚。二是农村创业环境不完善。农村地区在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此外,农村市场经济仍不完善,例如各级政府对农村市场扶持不到位、农民群体的市场观念淡薄等等,也成为大学生返乡的重要阻碍。三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且政策落地执行不到位。受访大学生表示,相关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缺乏配套措施;涉农项目在审批立项、办证、土地流转等等方面面临手续烦琐、办理周期长等诸多现实问题四是返乡创业融资难。从金融机构获取商业贷款难度较大,且贷款手续复杂,条件繁多,使得这些初创者在等待过程中错失有利商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学生表示,在起步阶段由于生产田地面积小,达不到补贴规定的生产面积而无法获得相应的农业补贴。五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平台、相应的创业知识储备以及在项目营销、财务、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使得大学生返乡创业困难重重。

03

大学生返乡穿越的再结构化:策略研究

“再结构化”是指通过返乡创业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不断互动,实现结构再生产,从而使社会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7]。从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产生于结构化过程中,并在实践中经历新的结构化过程,保持着动态建构过程和稳定的互动关系。

01、政策制度层面图片

政策、制度支持是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获取的主要配置性资源之一。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优化返乡创业的制度环境。在加大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调研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切实符合创业者需求的政策和措施,并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让更多返乡大学生知晓并享受到优惠政策。在项目立项审批、办证、土地流转办理等方面,进一步简化行政手续,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制度,有效推动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地执行。其次,通过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天使基金,提供小微贷款、贴息贷款,提供电商贷、信用贷等小额贷款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降低商业贷款申请门槛,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解决返乡创业大学生资金筹集困难的现实问题,畅通融资渠道,提升返乡创业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8]。

再者,应多方整合资源,搭建返乡创业帮扶平台。应重点依托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区以及农村创客工作站、乡村创客空间、大学生乡村创业示范基地等,加快建设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实习基地和实训平台,聘请涉农专业技术专家、科研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组建导师团和专家服务团,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此外,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通信设施,改善农村硬件环境,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

02、社会网络层面图片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获取到的极为重要的权威性资源之一。为此,一要主动加强与外出就读或已毕业大学生的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和情感维系,尤其对于具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优秀大学生,应帮助其扩大社交领域,对接社会资源,提升其对在地资源可获性的认知,并积极引导其参与家乡建设,让大学生从参与家乡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其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基层,选树一批典型榜样,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风采展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地方创业文化环境,形成大学生返乡光荣的社会舆论导向,转变社会大众对返乡创业行为的观念看法,为回乡创业者营造轻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9]。

三要做好跟踪服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创业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返乡大学生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工商、科技、人社等部门应加大联动支持力度,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切实可行的服务。

四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调研表明,许多大学生反映农村市场经济环境不健全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公平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加强对农村市场环境、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优化农村创业环境,让更多创业大学生从公平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受益。

03、大学生主体层面图片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探讨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社会结构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结构再生产问题中,大学生主体层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既要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并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首先,大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做好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在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对返乡创业行为做出理性选择,避免盲目激情创业。

其次,高校应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途径,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面向不同大学生群体开设针对性强的创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联合涉农企业、农村创客工作站、乡村创客空间、大学生乡村创业示范基地,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构建农村创业孵化培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大学生应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内外多种渠道参与创业培训,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赛事、校外实习实训,切实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积累理论和实践基础。

最后,大学生还应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浪潮中,把握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承担其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对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既要心系家乡发展,也要善于把握农村商业机会,通过返乡创业行为改变农村发展面貌[10]。

04

结语

大学生返乡创业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一个崭新的社会现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必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借助结构化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福建省45例返乡创业大学生个案的深度访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现象进行结构化描绘、阐释及再结构化研究,展现了返乡创业群体特征、动机、资源获取情况以及动态建构过程。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嵌入到乡土社会网络中,又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化因素,对农村社会结构进行了再结构化,日益改造农村社会面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2

作者:赵艳莉 常凯 福州大学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