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命脉:解析中美钾盐战略,钾资源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点
农资
  
18小时前
[ 导读 ] 在如今粮食安全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钾资源早已超越其矿物属性,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点。

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联邦公报》发布通知,将钾盐纳入2025关键矿物清单草案。该清单共涵盖54种矿物,是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关键矿物体系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反映出钾盐在其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正显著提升。该清单为联邦政府提供重要参考,指导矿物战略储备、国内开采与加工投资、税收激励及审批流程优化等决策。对相关产业而言,列入清单意味着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参与联邦供应链保障计划的机会。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强调:“通过与行业及各州密切合作,我们正推动能源、国防和高科技供应链所需矿物实现在本土由美国工人开采与加工。”

美国将钾盐列为关键矿物的战略考量

美国将钾盐列为“关键矿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核心考量:

第一,钾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代替的核心作用。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钾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品质、促进光合作用及抗倒伏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钾盐是制造钾肥的核心原料,全球约95%的钾盐产量被用于制造化肥,主要品种是氯化钾和硫酸钾。没有一种其他元素可以完全替代钾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由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钾盐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也成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第二,钾肥供应大国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较高。全球氯化钾产能高度集中,呈寡头垄断格局。美国国内钾肥产能极为有限,2024年钾肥进口量为610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93%。其中,79%的钾肥进口来自加拿大。尽管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拿大钾盐目前享受关税豁免,但地缘冲突、国际关系变动或贸易政策调整均可能对其稳定供应构成威胁。据相关媒体报道称,最新评估模型显示加拿大作为主要钾肥供应国存在潜在贸易风险,促使美国进一步将钾盐列入关键矿物清单。

第三,提升钾肥的自给能力。列入关键矿物清单后,美国国内的钾盐勘探、开采及加工项目将有资格获得更多联邦资金支持,并适用更简化的审批流程。这一政策导向旨在激励本土钾盐产业发展,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表示:“这份关键矿物草案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基于科学的清晰路径,有助于减少对外国对手的依赖、扩大国内生产并激发美国创新活力。”通过提升国内钾盐产能,减少对单一国家或地区进口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韧性,确保本国稳定农业生产的钾肥供应。

中国钾资源保障的长期战略与实践

反观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认识到钾资源的战略意义。1946年,盐矿地质学奠基人袁见齐在《西北盐矿概论》中明确提出应加强钾盐资源的调查与利用。新中国成立后,钾盐被列为七种紧缺大宗矿产之一,找钾工作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958年,青海察尔汗盐湖生产出的第一袋氯化钾肥,拉开了中国钾资源开发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需求推动钾肥消费急剧增长,资源安全压力日益凸显。中国钾盐资源以盐湖卤水型为主,品位偏低、开采环境苛刻。在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后,国内企业逐步实现了钾肥原料的稳定供应。

但国内钾资源储量有限,折合氧化钾储量不到10亿吨,集中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从资源特点来看,中国钾盐具有储量低、品位低、共(伴)生组分多等特点。由于国内资源严重不足,钾肥长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2024年钾肥表观消费量约 1871.6 万吨,进口依存度约 67.49%。

为构建可持续的钾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国内钾肥稳价保供,中国采取了“三三三”的战略:三分之一由国内生产,三分之一通过贸易进口,三分之一由境外生产基地反哺。其一,在国内生产方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国内的钾盐资源,稳住“基本盘”。通过加强国内资源的勘探与保护性开发、技术升级等手段,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其二,通过大合同,与加拿大、俄罗斯等资源大国签订进口协议,锁定一部分稳定的钾肥供应量;其三,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和自主建设,在政治稳定、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能够保证国内供应的钾肥生产基地,作为国家钾肥的动态储备保障。当前,中资企业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等国投资建设和布局钾盐生产基地,建立海外供应渠道。其中,老挝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钾肥企业发展迅速,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已承担起钾肥返销国内、弥补供应缺口的重要角色。

无论是美国推动的“本土化”战略,还是中国实施的“三三三”战略,都体现出大国对钾盐资源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在如今粮食安全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钾资源早已超越其矿物属性,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点。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