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营销是不是“互联网+”就有销路能赚钱了?!
营销
蓝狮农业品牌策划    老于
2016-10-18 11:57:47
[ 导读 ] 农业并非一“网”就灵。“互联网+”只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更应注重“+”后面的内容,遵循农业特点和基本规律,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并非一“网”就灵。“互联网+”只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更应注重“+”后面的内容,遵循农业特点和基本规律,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打开手机,就能遥控施肥、浇地;轻点鼠标,就能让农产品销往全国……

“互联网+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深刻变革。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大上,你搞大数据,我上物联网,园区里互联网技术一应俱全,好像离了互联网就搞不了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果真能“一网就灵”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应用,通过“机器换人”“互联网+农业”可以取代农民。

事实上,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它的自然性和生命特性决定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农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工业。从生产方式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小麦机播后要人工补苗,苹果要人工套袋,有的防疫要人工投药,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是规模经营难以做到的。再从规模化水平看,智慧农业要求集约经营,而我国人多地少,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绝大多数还要靠普通农户,不能为了“规模”把大量农户从土地挤出去。

有人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互联网+农业”要大投入,比如物联网的数据收集、监控成本高,普通农户是很难接受的;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不小,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投入的。

高投入必然要求高效益,但高端市场是有限的。

“这几年干智慧农业的不少,但活下来的不多。”一位现代农业园区老板坦言,他们产的有机蔬菜,靠会员销售,订一年菜要2万元,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

有人认为,“互联网+农业”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

实际上,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个世界性难题,农产品电商也有局限性,对于局部地区、部分产品而言,利用互联网解决卖难是可能的,但对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其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决定了难以像工业生产那样,根据信息及时调整决策。

互联网再快,也改变不了农业生产周期。无论市场信息如何及时、供求信息如何对称,让农业结构完全与市场对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一位蔬菜经纪人坦言,年初南方低温天气,许多菜签好订单都生产不出来,农业就是这样,自然风险不可控,电商再火也没多少量,蔬菜销售大部分还是靠线下交易。

不可否认,现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转型升级。但“互联网+”和农业机械、农业科技一样,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和工具,它在农业领域发挥多大作用,更应该注重“+”后面的内容,如何让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如何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这才是关键。如果违背农业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只追求互联网这个概念,农业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说到底,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依靠农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农业发展的短板还不少,需要政府下力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营造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投身农业,也应该有平常心,农业不会一夜暴富,互联网也不是神药,正确认识农业特点,正确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浮躁情绪,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