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产品你在卖吗?知情人竟爆出这么多内幕!
农资
农资导报    叶明春
2016-10-27 10:45:13
[ 导读 ] 面对旺盛的农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完善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推广、指导和监管等配套体系?如何实现菌种选育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对接和转化?


今年以来,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资产品出现爆发之势。在刚刚结束的山东植保会上,记者就看到密密麻麻的展位中有“生物”字样的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因为看好微生物技术在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产品和品质,以及解决各种作物疑难杂症上的显著效果,时下很多企业都在布局这类新产品,经销商也在争相追捧这类热销农资。

不过,记者也发现,市场上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微生物类产品凤毛麟角,炒概念、夸大宣传,甚至假冒伪劣的现象层出不穷。微生物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有数十年,为什么至今产业发展也没有形成规模,不仅缺少龙头企业,也没有出现标杆性产品。症结在哪里?有没有解决途径?产业发展应往哪个方向发力?记者在与企业、经销商和农民交流中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想法。

企业:产品缺技术,推广周期长  

这两年,微生物肥料企业发展势头最猛。但是对很多企业来说,想找到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并不容易。受到规模和实力限制,很大一部分企业对微生物功能也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这不仅导致产品鱼龙混杂,还滋生了很多套牌现象。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和优质的产品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企业推广产品多数采用试验示范的方式,但相对于普通化肥来说,周期长、效果慢成为很多企业迅速推广的绊脚石。很多时候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在科普教育上,不仅进度慢,成本也大幅提高。

经销商:销售成本高,市场监管弱

目前,经销商已认识到微生物肥料市场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相比于传统化肥,这类新产品要在当地打开市场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很多经销商会把微生物肥料作为小肥种,在销售大化肥的过程中进行搭售。短期内很难形成可观的销量和效益。

受地方检测能力的限制,这类肥料质量监管也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产品标准,这让假劣产品有了可乘之机。经销商缺少判断的依据和能力,就要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些经销商就苦于对微生物菌肥类产品一知半解,向农民推广时不能准确表达肥料的功效,无法科学指导农民施用,肥效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及时分析出原因。

种植户:施用缺指导,效果不稳定

大部分种植户对微生物技术的功效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如何科学认识和施用还存在盲区。很多种植户并不理解微生物技术对土壤环境、作物抗性的改善作用,反而误解这类产品不如化肥、农药见效快。这与农民即施即见效、有病再治的习惯相违背,施肥理念很难快速转换过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和指导和体系。

缺乏科学引导,也导致微生物肥料等产品在实际施用时,很难保证稳定的作用效果。大多种植户对微生物菌肥种类缺乏判断,不会选择。而市面上微生物菌肥类产品繁多且良莠不齐,即使买到好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土壤环境的不适应或使用不规范,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困难虽多,但挡不住市场热潮。今年以来农资市场一片晦暗,然而,低迷的行情却抑制不住市场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一类高科技产品的追捧。

市场热度来自现实需求和政策导向。中国农业在过去30年经历了化学农业阶段,目前在健康农业的要求下,无论从农业需求,还是产业发展都已步入向生物农业的转型期。国家政策支持也逐步向微生物技术倾斜。从2015年农业部发布化肥、农药双减方案,到今年国务院颁布实施 “土十条”,都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促进微生物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最近又有媒体曝出,分析机构预测2016年至2021年,全球农业微生物市场预计将以复合年增长率15.14%的速度进行增长,到2021年市场价值达到50.7亿美元。中国将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及蔬果的需求显著增加。

那么,面对旺盛的农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完善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推广、指导和监管等配套体系?如何实现菌种选育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对接和转化?如何保障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稳定效果……这些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农资行业的现实挑战,更是要果断抓住的商机!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